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瘟疫——致命的浪漫
2021-12-10张森荣
张森荣
肺结核如此可怕的疾病,却曾一度在欧洲成为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因为结核病带来的苍白和消瘦,引起了无数上层贵族和艺术家无限的浪漫主义遐想。
在18世纪中叶的西欧地区,结核病带来的痛苦和死亡被艺术所淡化。當时上流社会出于对于高雅、忧郁和纤细的追求,把结核病捧上了神坛,甚至成了艺术家们互通书信的话题由头。大诗人雪莱和济慈都是结核病患者,在雪莱给济慈的信中,雪莱就对济慈说“这种上帝的疾病更配得上你这样妙笔生花的才子”,可见当时的艺术圈和贵族们对于肺结核追捧的程度。
寻找致病菌
1880年,德国医学家罗伯特·科赫应邀赴柏林工作,担任德意志帝国(德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国家)卫生署研究员。那时候,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在当时的死因中占据前排,无论是对死者进行病理解剖还是动物实验,都找不到致病菌。不少科学家为寻找肺结核的病原体绞尽脑汁,科赫自然也不例外。
他意识到,特殊的感染一定是由特殊的微生物引起的,只有找到那个微生物,将其培养分离出来,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他尝试用各种染料给病灶组织进行染色,结晶紫、美蓝、伊红、刚果红……常用的染料都试了个遍,却一无所获。
虽然有些失落,可是科赫却没有放弃寻找合适的染料。
终于有一天,当他用次甲基蓝对标本组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蓝色、细长的小杆状体细菌,它们看起来比炭疽杆菌要小得多,有一定的弯曲度。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他在柏林各家医院中寻找因结核病死亡的患者遗体,采集了大量病灶组织,将结核组织注射到各种动物体内进行染色观察,结果在患结核病的动物体内检测到了该细菌,而健康动物的体内,完全找不到那种细菌的踪影。
向来严谨的科赫,没有直接宣布自己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因为在实验中他给动物注射的是病灶组织提取液,并不是纯净的细菌。仅凭病灶组织提取液不能证明他发现的是结核病的致病菌,也不能排除是不是组织液中有其他因子在起作用。他决定必须要把那种细菌分离出来。
科赫将病灶组织提取液接种到琼脂肉汤固体培养基上,成功分离出了那种他之前没有见过的细菌并将其培养成纯净菌种,再注射给动物。果然,那种细条状的、弯曲的、被染成了蓝色的细菌,注射入动物体内后,成功地让实验动物感染上结核病。
科赫给这种细菌起了个名字———结核杆菌
为了大量培养出纯种的结核菌,他在凝固的血清上接种培养,并将培养出的纯种结核菌制成悬液,通过注射豚鼠的腹腔做实验,4~6周后,豚鼠即死于结核病。科赫还用实验证明,不论是猴、牛或人感染上结核杆菌,均有差不多相同的症状。
1882年2月,施普雷河岸一幢庄严的大理石建筑物内,柏林生理学家们正在聚会。德国科学界最卓越的人物都来了,科赫在会上发表报告,证据充分、数据准确、结论明了,并表示:“我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肺结核的真正起因。它就是结核杆菌,一种真正的寄生虫。”科赫用“寄生虫”这个词,是为了表达结核菌是一种依靠活的有机体、主要是人体组织取得养料而生存下去的细菌。
不久,科赫的论文《肺结核病因学》在柏林临床周刊上发表。
1882年3月24日,德国柏林生理学会召开。会上科赫郑重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沉寂了十多秒的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罗伯特·科赫的名字传遍了地球的四面八方,还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医学奖。
肺结核小科普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受结核菌感染,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尤其是肺结核最为多见。
●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应及时到医院去检查排除。
●艾滋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病人、尘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容易发病的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结核病检查。
编辑/孙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