APP下载

解读《论语》

2021-12-11袁翠环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1期
关键词:颜回知音圣人

袁翠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回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鲁国,有一个清瘦的形象,尽管他无官无位,家境贫寒,但却以“复圣”的形象永远青史留名,他,就是颜回。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之一,是七十二贤之首,自十三岁拜师孔子,从此就以既学生既儿子的身份伴随孔子左右,成为孔子最大的欣慰和最永恒的痛。

颜回聪明颖悟,勤学善思,只可惜不幸短命,年仅四十岁即消亡。在他死亡时,孔子受到最大的打击,悲恸至极,泪落如雨,连呼“噫!天丧余!天丧余”。起初,看到孔子对颜回的钟爱,我好像还能够理解,毕竟颜回是那么的忠厚老实、勤苦好学,对老师又那么敬信无违,最关键的是人家“不贰过”啊。多么难得的弟子!可对于颜回的死,孔子竟如此悲伤,我还是不能理解。孔夫子是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人,对一切境遇他都能无惑、无忧、无惧,从容淡定,超然达观,不为外境所动,看整部《论语》,字里行间无处不是这种超然生命境界的彰显,何以在颜回的生死这件事上竟乱了阵脚,失了态呢?

当再读《论语》,答案慢慢浮现。以我之肤浅,我深知自己难以揣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及复圣颜回于亿万分之一,但我感觉自己确实有了新的认知。颜回何止是孔子的弟子、儿子,他更是孔子生命的知音,是他道学传统的希望,是他高深的智慧学说的解锁人。

颜回是当时最能认清孔子圣人本质之人。

历史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鲁国有个大夫,官名少正卯,这人能言善辩,也以多闻著称。但这人心术不正,因他思想学说与孔子相对立,就想与孔子对着干。孔子开办私学,他也开办私学,而且很不地道的是,他特意在孔门对面开,目的就是诱惑孔子的弟子,争抢孔子的弟子。果不其然,孔子绝大部分的弟子慧眼未开,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被表象迷惑,竟都纷纷跑到对面少正卯家听课去了,导致孔门“三满三虚”。

在其他弟子朝三暮四摇摆不定时,唯有一人坚定不移,未曾跨出孔门半步。这人就是颜回!无论别人如何动摇,颜回坚信不移,他看得很明白,只有他的老师孔子才是道德学问已臻于至境的真正圣人,才是他最值得追随学习的人,才是能把他带向道德学问至境的人。因此,即使别人都跑光了,他依然稳稳地安坐老师面前,心无旁骛,专注地听着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思考着,体味着,哪怕是老师跟他讲学一整天,他也没有丝毫不耐烦,没有一句反对意见。正如孔子所说:“吾与回言终日,无违,似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表面愚拙的背后,是一种高深的大智慧,是对老师百分百的敬信,是对老师圣人本真的高度认知,是孔子至高生命境界的知音。

颜回是最认知孔子思想学说深远意义之人。

孔子的心谁能懂?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谁人看得明白?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孤独,一种是自闭的人,一种就是圣人。圣人的孤独因为曲高和寡,因为他达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所看到的世界真相是生活在幻梦迷乱中的凡俗之人所永难理解和相信的,不但不信,有甚者还会嘲讽和敌视。对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同感。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孔子以无我利他之心周游列国来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不但有跋涉途中的风餐露宿,社會上旁观者的冷嘲热讽,以及所到之处随时可遇的白眼和冷淡,更有甚者还多次遭遇生命危险。种种的碰壁和打击让孔子随从的弟子们逐渐丧失了信心,有些人开始不满抱怨,有些人选择了离开,还有些人劝孔子放弃、改变。

为了坚定弟子的信心,孔子召来常随弟子,问他们对自己主张的看法。子路张口就说:主张不被接纳,是因为自己在仁、智方面功夫不到家,别人看不起。子贡倒是很会说话,他说主张不被接纳,是因为老师的标准定得太高了,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标准。无论子路还是子贡的话都显示出了一定的不自信,都不合孔子心意。而当问到颜回时,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世家》)多么中肯而有见地的一番话!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孔子主张的高度自信,如何能认识到如此精准的地步?颜回说出了孔子的心里话。孔子听了这番话,不由欣慰地笑了,而且还开起了玩笑,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孔老夫子竟然想为颜回当管家,这该得心里多喜欢,多欣慰啊!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都只是达到了自己所能达到的意识层次高度,而颜回是独一无二的,是非凡出众的,因为他跃升到了孔子思想的巅峰,在那至高而美妙的境界,孔子、颜回,亦师亦友亦知音,和谐共振,弹奏出世间最美妙的谐音。

颜回不仅如此说,也如此做,有孔夫子对他的评价为证。《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又说:“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多么高深的克己复礼的功夫!这得是多么敏锐的自我觉知能力!这又是多么强大的不受外界诱惑影响的定力!凡俗之人,多沉陷于物质生活,身心为物所转,妄念纷飞,情绪起伏不定,心累神疲,难得自主自在自安。身口意清净无染,片刻之间已非易事,何况是三月之久?一辈子能把满身不良习气禀性改掉已经很不简单,何况是不贰过?这不是圣人的境界是什么呢?颜回“复圣”之称呼,当之无愧。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思想活了出来的人。

颜回是生命达至解脱之境获得大自在之人。

每个人都有两个层面,一个物质层面,一个精神层面。芸芸众生,从晨到夜,从春到冬,从生到死,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都是活在物质层面,被物质世界紧紧地控制着,不得自由,难得自主,不能解脱。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跃升到精神的超然境界,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定力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最难的事就是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

颜回所到的境界,连老师孔子都惊叹不已,都愿跟随他向他学习,可见颜回已超凡入圣,达至生命至境,也即超越物质层面的解脱之境。

颜回是谁?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子最深爱的“儿子”,是深得孔子思想学说精髓的人,是人格修养方面最完美的存在,是孔子崇高的人格、高深的智慧方面的知音,是升至生命最高境界的圣人!他的存在证明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不只是一门社会学,一门伦理学, 一门哲学,更是一门高深的能帮助人们得到内外解脱的生命学。他是孔子的知音,是孔子的希望。孔子多么希望他能接续自己的工作把儒家思想弘扬天下以利益天下苍生!

但可惜啊,颜回却不幸短命早亡。他的消亡,不仅仅是自己的不幸,也是孔子的不幸,是儒学真髓传承的不幸。孔子怎能不恸呢?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圣人之风范,这里的“恸”也是一种毫无私欲的圣人表现。

最后,还是借用孔子评价颜回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吧。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猜你喜欢

颜回知音圣人
知音
颜回偷食
山水知音
颜回之乐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