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初中物理实验设计

2021-12-10郑建新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验设计思维品质初中物理

摘 要: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生成和发展,通过精心设计“异常”实验,多向设计“情境”实验,周密设计“阶梯”实验,巧妙设计“衔接”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思、有所获,发展学生辩证性、灵活性、逻辑性、发散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设计;思维品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2-0029-03

作者简介:郑建新(1974-),男,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科学、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育,应该教会学生从物理学科的视角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想方法,并且终生从中受益.物理教师会设计各种各样巧妙的实验突破教学难点,使整节课变成“实验盛宴”,但对于实验过程,却没有深入思考,按部就班,疏忽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被动归纳实验结果,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应当开展富有创造力、贴近生活、自主探究的实验教学活动,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思、有所获,发展学生辩证性、灵活性、逻辑性、发散性思维品质,培养其创新能力,是每个物理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1 精心设计“异常”实验,发展辩证性思维品质

笔者从“认知冲突点”出发,设计“异常”实验,让学生亲身探究,发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发现的现象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思维就会陷入矛盾状态,才能让学生反思、审视并修正自己原有的认识及经验,思考提出或者接受更为科学的新概念、新假设、新解释.

1.1 杠杆平衡的变化问题

在简单机械教学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简单机械,比如指甲钳、跷跷板、钓鱼竿等,学生对于熟悉的现象难以产生兴趣.教师只有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境转化为有变化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生活中缩小版的跷跷板(如图1所示),处于平衡状态的跷跷板上男孩和女孩分别坐在两侧.

问题1:如圖2所示,跷跷板可旋转,当右侧逆时针旋转30度时,请你预测哪一侧会掉下来?教师等待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放手后,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

问题2:还有什么办法使得跷跷板失去平衡.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移动女孩或男孩的位置回答.

问题3:距离支点的距离不等是否一定不能平衡?实验展示.

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直觉思维很难随着问题的变化而做出变化,我们不能急于向学生解释相关概念.可以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原理,学生才会有探究的兴趣.生活中的情境蕴含着科学原理,但由于原理的抽象以及不容易发现,不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将司空见怪的情境变为有变化的情境,学生们对变化的东西始终有探究的欲望.

1.2 指南针为什么不指南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一课中大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而且也做过相似甚至相同的实验.到了中学,再次学习,知识没有难度也没有深度,难免缺少学习的热情.因此,这种实验必须进行创新设计.从学生“认知冲突点”出发设计实验:指南针是否一定能指南?这会让许多人一时难以回答.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而且通过这样设计,学生不但知道没有磁性的物体可以被磁化,有磁性的物体也能被更强的磁体改变磁极,从而突破思维定势,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人一组,每个人一个指南针(如图3所示).观察指南针静止时指向?课堂上许多同学还没等指南针静止,就迫不及待地回答:指“南北方向”.有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的怎么不一样?有同学说:可能是磁体之间相互干扰的缘故,建议把指南针离远一点放,让同学将指南针放讲台上观察.可是移开后还是不指南.

有同学说:肯定是颜色涂反了.大家感觉很好笑.但有许多同学认同这一观点.此时,教师拿出条形磁铁,像变魔术一样轻而易举地将方向指错的指南针方向调为正确指向.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感觉更神奇.为了揭开谜底,大家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从学生的“认知冲突点”出发,巧妙设计和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冲突的实验,教师提出与学生认知经验不一致的观点,制造矛盾,引起思想冲突,让学生在这种思辨矛盾中获得启发、顿悟,跳出原来的思维框架,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更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本质.

2 多向设计“情境”实验,发展灵活性思维品质

教师应当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出发,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情境”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领会到物理的美妙,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看、做、思融合,从而能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1 多种多样的面镜

生活中常见的面镜有三种: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功能源于不同的成像特点.

教师在上课同时呈现这三种面镜(如图4所示),此时成像的情况有正倒之分,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变形,如此丰富的现象,学生顿时觉得好奇怪,平时对平面镜成像见怪不怪,面镜对光路的作用都是反射,为何形成的像却是千差万别?面对真实的情境,就平面镜成像而言,学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有(1)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2)像与镜面的距离是否会改变?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便可自行设计实验以求证.

教师通过设计多样的“情境”实验,拓宽学生的思路,当学生自己观察现象、提出疑问并转化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灵感和顿悟,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明朗清晰,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得到培养.

2.2 气体对外做功

教材中“气体对外做功实验”,由于在实验中瓶塞跳起声音大,实验过程学生一直在期待响声,很难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有什么办法避免声响,又看见课本气体对外做功实验现象,还可以观察过程中瓶内温度的变化?用打气筒向密闭空矿泉水瓶打气(如图5所示),观察数显温度计的变化.打开气门芯放气,观察瓶内的变化,注意此时观察数显温度计的变化.学生观察到气体对外做功的温度下降得慢,引发思考,联系“液化放热”,思维得以迁移.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脑,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抽象、理解、分析物理问题;学习深入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领悟、判断、解决具体情境.借助问题情境,学生在物理与生活中穿行,感悟生活中的物理,这样一来,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经验可以迁移、提升为理性的、抽象的物理概念;同时物理概念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经验中得到丰富与支撑,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周密设计“阶梯”实验,发展逻辑性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局限于实验本身,在得出实验结果后,学生往往会结合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联想,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契机.教师应当从物理概念的疑难点出发,对实验结果的反思、质疑和追问,逐步分解思维难点,更能发展学生逻辑性思维品质.

