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独伊:忘记全世界,唯独记得你
2021-12-11编撰
□ 罗 婷 编撰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29名同志荣获“七一勋章”,其中就包括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编辑,百岁老人——瞿独伊。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期颐之年,许多往事都已深埋记忆。但是,当有记者问到您还记得父亲翻译的《国际歌》吗?老人眼中闪光,高唱起来。1935年6月,正是唱着这首歌,瞿独伊的父亲瞿秋白英勇就义。
忘记全世界,唯独记得你,那份炽热的信仰和不变的初心穿越时空,仍被铭记。
“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1928年4月,瞿秋白秘密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筹备工作,会后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同年5月,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作为中共“六大”代表带着瞿独伊来到莫斯科。今天,当时到过中共“六大”驻地尚健在的只剩下瞿独伊一人。
她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爸爸瞿秋白和周恩来等是提前到莫斯科筹备会议的。之后,我妈妈带着我和一些代表叔叔、阿姨,从满洲里边防出境。那时,国民党军警封锁得很严,在妈妈的引导下我管几位叔叔叫‘爸爸’。就这样,我掩护着那些‘假爸爸’出了境。当时,我和妈妈等是从上海外滩登上客轮,到大连后改乘火车,穿越满洲里和西伯利亚,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莫斯科。”当时好奇的瞿独伊问妈妈:“我怎么那么多的爸爸?”“那时候我6岁,我也不懂‘六大’是什么,就是觉得共产党是为人民做好事的。”
瞿独伊回忆:“‘六大’在中共历史上是很特殊的,会址不在国内而在国外。我还记得这次会议是在莫斯科郊区一座别墅里举行的,每逢休会时,我常常给那些代表唱歌、跳舞,当时是很天真活泼的。”
1930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国主持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杨之华也一同回国,为了避免国内白色恐怖的残害及便于开展地下工作,他们忍痛把9岁的瞿独伊留在苏联国际儿童院。
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6月,他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赴刑场,他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从容就义。
正在乌克兰参加夏令营的瞿独伊偶然从《共青团真理报》上看到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失声痛哭,昏倒在地。
那一年,瞿独伊14岁,瞿秋白36岁。
鲐背之年的瞿独伊曾看着相片中仍然年轻的父亲,静默了片刻后喃喃地说:“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不久,杨之华忍着丧夫之痛,从国内来到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委,留在莫斯科工作。
“坐监狱也有好处,经过考验”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瞿独伊结束了13年旅居异国的生活,随母亲离开莫斯科经新疆回国。然而途经新疆迪化(现乌鲁木齐)时,被背信弃义的新疆军阀盛世才投入监狱。一同被抓的还有我党应盛世才之邀从延安派来新疆帮助工作的人员和一些在新疆养病的红军伤残员,共150名干部及子女。中共领导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在此惨遭杀害。
敌人未能在杨之华等共产党员审讯中获得所需要的材料,策反也未成功,就盯上了年纪最小的瞿独伊,对她进行利诱:“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坚定地回答说:“我不用想,我就是信仰共产主义!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
狱中条件艰苦,没有阳光,提供的都是发霉的食物。瞿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斗争,举办悼念和抗议活动等。1946年被中共中央救出送到延安后,瞿独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丈夫李何一道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
“坐监狱也有好处,经过考验。”瞿独伊后来回忆,“坐监狱的时候,党组织生活我有的时候也旁听,那么我自己入党的时候,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觉得为共产主义要奋斗一生。”
“那种光荣,成为我毕生回味无穷的自豪和骄傲”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隔14年,瞿独伊亲眼看到父辈的牺牲换来了这一天。
这一天是她一生中“永远的骄傲”。当天,她受组织委派陪同以法捷耶夫、西蒙诺夫为首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登上了天安门前的观礼台。当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使我激动不已,我是含泪向苏联友人翻译解说大会的盛况和自己的感受的。”开国典礼的消息是由新华社著名记者李普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言是由瞿独伊用俄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电波播送到全世界。
“那一天十分繁忙、劳累而紧张。但是,那种为祖国而兴奋,那种光荣,成为我毕生回味无穷的自豪和骄傲。”
