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灾害事件后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研究综述:概念、对策与经验借鉴

2021-12-11杨黎林子杨玉香陈丽如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相关者目的地灾害

郭 华,杨黎林子,2,杨玉香,陈丽如

(1.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新商务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0 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说:“人类不是在尽力地维持自然界,而是在尽力地维持其自身。自然界的不稳定性就是我们的危险,我们的脆弱性。”然而,人类的脆弱性源于自然界的不稳定性,也是政治动荡、经济波动、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当重大灾害事件来临时,旅游目的地的脆弱性表现得愈加明显,其发展更易受各种突发性、灾害性、特殊性事件的影响,如地震、海啸、洪涝、SARS、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等[1]。世界旅游组织于2003年5月制定的《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指出:“政局动乱、突发事件、犯罪活动和疾病疫情等会给顶级的旅游目的地带来灭顶之灾”①,灾害可能破坏旅游开发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损毁公共交通与旅游服务设施,扰乱市场秩序,危害旅游从业者和旅游消费者,也可能造成目的地社区生计难以为继,给社区造成重大的财产和情感伤害等[2]。鉴于此,旅游学界研究者们就如何响应旅游目的地的突发灾害与危机事件、加强区域综合减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等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减灾抗灾策略,其中恢复力理论的运用值得关注。

“恢复力”对应于英文“Resilience”一词,本意是指“跳回”(bounce-back),引申为“系统面临外部环境干扰时保持其原有关键结构和功能的能力”[3]。旅游目的地恢复力描述的是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在保持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地区经济的稳定性、保持创新与发展的弹性、多样性方面应对压力的能力”[4]。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理论以承认外部环境冲击、干扰所带来影响的不可预测性为前提,关注目的地中的个体、组织在应对这些冲击、干扰时所表现出的复杂性与动态性[5],因此在旅游目的地减灾管理的研究中被大量运用。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尝试系统地对重大灾害事件后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管理与提升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旨在借鉴成熟而有效的灾后管理对策与经验,进而为我国灾后旅游行业的恢复性政策设计与措施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者于2020年5月15日以主题词“旅游”(TS=tourism)+“灾害”(TS=disaster)+“恢复力”(TS=resilience)为条件在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检索②,累计获得检索结果106篇。经过手工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如灾后旅游市场规模预测、黑色旅游等)29篇,并依据部分重要文献的参考文献在Google Scholar数据库③进行补充后,最终获得94条文献样本,这部分以“恢复力”为主题的文献约占旅游灾害与危机管理总体研究文献的5%。

从WOS与Google Scholar上的文献刊载情况看,相关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年度均仅有零散发文。直到2000年之后,由于全球各地灾害频发,相应的研究成果亦随之明显增加并于2016-2020年出现发文高峰,这一时期记录的文献样本共65篇,占总文献样本的69.15%。这些文献集中发表于Annals ofTourism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Journal ofTravel&Tourism Marketing等旅游类主流期刊,其中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于2010年8月举办以“衰退与危机”(Recession and Crisis)为主题的专刊,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于2016年9月举办以“旅游业危机反应与恢复”(Crisis Response and Recovery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为主题的专刊,对相关研究成果有较为集中的收录。

2 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的概念及其在重大灾害事件研究中的应用

2.1 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的研究源起与进展

“恢复力(resilience)”概念最初源于国外机械力学的研究,意指“材料在没有断裂或完全变形的情况下,因受力而发生形变并存储恢复势能的能力”[6]。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olling开创性地将恢复力概念进行引申并应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用以描述“承受压力的系统恢复和回到初始状态的能力”[3]。秉承其中的系统思想,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的研究在根植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上不断展开,即首先将旅游目的地看作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人们形成的共识是旅游目的地一方面与其所处的更大的社会-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在以旅游活动为主要扰动量的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内部,也进行着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及物质能量互换,促使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中介体(旅游企业、旅游管理者、行业协会等)各方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人地系统。旅游目的地的恢复力“描绘的是(旅游目的地)系统在保持与旅游产业相关联的地区经济的稳定性、保障创新与发展的弹性、多样性方面应对压力的能力”[4],与之相似的另有“脆弱性”(vulnerability)概念,它更多倾向于测度个体或组织因外界压力而表现出的敏感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呈现出“双螺旋结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时空尺度中交叉,即有时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恢复力由低变高的同时,脆弱性也由低变高,有时亦可呈负相关关系[6],恢复力由低变高时,脆弱性由高变低。

