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历史上的第一
2021-12-11
1931-1949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在陕西延安改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90年来,新华社始终坚持党指引的方向,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纪念新华社成立90周年,特刊登新华社研究院新闻史研究室撰写的《新华社历史上的第一》。让我们从这些“第一”中重温新华社的历史传奇。
第一次文字广播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开幕。当晚,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并发布新闻。红中社隶属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播发的第一批新闻,是关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消息及文件。红中社播发新闻的呼号为CSR(“中华苏维埃无线电台”的英文名Chinese Soviet Radio的缩写)。这个呼号一直沿用到1956年9月新华社改用汉字模写机发布新闻时止。图为江西瑞金红中社电台旧址。
第一次编印“参考消息”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红色中华通讯社曾将红军电台抄收到的国民党中央社新闻编印成参考材料,提供给与会代表们参阅。此后,根据电台抄收的国内外电讯,编印内部参考刊物,供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军领导机关参阅,成为红中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份油印的内部参考刊物最初名为《无线电材料》,1933年初更名为《无线电日讯》,这就是今天新华社《参考消息》等参考刊物的前身。图为红中社时期的参考刊物《无线电日讯》的影印件。
第一张报纸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她和刚刚创办不久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一个组织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作人员既要编报纸,又要编文字广播稿和早期的《参考消息》等。《红色中华》报创刊后,刊登了大量红军胜利、苏区根据地发展的消息,以及中共中央的宣言、声明等。图为《红色中华》报创刊号。
第一份新闻业务刊物
红中社于1933年开始油印出版的《工农通讯员》,每20天或1个月出版一期,主要向通讯员提出报道要求和介绍采访写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图为1934年3月1日出版的《工农通讯员》第13期封面。
第一部新闻电台
红中社成立初期,抄收和播发新闻均由军委电台兼为承担。1933年5月,建立了专门抄收新闻电讯的新闻电台——红色中华新闻台,主要任务是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每日播发的电讯,送红中社编印出版《无线电日讯》(原名《无线电材料》),供中央领导机关和苏维埃政府机关参阅。图为红中社在中央苏区使用过的收报机。
海外出版物上第一次出现署名“红中社”的新闻
1935年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苏维埃中国》第二集上,曾刊登1934年4月红中社记者采写的《毛泽东同志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一稿。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次在海外出版物上出现署名“红中社”的新闻。这篇文章末尾注明来源为“红中社”。并且在文中有一段插有编者注称:“此地缺少两句,因无线电播音听不清”。显然系有关方面根据抄收的红中社新闻广播整理而成。《苏维埃中国》是中共在苏联出版的小册子,汇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及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的主要法令和其他文件等。图为《苏维埃中国》刊载的《毛泽东同志关于日本声明书的谈话》。
第一位外文翻译
1936年12月,廖承志在陕北志丹县(原保安县)参加红中社工作,他曾在日本、德国、苏联等国学习、工作、生活过,通晓几种外语,当时主要翻译苏联塔斯社、法国哈瓦斯社、日本同盟社发出的消息,加起来一天有六七千字。
第一个分社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12月19日,周恩来从西安发电报给毛泽东、博古:“决定在西安设红中通讯社,请注意广播宣传,并将所有公开电报、信件及宣传品均用广播发出,布置发报散布(播)时有补(充)者亦编入。”红中社西安分社主要任务是向西安各报社和社会团体印发红军驻西安办事处电台抄收的陕北红中社新闻和我党文告、宣言等。图为周恩来发给毛泽东、博古的关于在西安成立红中通讯社的电报。
第一次以“新华社”名义见报的新闻
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这一期《新中华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署名为“新华社廿五日”的新闻稿,标题为《和平解决有望,前线无大动作,红军力求和平》,报道了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后国民党中央军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对峙有所缓和的情况。这是已知的最早以新华社电头见报的新闻。
第一位外国专家
新华社第一位外国专家是1937年秋到新华社兼职做翻译工作的美国医生马海德。他原名乔治·海德姆(George Hatem),1936年7月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来到陕北,后留在延安。马海德当时能说汉语,但还不能使用中文,每天到新华社来把法文稿译成英文,再由别人译成中文。他专职工作在卫生部,在新华社兼职时间约有四五个月。图为延安时期马海德(右)与彭德怀的合影。
第一次召开通讯员大会
1939年10月1日下午,新华社在延安中央大礼堂召开延安市通讯员大会,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张闻天在会上发表长篇讲话,阐述了报纸通讯工作的重要性、通讯员的任务和新闻的基本要求等问题。会后,新华社通讯科于1939年12月1日创办了新闻业务刊物《通讯》。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刊名。图为《通讯》创刊号。
第一份外文宣传刊物
1941年7月,新华社接办原由中宣部主办的外文刊物《中国通讯》(Report from China)。《中国通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外文宣传刊物,编印这份刊物是新华社历史上早期的对外报道业务之一。《中国通讯》1941年3月在延安创刊,第一期为皖南事变报道专辑,分别用英、法、俄3种文字撰写,写稿人为在延安的外籍人士和懂外文的中国人。《中国通讯》为月刊,每期刊登五六篇文章,用蜡纸刻印,每期约印200份,1941年12月停刊,总共出版了10期。图为曾任《中国通讯》具体负责人的吴文焘。