以液体压强的阶梯实验为例.

教材中“液体压强的实验”只能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和底部存在压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液体对容器的上壁是否也有压强?液体压强与液体的重力或质量是否有关?液体压强计为什么可以显示液体压强?笔者用生活中简单实用的材料设计液体压强的创新实验,

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又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实验一可以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和底部有压强(如图6所示).

问题1:液体对容器的上壁是否也存在压强?

针对问题1,设计实验(如图7所示),发现上壁的橡胶膜有明显突起.可以证明液体对容器上壁存在压强,解决问题1.

问题2产生:有哪些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改变实验,把连着导管的漏斗上下移动,观察管口橡皮膜突起程度的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实验现象清晰可见,得出结论:液体的质量和所受重力与液体压强大小无关,液体的深度可以影响液体压强大小,解决问题2.

出现问题3:怎样能直观明显地观察到液体的内部压强呢?(如图8所示)出示实验三: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的大小,缺陷是:玻璃管太长,不方便使用,红色水柱位置容易发生改变,无法准确说明液体压强的内部规律.实验室中的压强计就是依据此原理设计的,展示压强计,分析压强计的设计原理解决问题3.通過上述三个“阶梯”实验,由易到难,从浅入深,让全体学生在“阶梯”实验中,参与思考与探索问题.“阶梯”实验的创设,能从多角度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逻辑性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解决抽象的科学疑难问题.

初中学生拿到问题,通常不思考问题的意义或者未全面清晰思考,便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很容易出错.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根据抽象的物理问题,设计“阶梯式”实验,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使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有效提升学生思维逻辑的严密程度.

4 巧妙设计“衔接”实验,发展发散性思维品质

在教学时,从已学知识点到新的知识点时要自然衔接,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感觉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课堂也会显得很不自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衔接实验,鼓励学生呈现真实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4.1 挑扁担游戏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杠杆”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安排先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再直接进入“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研究.在实际教学时,会让人感觉很莫名其妙,学杠杆为什么要学习力臂?为什么要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在学生认识杠杆的时候,笔者设计如下“衔接”实验.

用米尺当扁担,在扁担的两端挂两个黑色的塑料袋,在塑料袋里放上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使扁担在水平位置平衡.猜一猜:哪一袋苹果重?谁猜对了,苹果就奖励给谁.

在猜的时候,由于没学过杠杆的平衡条件,许多同学认为一样重.理由是根据当天平横梁平衡时,说明两边一样重.当教师揭晓谜底时,学生很疑惑.到底是为什么?此时,同学们带着疑惑,带着任务学习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的实验设计挖掘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并在这个点上以惑搭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训练敏捷的思维能力,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

4.2 如何让饮料吸不上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让学生体会大气压,笔者在课前发布“如何让饮料吸不上来”的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我们只考虑到两种可能,一是将一个硬质的瓶子上塞紧一个单孔橡皮塞;二是在吸管上开一个小孔.但是学生们在讨论时考虑问题比较广泛,如:吸管的粗细、吸管上所开小孔的大小、吸管上所开小孔的多少、吸力的大小等.正是这些大胆的,不受任何框框限制的、无一定方向和范围的想法,使学生思维的触角可以被引导到更深层次.经过学生的实验,最终得出管子的形状、孔的大小、孔的多少会影响饮料是否吸得上来,通过孩子们亲身感受,最终得出了是受大气压影响的结论,这为正式开展大气压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教师进行发散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和思考,找出更多可能的答案、想法或解决方案.

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制有两种基本方式:以物理知识逻辑发展为线索的“要素式”和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的“问题解决式”.前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基础性学力的形成,后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力.我们不能以本为本,不能认为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活动内容就是完美的.学生的很多疑惑只有在实验过程中得到证实,才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反思实验、解决疑惑的过程中,思维由浅入深得到发展.

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对教材予以审视和重构,挖掘实验潜能,创新设计实验,平常中出新,新意中促思,设计一个个符合初中学生思维特点的生动、有趣、形象的实验,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为主线进行教学,达到教师力争“活教”学生能够“乐学”的状态.基于思维发展设计实验,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富有智慧.

参考文献:

[1]陈懋.基于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49(05):5-8.

[2]邢红军.中小学思维教学的深化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7):33-39+75.

[3]石桂彬.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设计[J].中学物理,2016,34(08):32-33.

[4]韩志强.让科学探究真正发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初探[J].中学物理,2018,36(22):13-14.

(收稿日期:2021-06-23)

猜你喜欢

实验设计思维品质初中物理
创新实验设计 落实核心素养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