研究者利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样本的关键词进行研究热点标签分析(Label View),得到可视化图谱(如图1),图谱中节点的大小与对应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正相关,节点间的连线代表相应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关系。图谱显示,相关研究除关注恢复力的系统提升,不断尝试提出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旅游目的地恢复力框架(framework)之外,高频率的关键词有脆弱性(vulnerability)、适应性(adaptation/adaptability)、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复苏(recovery)等,且这几个主题词之间的研究高度关联。

图1 研究热点标签视图

通过进一步的梳理可以看到,相关研究主要聚集于三类主题:其一,旅游目的地脆弱性分析与评价。脆弱性评估往往被认为是恢复力研究的前提,“因为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群体在灾难来临时安然无恙,有的则由于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压力难以为继,甚至轰然瓦解”[7]。如Petrosillo、Turner采用定量方法构建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测量了具体案例地的脆弱性指数,尝试厘清不同类型目的地或景区脆弱性的影响机理[8-9]。其二,旅游目的地的恢复力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这部分研究早期重在对群体面对灾害、压力时内在承受能力、抵御或恢复能力的测度,近年出现由生态恢复力逐步向社会恢复力、社区恢复力转向的趋势,并在环境识别、影响因素、驱动力与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例如,环境识别方面,Lew指出旅游目的地中的社区和企业面临着突发性压力和慢性压力,突发性压力主要有自然灾害及其他重大社会经济危机,慢性压力包括本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转向对本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目的地中的社区成员可应用尺度、变化和恢复力模型选择应对方式[10]。影响因素方面,Calgaro等指出旅游社区的脆弱性是多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旅游社区恢复力的因素包括旅游社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方式、居民生计选择、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地方依恋、职业认同、管理体制等13个因素[11]。恢复力的管理体制方面,Luthe等、Larsen等均指出利益相关者间的良好合作是显著增强个体的社区行为绩效、进而增强旅游社区恢复力的有效途径[4,12]。其三,旅游目的地适应性管理研究。如Gallopin等、Plummer等相继从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了旅游目的地适应性分析框架与管理对策[5,13]。

由此可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恢复力”及另外两个与其有重要关联性的名词“脆弱性”“适应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研究中三个重要的核心概念。通过将这三个概念串联,研究者不仅意在描述旅游目的地中的个人或群体如何面对某种特定的压力、威胁或危害,更尝试系统考察这些个人或群体如何进入抵御角色、如何具体实施行动、摆脱危险及将来应该如何应对,以揭示其影响因素与内在作用机制。

2.2 旅游目的地恢复力概念在重大灾害事件研究中的应用

2002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组织明确提出,减灾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必须围绕两个目标:一是确保社会在面对灾害时表现出可恢复性;二是确保当地的发展不会增加灾害情况下社会的脆弱性。这两个目标的提出与恢复力思想不谋而合,也由此激发了学者研究重大灾害事件情境下恢复力问题的热情。突发性的重大灾害事件作为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强大干扰与冲击因素,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如何通过提升恢复力来避免或减少重大灾害事件的干扰,也因而成为目的地减灾抗灾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围绕恢复力、脆弱性、适应性三个核心概念,人们就重大灾害事件后目的地恢复力的管理与提升问题逐步厘清并大致勾勒出了渐进性的思路与程序:首先界定灾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生态系统属性并评估其脆弱性,重点关注灾后目的地所处的态势;考察灾害事件所引致的目的地变化;分析目的地中的个人或群体面对哪些压力、威胁或危害,这些压力、威胁或危害的强度等。其次,系统揭示目的地恢复力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内在作用机制,即全面考察目的地中的个人或群体应如何进入抵御角色,其抵御与恢复行动的实施效果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对其恢复行动又有何影响。再次,确定恢复行动的干预重点,提出目的地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建议,全面规划目的地中的个人或群体应如何实施具体行动、摆脱压力或危险及持续建设哪些能力等,以实现目的地“适应性”系统循环的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旅游目的地恢复力框架陆续被提出,包括Becken提出的旅游灾害脆弱性框架[14]、Cochrane提出的旅游恢复力圈层模型[15]、Cahyanto等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危机恢复力的综合性框架等[16]。

