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打破课堂沉默
2021-12-10刘丽
刘丽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问在关键处、问在难点处,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度的对话。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启发和教导学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教师以问设疑、以问激趣,能呵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从聚焦核心、把握顺序、把握时机及丰富方式等角度阐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31-0176-02
Ask Skillfully to Break the Silence in the Classroom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of Binhai Countr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LIU Li
【Abstract】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sk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lead studen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text, and develop a deep dialogue with the text. Teachers should us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inspire and teach students, and lead students' thinking to the depths. Teachers use questions to ask question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can protect students' desire for knowledge, gather students' attention, trigger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xpand students' thinking, and promote students' expressive ability.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re, grasping the sequence,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 and enriching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questio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questioning; Effective teaching
教師之问,在于愤而启、悱而发。教师之问,旨在引导,为学生搭建支架,促进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旨在诊断,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障碍、疑惑;旨在解决,能依据学习困难适时调整,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教师要巧妙提问,改变课堂沉默的状态,以问促思,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
一、聚焦核心,对比引思
核心问题能为学生的探索提供明确的指向,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催生许多新的问题。核心问题并不独立存在,与其他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还可以通过加工、拓展,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追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如,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以什么为感情基调?你能找出诗眼吗?你在哪些细节之处读到了“喜”?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说说读这首诗与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能从“喜欲狂”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教师为学生补充安史之乱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原因,让学生寻找诗中能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情感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能从“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还乡”等字眼中理解诗人的心情。教师追问:你能想象诗人的哪个场景能体现他“喜”与“狂”的心情?为何回到家乡还哭得“涕泪满衣裳”?学生只有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的作品分析,才能理解诗人七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的痛苦、期盼、失望等,从而能理解他的喜极而泣。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质疑:为何一向性格沉稳而喜爱读书的杜甫,却“漫卷诗书”?学生通过矛盾之处的分析,能体会到诗人的归心似箭。教师让学生从诗中找出哪些词语能体会诗人的这种情感。学生从“快”“即”“穿”“便”“向”等词语中读出了诗人的心情。为增进学生对诗人的这种心情的理解,教师呈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及孟郊的《登科后》,让学生体会李白被放逐,突然获得赦令以及孟郊金榜题名后的欣喜心情,再联系杜甫一刻不停急切归乡之情。教师将《春望》与这首古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阅读,从看到长安破败景象而叹到收复河南河北而喜的变化,理解杜甫的爱国情怀。教师要借助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二、把握顺序,逐步深入
问题有主次之别,也有顺序之分。循序而问能让学生以一个更加精准的视角分析问题,从而能产生深度的理解。教师要依据内容与学情,抛出问题,引生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运用自身知识储备探索、思考。
如,在教授《四时田园杂兴》一诗内容时,教师按析诗题、读诗歌、明诗意、悟诗情、知诗人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融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在“析诗题”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只有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题,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感知。在“读诗歌”环节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方法巧记生词。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找到记忆的方法,会意“昼”中的“旦”有日出之意,“尺”本指“尽”,合起来有“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的意思。在“明诗意”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让学生说说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组词语、想画面、问同伴以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分析,在形成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在“悟诗情”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以及觉得哪几句写得特别有意思。学生通过画面的想象,浮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景,教师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他们这样忙碌是为了什么?也让学生想象出孩子学着大人种瓜的情景。教师让他们说说孩童的动作与心情。在“知诗人”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人以及创作背景的了解,说说诗人创作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通过五步法教授诗歌,循序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热爱乡村、享受童年的情感。
三、把握时机,品读体悟
教师要问在“愤悱”之时,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质疑、思考。教师要在学生的理解难点处、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助力学生解其意、悟其情。如,在教授《新竹》一课内容时,为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感受竹子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能从中体会到什么?除了环境的艰险、贫瘠外,它还会面临哪些困难?它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这样写,仅仅是在写竹子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教师借助问题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思考氛围,让学生积极融入倾听、表达中,让他们能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提问扮演着导学、助学之效,让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实现思与情的相通,从而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授《匆匆》一文内容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文本语言,以多样的方式触摸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教师提出问题: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让学生读思结合,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品读中抓住“过去”“跨过”“飞去”“溜走”等词,感受时光的来去轻悄匆忙,从“洗手”“吃饭 ”“凝然”等词语中感受日子的流逝。
四、丰富方式,因情而问
教师要丰富提问的方式,要依据所学内容与学习状况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由小到大的渐进式提问,逐步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对人格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抛砖引玉式的环绕式提问,围绕中心问题迂回而问;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式提问,唤醒学生回忆与所提问题相类似的经驗;教师可以采用分解式提问,将难度大、综合性的问题分割成诸多小问题而问;教师可以对一个知识点加以拓展而问,发散学生的思维,体会文本中流露的情感;教师可以用反问式提问,能跳出文本,引学生逆向思考。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启发者、指引者,要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助力,通过提问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学生的语言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参考文献:
[1]段倩倩.语文教师如何打破课堂沉默[J].课外语文,2016(04).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