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课程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通识美育实践课程“我爱美衣”教学改革为例

2021-12-11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服饰美育艺术

谢 静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多次对做好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2]《意见》具体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美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人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是为了在物质经济逐渐丰富的时代,解放人的精神,使人取得内在和外在的自由。[3]美育在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青少年形成优良素质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尤其高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丰富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因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核心内容。

面对现今高校美育工作的新形势,全国各院校纷纷在原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完善多门美育相关公共艺术课程,除开设往常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外、还增设多种艺术实践类通识选修课,提倡重素养、重全体、重普及,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美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与厦门英才学校联合推进的学校美育工作中以多种艺术类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生活课程,完成以审美体验为主的“审美教育”、以审美认知为主的“情操教育”、以审美价值判断为主的“心灵教育”,在艺术美育、学科融合、生活美育三个方面实现横向的一致性。[4]2017秋,由我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团队打造的《我爱美衣》课程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招生。课程历经四年的不断完善,逐渐从最开始单一的服饰鉴赏类课程创新发展到大学生生活美学全面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实施美育作为联系美学理论与人生实践的切入点,提倡通过客观的社会生活与教育环境改造来实现陶养人之心性情感的美育功能,是蔡元培美育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5]该课程正是对这一美育理念展开实践性探讨,在美育通识教育领域采取沉浸式体验课程改革的探索,并日渐趋于成熟,取得相应成效,契合美育通识教育的非同一般学科课程的教学特征。

一、课程优化的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低起点的服饰鉴赏教学阶段

课程初期定位偏重于服装艺术鉴赏理论,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服饰审美的过程,掌握服饰审美的方法,形成对着装艺术的鉴赏和判断能力,解决日常服饰问题,提升个人软实力,助推大学生就业。之后成立了以艺术学院青年教师为主的课程教师团队,开始了对该课程进行更为全面、长远的全方位策划与实施进程。

(二)教法探索阶段——强调场景化、数字化及混合式课程的多种教学法并行阶段

着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平台,探索线上教学、线下实践、社会应用三方一体的多维度场景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从创新、创造的角度,进行服饰艺术穿搭的各类实践活动。完善课程理论内容的视频录制,建立共享资源,在智慧树、超星等国家级教学资源平台上发布,向全国大学生推广我们的创新型服饰审美与生活美学理念,更有效获得在校学生的共鸣。

(三)文化融入和全面体验式进阶型教学阶段

根据国务院及教育部相关精神,积极贯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针,课程一方面改革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倡导情境式、立体型、跨界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体验,立足弘扬中华传统精华,把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及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组建大学生体验式生活美学实验室,创造平台与环境,大力提高课程的服饰艺术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重点强调参与性、体验性,让学生在创作、表演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树立现代生活美学观念;同时,研发进阶型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可以持续不断参与课堂审美感受,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审美文化需求。

本课程经历数个阶段的打磨,逐渐蜕变,教学目标到达新的高度,教学手段更为先进多样,教学效果更为鲜明持久。作为重要内容支撑我院美育实践研究中心建设,充分体现了本课程在我校美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体验模式构建

(一)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针为指导,建立教学思维路径,实现“美衣—美韵—美魂”的跨越

本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师范院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与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适应经济发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的通识选修课程,秉承中办、国办《意见》强化高校美育的指导精神,以艺术审美、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明确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课程在传递服饰艺术文化同时,通过全程参与、体验、实践等形式融入到各种艺术活动中,体会生活美学理念,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最终实现艺术对学生的情感陶冶、审美养成、创造力提升的发展目标,完成个人从外在到精神的“美衣-美韵-美魂”的跨越;同时,学生能通过该课程所学服务于社会,在各类社会活动参与中向大众传递课程的服饰审美与生活美学理念,进而传递美的正能量,从实践行动上真正的达到“以美育人”。

(二)建立“向美而生,与美同行”的主题思想,完善优化教学模式,实现体验式进阶型可持续美育教育

学校的审美教育是教育最高级的表达,能够充分展现教育的初心,引导学生向爱而生、向美而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美养德”、“以美育智”、“以美铸魂”。[6]

“向美而生,与美同行”,因有美好而焕发生机,因有美好而砥砺前行,这是开设本课程的主要思想,也是教师团队的执着初心。在时下快节奏的浮躁社会,真正浮躁的是人心,唤醒当代青年人内心对美的渴望与觉醒,用心体会各种美好事物,是美育课程与老师的重要职责。美育教育须浸润并持久,要可持续性发展,并与时代接轨,课程也须兼具更优质的教学模式。

“美育重在熏陶与化育。从学校美育实践活动的整体开展过程来看,要把环境效应和学生自主爱好学习两个重要方面紧密地联系结合在一起。[7]美育注重的是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就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吸纳,或者简单、片面的感受认知活动,如看图片,看视频等,这已经显然不适合现在这个各种高效信息穿梭的时代,也不适合当下的艺术类课程。因此,开发全面体验的艺术感知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专业的环境与平台,让同学们能触摸、能感觉、能操作、能展示、能创造并被社会认同,是实现真正美育的有效路径。