2.2.1 旅游灾害脆弱性框架

Becken S.等将旅游目的地抽象为人类环境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公共与私营的部门、机构,目的地居民与游客,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会导致灾害的产生并影响灾害的范围及程度。所有部门、机构与个人应具有内在的应对机制,同时利益相关者更多的参与将有利于灾害风险规避措施的实施,进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整体适应性(见图2)[14]。

图2 旅游灾害脆弱性框架[14,17]

2.2.2 旅游恢复力圈层模型

Cochrane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的斯里兰卡为研究案例,识别其在提升恢复力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与能力,提出了旅游恢复力圈层模型[15]。如模型所示(见图3),具有恢复力的旅游目的地系统体现出在培育和拓展旅游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凝聚力及领导力方面的优势能力,其灵活性、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等要素也会对目的地恢复力形成影响。而Cochrane在对这一圈层模型的解释中特别指出,提升旅游恢复力的关键因素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凝聚力,即有必要协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和目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图3 旅游恢复力圈层模型[15,17]

2.2.3 旅游目的地危机恢复力的综合性框架

Cahyanto等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SLA)提炼出旅游目的地危机恢复力的综合性框架[16,18]。该框架强调目的地恢复力“更多地表现为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个过程的展开应建立于能力、资产和活动的基础之上,影响目的地恢复力的多重性能力、资产、资源要素(经济资源、社会政治资源、人力资源、自然物质资源、游客资源)在此过程中产生持续的互动作用,并通过四个维度表现出恢复力:一是稳健性(robustness),指目的地系统各组成要素在不丧失基本性能状况下应对危机的能力;二是冗余度(redundancy),即目的地系统各元素之间存在可替换性以满足功能需求,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的能力;三是谋略性(resourcefulness),指目的地系统有效识别、灵活调用资源的能力;四是反应性(rapidity),即目的地系统减缓损失、及时进行功能性修复的能力。通过发挥这些能力,目的地最终实现复兴及可持续发展。

以上模型一致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合作在旅游目的地恢复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其他多位学者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Sloan指出,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利益相关者参与与关系管理尤为重要,有利于构建信任、恢复力,提高目的地绩效[19]。

3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灾后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管理对策与经验研究

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在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研究由生态维度向社会维度转向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理解和强调社会性因素在提升系统恢复力中的作用,主体导向路径的探索逐渐增多。正如Marco等、Ruiz-Ballesteros指出的,恢复力理论的构建应该聚焦于人的行为,理解行动者应对变化和危机的能动性是社会系统恢复力研究的中心议题[20-21]。尤其是在发生灾害或危机的条件下,目的地恢复力管理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内所有子系统的恢复力,利益相关者的内部能力建设及合作是目的地恢复力的基石[22],应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将各子系统纳入适当的规划和资源共享体系。而且,减灾工作中的“领导力主要由社区价值导向下的旅游利益相关者提供,而并非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商业驱动”[23]。故此,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认识灾后目的地恢复力问题、制定适应性管理对策的恰当视角,在旅游减灾抗灾工作中积极推动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规范性参与并促成其协作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不同(如表1),政府主管部门、目的地管理机构应积极制定减灾计划,并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市场秩序的恢复与目的地形象的修复,目的地社区着力开展生计重建与能力建设,旅游企业则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恢复性营销、灾害知识的学习等方面,努力实现并加强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互助与协调[24]。

表1 主要研究内容、对策建议及代表性成果举例

3.1 政府的适应性管理

政府作为旅游目的地所在地区的官方管理机构,应加强灾害事件后其在制度安排与公共治理方面的角色,针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政策与措施,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20]。