“在莫斯科,我们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还是会计、大师傅、采买员”
瞿独伊简介
1921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6年8月入党,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编辑。瞿秋白同志的女儿。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
1950年3月,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奉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华社分社。
他们的工作在从北京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开始了。3月12日,恰逢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选举投票日,为了使每一个选民都有投票的机会,在苏联的火车上也设立了选民投票箱。在一列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独伊发现这一情形之后,立即对同行的苏联旅客进行了采访,了解他们对此次苏维埃选举的感受和看法。这条消息后来成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发自国外的第一篇新闻。
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只有瞿独伊和李何夫妇,他们没有休息日,整天忙得团团转。据瞿独伊后来回忆:“在莫斯科,我们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还是会计、大师傅、采买员,各种零七碎八的琐事无不分散我们的精力。有一次,我们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刚好赶上下大雨,我们下了公共汽车还得走一大段路,到他那里后衣服、鞋子全湿透了。谈起工作,他说你们有些事情不必亲自跑,写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发室即可。当得知我们既没车子又没有通讯员时,不禁哑然失笑。我们向他解释:中国目前要厉行节约,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设上。他说这些情况他也知道,只是可惜我们要白白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不仅在工作中注意节约,在生活上也同样要求自己简朴,在给我们定薪时,李何主动减去400卢布,我也减掉700卢布。李何在分社工作期间,还义务兼任人民日报的工作。”
□ 瞿独伊担任开国大典俄语播音员。(视频截图)
□ 1952年5月,瞿独伊(左一)和丈夫李何(左三)在苏联境内进行采访。(视频截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缺少俄文翻译,因而有代表团访苏时,常常借瞿独伊去当翻译,周恩来总理访苏、中国驻苏使馆张闻天大使举行宴会和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也请瞿独伊去当翻译。这使得李何的工作量更加沉重了,有一次他对妻子说:“独伊,你走了,我连饭都吃不上。”
在不违反苏联有关政策前提下,创造性开展采访活动
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盛典,为了充分反映当时苏联人民对新中国的友好,瞿独伊夫妇夜以继日地工作,翻遍了列宁图书馆的报刊及有关资料,采访了曾到过新中国的第一个苏联代表团的成员,先后向国内发回10多篇消息和通讯,受到新华社总社的通报表扬:“稿件详尽,切实,新鲜生动,说明国外分社记者在掌握语言的条件下,是可以大大发挥工作能力,很好地推进我们的宣传报道的。”
当时,苏联政府对外国记者管理很严,规定新闻记者采访活动范围不得超过莫斯科市区50公里。凡离开市区50公里到苏联外地采访,事先必须向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获准后方可出行,否则将被视为违法活动。申请手续程序相当繁琐,必须交有关部门逐个审批,关口多、时间长。这给李何、瞿独伊的新闻报道工作造成不便。
1952年5月,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瞿独伊夫妇与代表团商定,以翻译和秘书的身份,争取到陪同该团一起到苏联各地参观的机会,从而规避了新闻记者赴外地采访必须申请批准的复杂手续。在紧张的参观行程中,发回10多篇通讯报道。后来,他们又将这种经验沿用在了中国青年代表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团的赴苏活动中,既完成了带团参观访问的翻译、秘书工作,又扩大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活动范围,且不违反苏联政府的有关法规。
当时,莫斯科分社与国内总社联系和发稿的手段,通常是寄发航空挂号信,每封信要2.4卢布,一般是每月互通一次情况或报道,手续繁琐,首先要由大使馆的译电员把所要发的稿件译成电码,再用打字机打出。同时还要把电讯稿译成俄文。这样一来,一条电讯稿,往往要发几个小时。于是,李何、瞿独伊在发稿时,常常会反复推敲,精打细算,力求少花钱、多办事。
1957年,瞿独伊夫妇奉调回国。他们离去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队伍包括译电员在内共有4人,大小车辆2部,各类通信器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7年回国后,瞿独伊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她回到新华社,从事国际部俄文组编辑、翻译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
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当被问起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时,她的回答是: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