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加强和优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策略

2021-12-11何丽萍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体参与互动引导

【摘 要】本文从情感参与、行动参与、认知参与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能力,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观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动,学生能吸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互动;主体参与;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78-03

数学课的教学讲究“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其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换句话说,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实践、互动及研究等学习体验。学生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无法主动参与,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在应试观念下,传统教育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少有互动探索的机会,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而忽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与指导,往往依靠大量练习来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这样被动的学习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

1   研究的理论依据

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出,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为实现自我而表现出的能动性。此策略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进一步实现“我能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依照已有学识及经验自主建构知识,而非仅仅接受教师或他人的教授,且学习需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加强和优化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在教师引导下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包括教与学,即要求数学教师知道如何教学、学生学什么、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该做教学的引导者,要结合学生思维特性及学科特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努力寻求契合学生需求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   实施的策略

2.1  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动机及学习的意志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欲望。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核心要素,若有恰当的动机,学识上的不足仍可以用挽救措施填补。也有实践表明,教育活动的艺术性(如教师的言谈举止和课堂氛围等)同样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这就对教师提出一定要求,即要通过尽力展现学生主体性来鼓励学生的参与[2]。

2.1.1  设疑激思,激发参与

设置一些特定的问题情境,活跃学生的头脑,使其自主探究解问题的途径,克服困难,继而掌握相关知识。设置疑问可随课程知识变化而变化,如在概念教授过程中设疑,在数学知识应用时设置疑问等。如在?ABC中,∠ACB=90°,CD为AB边上的中线,则AB=2CD,这条性质在教材中并不突出,但它在与其他的相关几何知识相结合时运用相当广泛,并且这条性质常常作为重要的条件出现。为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应用这条性质,笔者在习题设计时除了设置已知斜边求中线、已知中线求斜边等条件外,还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在?ABC中,BD⊥AC,CE⊥AB,连接DE,取BC的中点M,DE的中点N,你能猜想MN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吗?

2.1.2  揭示矛盾,引导参与

矛盾可以引起思考。针对学习内容设定矛盾点,建立思考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钻研的主动性。如在探究“两条边及其中一条对角等分的三角形是否全等”時,可以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ABC,A′C′=AC,再将?A′B′C′与?ABC重叠,看是否完全重合?结果学生中出现了重合与不重合两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对比探讨,最终推断出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也可借机引导学生思考:何时一定全等?何时不全等?从而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及时反思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的良好习惯。

2.1.3  展开探究,深化参与

新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大力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领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剖析问题并完成报告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将已有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还能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增强他们处理问题能力。如在研究性课题“生活中的相关计算”中,教师可通过例举日常的问题情境,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实例来引导学生研讨分析其中的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相关知识。将日常生活事物引入到数学教学实践里,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进而使其出于拓宽个人知识的需求来学习数学,同时也使学生更直观、通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主体参

与度[3]。

2.2  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参与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也有专家认为,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内明显体现出来的具体学习行为,或者说是学习活动的表现。但大家一致认可行为参与的因素包括付出、探究及时间,其核心是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行动。

2.2.1  参与实践

新课标将动手实践纳为数学教学的一种手段。从本质上看,数学学习的实践是学生把已有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Pieria认为,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方法都是自己去发现,在亲自探索后才能更深入地感受事物的本质特征与相互关系。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准备适量感性化的材料,有意地为学生建立自由空间,增加他们的实践热情,并在这个过程中挖掘、领略及消化知识。如解决锥面两点间的距离问题,可以指引学生制作模型,用侧面展开图把三维模型化简成二维。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问题变式练习,让学生参与思考。

2.2.2  参与讨论

教育专家赞科夫说过:“当我们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与同学、老师交流他们的知识,会使他们快乐,在课堂上更活跃。”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学习新事物,提升创造力,是诱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优良方式。定向开展互动研讨,既能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研讨活动能让所有学生都表达出自身观点,能帮助他们训练口头表述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倾听中吸取到他人的优点。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笔者将问题情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先让两个学生站起来,每个站起来的学生再找两个学生站起来,然后自己坐下为一次。随着次数上升大家逐渐加入游戏,边“玩”边领悟规律,思考进行十次后将有几人站着。通过游戏和讨论,学生自主归纳了新知识,思考其中的本质,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4]。

2.2.3  参与展示

数学课上,学生的发言中时常隐含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思维逻辑,这可能是其对问题进一步的深入领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适时组织探讨分析活动,这有助于给解题提供不一样的思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哪怕是简单的考查概念和定理的内容,都能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鼓舞。

2.2.4  参与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树立信心。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准确、恰当、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便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其燃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以自身为评价主体,对自己进行评价。相当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行为的反思,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提高等基于数学学习方面做出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调查、数学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找出自身的优缺点,为自主学习提供全面的信息。

相互评价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平时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少有学生之间双向评价。开展相互评价使学生与同伴的学习活动不断进行比较,一方面通过评价他人的优点,促进自身优点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指出的他人缺点,发现自己的改进之处,从而全面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学生更容易接受同学之间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之间的评价与交流,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過程。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能促进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关系。

2.3  学习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认知参与

认知参与特指学习方式,涵盖认知策略及自我监控等要素,唯有真的领悟到数学的本质,才能拥有完备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初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笔者以日常生活中一些圆的位置关系为例:轻便的自行车、精美的小轿车、工厂里复杂的皮带轮转动装置、杂技表演时手持的圆圈等。这些有着鲜明生活感的动态图画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再将几何画板所画的两个不同大小的圆呈现在显示屏上,让学生在各自的平板上自由移动,观察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教师创设的实验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思考感悟,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并将其带入日常生活里,体会到该内容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又可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测度功能思考两圆位置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搭建知识结构框架,得出相关的概念、性质。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3   成绩与效果

在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发现学生学习数学更加积极主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堂内合作探究氛围浓厚。有趣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添信心,促进学生思考、创新,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激发,主体意识觉醒。培养出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喜爱数学课,更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乐于帮助、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学生在课堂内的积极性、参与度都大大提高,并且形成了积极提问、乐于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主动转变学习方式。

在交流过程中,师生之间达成了默契,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学生认识到共同进步成为可能,在班内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实践过程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让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初步具备了通过信息技术自主获取所需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自觉反省学习习惯。随着实践活动逐步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逐步有了更好的学习心态,学习数学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预习、上课、提问、讨论、作业等各个环节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深入实际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态,进一步深化学生主体参与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在实践中难以把握主体参与的时机,提早介入容易破坏学生原有的氛围,太迟则会因无序性而失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选择的介入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情感、认知、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转变,进一步研究加强和优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和学新.主体性教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4]张亚国.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9).

【作者简介】

何丽萍(197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主体参与互动引导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