3.1.1 制定合理的减灾行动计划

Kouzmin等人在对澳洲旅游紧急服务部门的调查中发现,该部门灾害管理的战略、业务规划和预测方法长期存在缺陷,因此敦促各应急部门加强能力与行动计划管理,采取多学科或多机构联合的办法应对旅游业所面临的灾害[36]。他们建议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或部门,团队应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业专业人士和社区代表等,将团队分为多个小组来分别负责提供信息、评估损害、筹集发展资金、开展恢复性营销工作等任务。Roberts分别从经历灾难的四个阶段提出相应的策略:活动前应制定预防灾害计划,以减轻潜在灾害的影响;应急阶段,当灾害已实际发生,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救护人员和财产;中期阶段,在保证人们的短期基本需要得到及时满足的同时,尽快恢复公用事业和基本服务等,促使社区恢复正常;长期阶段,对短期无法迅速处理的项目制定长期的恢复计划,例如修复受损的大型基础设施、解决环境问题、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制定再投资战略等[37]。

3.1.2 为社区与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

政府可通过制定临时性政策、规则的方式为经受重大灾害事件的社区与企业提供扶持[34-35]。具体包括制定旅游业振兴法律法规,颁布重建资金筹措法规,制定和实施社区成员与中小企业的集体补助金政策、小企业主再创业税收减免政策、补助金政策、信用担保政策等。

政府亦可以在金融和市场营销方面为旅游企业提供帮助[40]。例如建立重建援助基金,发放减灾补助金,提供专家资源与第三方公共机构的支持。由政府为中小企业设置咨询平台或窗口,依据中小企业需求派遣相关领域专家(包括经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注册会计师、税务专员、产品与业务规划专家、店铺运营专家等)提供现场指导与咨询服务,进行灾后修复。

3.1.3 重建目的地形象与游客信心

目的地的成败取决于他们在潜在游客中的形象以及对形象管理的有效性[27]。重大灾害事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动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心并且影响旅游目的地正常运营,使旅游业陷入危机之中[26]。所以恢复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消费者信心成为政府部门的优先事项,目的地政府应主动积极地与游客沟通信息,通过树立正面形象来实现快速恢复。Novelli等在研究埃博拉病毒传播所引致的旅游危机事件后指出,针对危机及时、公开地沟通,确保传播准确和定期的信息对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灾后处理尤为重要[41]。目的地地区所在政府与管理机构应与公众开展定期的双向交流活动,这是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最佳方式[42,43],并向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一致的信息以维护目的地的信誉和形象[44]。同时,应加强目的地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和谐的目的地环境,重建消费者信心。

3.2 旅游企业的恢复性营销与灾害知识管理

旅游企业作为目的地旅游资源经营与利用的微观主体,在市场复兴与激活中起到积极的主体作用。

3.2.1 恢复性营销及企业间协作

重大灾害事件后,旅游企业作为市场激活的主体,首先应考虑目标市场的转向,寻找最有复苏潜力的市场作为突破,更加专注于国内旅游市场和利基市场的发展[41],同时应采取更为主动的宣传促销策略。可通过调研工具,了解潜在客源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认知状况或恐惧忧虑程度,对其进行有针对性且有力度的促销,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复苏④。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信誉与服务质量都会影响游客的旅游动机。在灾害事件后,旅游企业间应更加团结,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联合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才能加快复苏的进程。Chowdhury等在研究新西兰基督城地震后旅游企业的经济绩效后发现,关系资本会对恢复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关系资本通常在企业间合作较为紧密的状况下才会表现得较强,由此证明企业间协作是灾后重要应对策略之一[29]。

3.2.2 组织内学习与危机知识管理

旅游目的地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Irvine等研究发现,小型企业在面对灾害时反而具有更加灵活的应对方式以及较强的恢复力[31],但遗憾的是,多数旅游企业没有做好应对重大灾难的准备[45],缺乏危机管理知识。有效地管理危机,可以增强旅游企业在危局中的应变能力,增强其防御机制,限制潜在损失,并快速恢复正常运转[46]。因此,旅游企业应开展、加强组织内学习与危机知识管理(crisis knowledge management)。