第一次口语广播
延安时期,新华社在不断增加对国内文字广播的同时,还创办了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延安台开始时每天播音1次2小时,后增至2次3小时和3次4小时,使用的波长先后有28米、30.5米、61米等。播音内容主要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和文章,以及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等,此外还有音乐戏曲节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图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发射机。
第一次外文口语广播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了日语广播节目,广播对象主要为侵华日军,稿件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提供。广播内容主要是揭露和瓦解敌军,阐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号召日军起来反战。广播时间为每周五一次,每次30分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语节目的开播,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图为当时延安台的日语女播音员原清志(左二)。
第一次英文文字广播
1944年8月8日,新华社开始试播英文文字广播。9月1日,新华社英文文字广播正式开播,呼号为CSR DE 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英播部还聘请了英国友人林迈可担任顾问,负责英文改稿。图为1944年8月8日新华社对外英文广播试播稿的原稿之一。
第一次提出“全党办通讯社”
1946年春,中共中央提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决策。同年5月,中央批准了新华社、解放日报编委会制订的《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随后,社委会根据管理规则及中央批示,具体实施两社组织机构改组和人员调整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新华社。图为毛泽东、刘少奇批准的《新华社、解放日报暂行管理规则》和主要负责人名单。
第一个军队分社
新华社在野战军中建立的第一个编制属部队的前线分社,是1946年夏成立的淮北前线分社,即山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受新华社和山野政治部的双重领导,属野战军建制。1947年1月底,山东野战军前线分社与华中野战军前线分社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图为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部分同志和军队领导的合影。
第一个境外分社
新华社第一个境外分社,是于1947年5月成立的香港分社,乔冠华任社长。香港分社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是出版《新华社电讯》,提供给《华商报》和香港其他报刊,后来发行范围逐步扩大到岛外中文报刊。还以香港分社名义发行英文刊物《远东通讯》,随着人员增加,又负责采编香港的新闻。图为1953年2月新华社香港分社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在国外出版第一份英文新闻稿
1947年6月10日,新华社伦敦分社成立,负责人为黄作梅。同日,《新华社新闻稿》(英文)在伦敦出版,刊头注明为“新华通讯社伦敦和欧洲分社”,这是新华社在国外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新闻稿。当时的伦敦分社,主要任务是抄收和油印新华社英文新闻稿,寄发伦敦报刊和欧美国家报刊。图为在伦敦出版的英文《新华社新闻稿》第一期。
在国外建立第一个电台
新华社布拉格分社于1948年11月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抄收总社英文广播,向欧美等国家转发,还摘发世界各地报刊对中国的反应、评论,用英文或中文发给总社。1949年4月14日,布拉格分社电台建立,正式抄收新华总社英文电讯,这是新华社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电台。图为布拉格分社旧址。
政协第一届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华社关于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报道由此拉开大幕。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首都北京当天下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新华社向全中国和全世界报道了新中国诞生这一举世瞩目、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新闻。图为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开国大典报道的版面。
第一次规定由新华社统一发布政府及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
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凡须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通过或同意的一切公告(如文告、法律、法令、决议、命令、训令、通令、计划、方针、外交条约、外交文书、判决、起诉书等),以及须经上述机构负责首长同意后发布的一切公告性新闻(如关于政府会议、政府重要措施、政令解释、工作总结、外交事件、重要案件等的新闻),均由国家通讯社即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院、委、部、会、署、行首长,均应负责以有关新闻稿件供给新华通讯社,或将应发布之新闻材料通知新华通讯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在文件中明确规定由新华社统一发布政府及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北京国会街26号(现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闻总署、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局办公地点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