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2021-12-11龚跃旅
龚跃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每个人的智力、品德、感情、体格等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努力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成为全社会奋斗的目标。环境污染的加剧,公民道德水平的缺失,严重地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纲要的颁布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举措的实施,就是着眼于人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对全社会人文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目标实现的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终级目标。
2、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情感培养上,要求学生“关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审美素质培养上要求学生“养成地理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自然之美。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在每天的每一节地理课中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
2.挖掘教材,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领人文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从而改变空洞教条的宣讲。
如:七年级地理中,学习“地球表面形态”,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诸如此类的素材,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震憾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的启迪,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审美自然的情感。
3.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4.充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研究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地理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并开阔思路,紧扣生活,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教材以外,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样是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之机,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在真实中感受自然美,在高山中感受其博大,在流水中感受灵动,在万物葱郁中感受生机,这些触手可及的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树木鱼鸟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自可唤醒学生潜藏的审美之心,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