Paraskevas等将危机知识分为程序知识、行为知识、第三方知识和无知性知识四种类型[46]。程序知识涉及“如何”应对特定危机的步骤,行为知识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知识形式,个人心理、个人判断能力、对危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等都可能导致行为知识出现个体差异。当危机超出了个体的能力范围时就需要“第三方”知识,即求助专家知识。而第四种类型“无知性知识”则是指个人不具备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积极了解相关的知识。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两个知识流进行危机知识管理,一是制度化危机知识流,即将企业自身的危机知识及从第三方获得的知识妥善记录并存储在企业的知识库中,以实现共享和整合;二是紧急危机知识流,即在真实不确定的条件下(例如实际危机情况)或模拟条件(例如方案规划或危机模拟测试)下创建的知识,这同样需要企业间的协作与联合,通过集体努力获得新知识,减少无知的盲目行为。危机知识的存储和共享方式对于企业利用其知识资产的方式至关重要,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社交媒体创造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使其员工参与危机学习中心提供的各种培训活动,从而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危机知识共享服务。

3.3 旅游社区的能力建设与支持系统建设

旅游社区往往是灾害事件应对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47],也是“第一个响应,最后一个离开”的灾害响应与危机防范中最坚实的力量[32];旅游社区恢复力逐步成为目的地系统恢复力中被关注得最多的类型,促进社区恢复力建设成为阻止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目标。Magis明确解释了社区恢复力:“它表现为社区成员在面对变化、不确定、不可预见的环境时对社区资源的保护、发展与干预。在具有恢复力的社区,其成员特征是他们会有意识地提升个人与集体的能力,以便对变化作出更积极的反应和影响,进而实现社区发展的可持续与更新,探索新的社区发展轨道”[48]。Lew指出旅游社区在应对突发性压力所导致的旅游市场急速萎缩时,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发展多样化的生计方式、强化社区内中小企业培训、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如提供基础设施与保障社会福利等[10]。

3.3.1 社区能力建设

依据Speranza等学者的观点,灾后社区恢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社区居民所表现出的缓冲能力,即社区居民利用自身禀赋、生计资本抵御风险,对抗打击的能力。其所拥有的资本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这些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缓冲能力的水平[49]。社区组织应号召与推动社区内的家庭、居民个人、旅游从业人员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开展生计重建,进行生产经营自救,在此过程中鼓励居民勇于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共享等方式探索多样化的生计方式,或通过替代性就业方案来减轻生计压力,增加物质与金融资本。同时,密切关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对社区恢复力的影响,提高社区组织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倡社区内的资源公平分配,提高居民的学习意愿与知识分享意愿,并提高居民自主参与灾后事务和行动的能力。

3.3.2 建立健全社会与心理支持系统

Yetta通过考察巴厘岛旅游危机的案例发现,社区基层组织若能有针对性地对弱势和边缘化群体开展教育、保健、卫生和减贫工作,向居民提供透明的信息并使他们有机会更多地参与正式治理和决策进程,将有利于实现灾后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5]。此外,Nanda等也指出,社区应为相关家庭、个人和亲属群体提供广泛的社会及心理支持,加强社区成员在共同愿景、文化方面的理解,也是社区在面对灾难时稳步提升恢复力的有效措施之一[50]。

3.4 非政府组织的非正式参与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大量中小型甚至微型旅游企业需要依靠行业组织的支持来应对灾害,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抗灾行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经验。Valerie A.S.等人通过对加拿大惠斯勒度假村的访谈获知,当地旅游协会通过带动民间组织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两者之间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使企业能够对重大事件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51]。此外,非政府组织还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支持、知识和资源的方式来帮助人们应对灾害,使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而适应性地乃至创造性地解决灾后恢复问题[9]。

3.5 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

众多学者强调,旅游目的地的良性发展并不完全依靠政府或其他某一方的权威,而应在承认各利益相关者各自不同的利益目标和角色发挥前提下,鼓励彼此之间在参与目的地恢复力管理过程中的合作、互助与协调。在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有效的适应性管理机制条件下,增强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学习能力、相互配合能力及应对干扰的适应力,有利于改善和促进系统的资源管理、灾害预防及可持续发展[5]。各利益相关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交流、对话合作、谈判协商形成目的地振兴计划并共同推动计划的实施与展开。在某些条件下,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网络受制于资源条件、共同目标以及信任等因素,但是良好的合作可以显著增强个体和社区的行为绩效,进而增强目的地整体恢复力[40]。