(三)践行“美社会、美家园”行动,利用校外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

真正的实践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本课程常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比如定期为武汉当代智慧城、湖口等社区提供居民形象指导服务,并为武汉“合一美学”服饰文化公司培训提供服饰美学传播服务,定期参与武汉市江汉经济开发区“红T时尚创意街区”各品牌专题时尚搭配辅助服务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或服务活动,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活学活用,增强了团队与服务社会意识,更贴合了国家 “实施高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对口定点帮扶、社区服务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

三、课程体验模式创新

(一)全程体验

本课程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的全程参与性与超强实践性。由众多实践环节组成,从课程最初的一个知识点到最后环节所有认知的完成,不论知识点的大小、轻重,没有一味地强调学生对理论概念的死记硬背或对优秀经典案例生搬硬套的模仿,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轻松的参与、感受、体验与实践的认知过程,这不仅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最符合接近艺术、感知艺术的手段,因而也是一种最有收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直接获得服饰艺术的感染,参与到各种服饰体验的情境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所有环节设计均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构想:感知审美情趣、体验审美内涵、理论实操运用、实践创造美丽、助美社会服务。具体操作为:学生们首先通过初始课堂中设计的一些小活动来参与互动,感知在服饰领域里蕴藏的奇妙审美情趣,明白审美的重要性;在自然界与情境中找去寻找符合多样形式美的典型案例,来体验与理解貌似枯燥的各种审美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操运用来牢固地掌握那些复杂的理论,使它们能深深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思想得到了变革,各种实操环节就变成了学生们用实践大胆创造美丽的主阵地;为了课程的发展组建了服装穿搭艺术工作坊,通过与社会团体的互动,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实训机会,满足了社会需求,真正实现了“助美社会”的目的。

(二)进阶型

对艺术的感知是无止境的,因而美育是长久的,对学生的熏陶与影响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进阶型课程内容的研发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审美提升需求。如一阶课程以满足个人形象日常管理和基础审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二阶课程以解决任何穿搭困惑和生活美学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三阶课程以服饰改造或DIY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四阶课程以深入了解各类服饰文化与审美活动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完成一期课程的学习后可以继续选报高一级课程学习,这样才能形成不断上升的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

四、课程体验模式效果

(一)课程目标升级

课程目标由“鉴赏”升级为“素养”,这是一个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过程,也是学生由初级审美到高级审美的发展过程。以往的教学目标是以服饰艺术鉴赏为出发点,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学生给予服饰艺术知识的灌输,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认知;而改革后的课程目标则是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与体验,让他们能够具备自我感知、发现和创造美,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创新创造能力,混合式课堂促进学生全程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成效,加强人文素养与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

(二)教学手段升级

教学手段由“讲授”升级为“体验”,这是一个学生由客体到主体的转换过程。以往的课程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为主,即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了大量的优秀经典案例,同学们也只能是看着画面叹为观止,一旦到自己处理具体问题时还是感觉力不从心;有了大学生体验式生活美学实验室和进阶型课程,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各种尝试与体验,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感受与创造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实操,同学们完全变成了课程的主体。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过程中也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效果升级

教学效果由“理论提升”升级为“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学生由理论上升到实践能力提高的转换过程。混合式教学强调的不仅是应试,更应贵在“知行合一”,学生在“五步法”的教学模式中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与践行力,显示了课程的创新性。

(四)可持续性升级

由“单期式”升级为“进阶式”,审美培育是长久的工作,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通常是生源广但实效短,对于一门课程的讲授基本都是入门级别,一期结课,学生们可能就很难再次涉猎这些课程。如果教师引导的好,会有大量学生对这门课程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可以在实验室中开设小范围、进阶式课程以供同学们继续研究学习,同时不同阶段学生可以采取传帮带的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影响力升级

课程影响力由“完善个人”升级为“助美社会”,学生由自我学习向参与社会过渡。通过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真正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增加了课程的挑战度。

对线下班级、线上班级、混合式课程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比对,体现出混合式班级的成绩构成更为合理,参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影响力效果更好,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面更广。从学生评教中可看出课程认可度与喜好度高,学校通过多方调查给予极高的评价,社区居民对师生团队美化大家生活给予一致肯定。

五、结语

如何最大化、最全面、最长久地实施高校美育工作,实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的终生养成?笔者认为浸泡式的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全面体验”与“进阶型教学”相结合模式才最有可能做到把“当下”的“各种不同空间场景”与“永远”的“漫长的教育过程”凝结时空停在“这里”或“这一刻”,使学生们不断的能够体会、感受纷繁不同的美,进而能够创新、创造出五彩缤纷的美。

教育是持续的、长久的,提升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的美育教育更是如此。怎样让学生能够朝着美好的方向坚定走下去,削弱迟疑、倦怠或审美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美育工作者始终不停要去思索与探讨的。接下来的课程走向或许会更趋向于主题文化的表达,加强文化融入,在现有“全面体验式教学”基础之上,更多的是学生积累过后的一种呈现,这里涉及到更多的各类文化内涵储备以及实操动手能力培养。通过这种学习与展现,同学们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甚至亲身体验各种文化或文明魅力,这种经历带来的文化审美意蕴能够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极大地培育了学生创新创造的实战表现力。

课程每个阶段发展的构想需要顺应时代,更需要实践去验证,课程团队也会为此作出详细周密的规划并为之付出努力,不变的还是大家的初心,愿校园的师生永远“向美而生,与美同行”。

猜你喜欢

服饰美育艺术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雪人的服饰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