Morakabati等学者通过德尔菲技术的应用研究发现,灾害后期为提升目的地恢复力,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完成识别性活动、协调性活动、支持性活动和沟通性活动,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较为紧急的危机或灾害事件发生时,由于个体或组织很难作预测性的准备,灾害指挥和控制模型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各利益相关者共同的集体性专业知识展开合作的模式反而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体现出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2]。

相关研究也证实,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有助于目的地恢复过程中建立各方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对于提高相关政策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有显著的作用。Jones对2000年火山喷发后Toya-Usu地质公园长期的恢复性演化过程进行了观察与调查,结果表明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资本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官员在灾后积极利用各自的社会资本合作创建了“Toya-Usu火山专家新网络”,从而为当地构建了新的遗产景观[53]。

4 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方法,尝试系统地归纳和评述重大灾害事件后旅游目的地恢复力提升问题的相关研究,旨在借鉴成熟而有效的灾后管理对策与经验,进而为重大灾害事件后我国旅游行业的恢复措施制定与政策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主要结论包括:

(1)突发性的重大灾害事件作为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态系统的重大干扰与冲击因素,会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产生极大影响。如何通过提升恢复力来避免或减少重大灾害事件的干扰,是目的地减灾抗灾的重要目标。

(2)利益相关者是认识灾后目的地恢复力问题、制定适应性管理对策的恰当视角,在旅游减灾抗灾工作中应积极推动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规范性参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在目的地恢复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不同,政府主管部门、目的地管理机构作为灾害管理系统中的制度安排与公共治理主体,应积极制定减灾计划,并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市场秩序的恢复与目的地形象的修复;旅游企业作为市场激活的主体,应着力开展恢复性营销、灾害知识的学习等,目的地社区应将工作重点放在生计重建与能力建设方面,非政府组织则可以通过提供社会支持、知识和资源等非正式参与方式来帮助人们应对灾害。

(3)除了关注基于恢复力提升目标的政府政策响应问题,应重点考虑脆弱系统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能力培养与相互协作问题。重大灾害事件后,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应能自如、合理地运用自身所获得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协调合作,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交流、对话合作、谈判协商形成目的地振兴计划并共同推动计划的实施与开展,进而使目的地恢复力得到整体提升。

4.2 讨论

(1)从理论层面来看,旅游目的地恢复力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分析社会因素在对抗冲击和提升恢复力中的作用,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的地恢复力的形成机制,但相关研究仍显不足。这也进一步限制了相应理论成果在实际减灾抗灾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未来值得补充。

(2)从实践层面来看,基于我国现有目的地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有效的适应性管理机制是较为常见而合理的制度选择。为更充分地发挥社区在目的地建设与灾后恢复中的能力,未来更应强调多元的、相互的而非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向度,更应提倡建立在公共利益和合作网络基础上的恢复力提升。

(3)由于不同的灾害与危机事件所涉的范围、广度、严重程度及影响时长都存在差异,且各国各地区防灾抗灾的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因此在借鉴经验时,应把具体对策置于特定的灾害条件与管理体制中把握与分析,开展更灵活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并作出应用决策。

注释:

①世界旅游组织于2003年5月制定的《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该《指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危机前管理,第二部分是危机中管理,第三部分是危机后管理。(引自蔡维菁,韩暘.《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一)[J].饭店现代化,2003(3):14-17.)

②Web of Science 是全球最大、覆盖学科最多的综合性学术信息资源,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超过8700多种核心学术期刊。(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ISI%20Web%20of%20Science/5270876,2020-02-15)。

③Google Scholar作为免费检索学术文章的网络搜索引擎,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的索引,已被广泛运用到旅游研究中。(引自Ritchie B.W.,Jiang Y.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ourism risk,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launching th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curated collection on tourism risk,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9(79):1-15.)

④世界旅游组织于2003年5月制定的《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该《指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危机前管理,第二部分是危机中管理,第三部分是危机后管理。(引自蔡维菁,韩暘.《旅游业危机管理指南》(三)[J].饭店现代化,2003(5):26-27.)

猜你喜欢

相关者目的地灾害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动物可笑堂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