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伤寒原文点精》学术特点评述❋

2021-12-10李若笛徐江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仲景条文承气汤

李若笛,徐江雁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孟承意,字覃怀,清代医家,生卒年月不详,河南中牟人,其所著《张仲景伤寒原文点精》(以下简称《点睛》)被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国家级项目《中华医藏·伤寒金匮类》收录。该著作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共两卷[1]。其自序曰:“早有全部《伤寒》在胸,恨不得一句说明……使后之学者心开神悟,由此而升堂入室不难矣”[2],每条注释荟萃诸名贤之精要。本书类证清晰,简明扼要,切合实用,是清代典型的以方类证著作,并凸显了其个人特色。

1 学术渊源

孟承意自序内容甚少,但在其好友乔树焘为此书所作序中可一窥其观点。乔序中叙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乔树焘到山西省灵石县游医,恰逢孟承意亦游医到此,二人在友人家相会探讨医理并一见如故,与其“顷即成莫逆”。与其讨论考证《黄帝内经》等各医书中众多疑问之处,时间长达数十年,“破疑窦而发理趣者数十年正无穷也”。故乔树焘与孟承意的观点基本一致,言此书“翻阅数四,乐得同心”。故从乔序中所述观点也可大概揭示出孟承意对于《伤寒论》版本的观点。乔树焘认为王叔和编次之序纷乱,而后各医家编次观点也不能参透张仲景本意,故孟承意博采众家注释编写此书,有“未极透辟者”,则“字栉句梳而校正之”。此观点符合辨证论治派的立场,既不维护旧论又不认同错简重订派的编次,而是根据临床辨证应用的方便,沿用柯琴的编次,将张仲景之法统一于方剂之中,放弃执着于《伤寒论》原版究竟是何种顺序,而立足于新的角度深入剖析伤寒学说以及辨证应用。

孟承意博采各家,引用柯琴和喻昌的观点最多,但更多的是传承了柯琴的学术思想。全书体例及条文编次悉遵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分篇各论,擎其大纲,详其纲目,证因类聚,方随附之;谨守病机,随证出方;药证相应,辨证论治[3]。先述六经总义,后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阴阳易等论述六经证治诸条。在乔序中明确指出:“编次则遵柯韵伯之例”。具体对比两书各章节命名基本相同,而孟承意在卷前增加了南北政年脉不应图,桂枝汤附方未单列标题而是归于桂枝汤证下中,柯琴的小青龙汤在大青龙汤证类下[4],而将小青龙汤单列为类,增加痉病总纲,去掉附咽痛诸方和诸寒热证。柯琴将六经证与汤证并列为同级,而孟承意则将纲目分级更加清晰,将汤证归于六经证之下。分论六经,以方类证,先论各经证脉,次将有关条文列于各经方证之下。其中太阳病篇分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抵挡汤证等,阳明病篇分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虽总体上继承柯琴的类证方式,但其根据自己的分析与见解做出改动,并将他认为不合适的方剂删除,对于汤证级别划分也有自己不同的主见。在内容方面,随统计明确引用的条文数是柯琴与喻昌同样多,但根据具体条文对比,孟承意对与条文的分析更多的还是以柯琴的观点为主,有数条未表明引用的观点与柯琴的分析相近,将柯琴的分析浓缩后加入自己的见解与诠释,如柴胡桂枝汤中“若误治后”一条,孟承意所述“不见半表半里证而发谵语,是将转属阳明”等与柯琴对此条分析接近且更为简练。

书中注释孟承意以自注为主,间取诸家之言,截取原文、注明出处。如两处引用程应旄中对于太阳经头痛的鉴别,取李东垣和李时珍对于古今药物度量变化的分析,取喻昌少阴急下三法等。孟承意引用柯琴与喻昌观点最多,各家之言相互补充,如十枣汤证,柯琴仅指出水气为患,孟承意引魏荔彤注解,指出水饮在心与胁下,较下结胸部位稍卑,较下胃实部位又稍高,且在魏注后曰:“魏注极细”,以此补柯注之不足。辨证对待各家不同见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对临床应用有益者采用,也体现了孟承意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

孟承意广泛采纳各家见解但并不盲从,敢于剖析疑点,提出不同意见。在四逆汤证类方中,张仲景原文症状为“下利”“其面戴阳”“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对应“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主之”。但孟承意分析“此必有阴盛格阳之证,何故加胆汁而反佐耶”[2]97?对张仲景观点不同之处不是一味遵从而是大胆提出质疑。在通脉四逆汤中“伤寒六七日”一条中注释别本有“麻黄升麻汤主之”七字,而柯琴书中也列有麻黄升麻汤一方。但孟承意分析此条为寒热错杂之坏症,“治寒碍热,治热碍寒,故为难治。既为难治,其不出方可知,况此方与此症似不甚合,必是后人补之,故削之”[2]98。虽沿用柯琴的分类方法,但对于分析后不甚相合的方剂便大胆删除不用,这种敢于向经典权威提出不同意见的疑古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学术特点

2.1 六经为纲,重视阴阳

孟承意将方剂统于六经之中,分各经不同脉证特点归纳方证,其自序点明六经:“直将三阳三阴来路一齐唤醒,然后再从各经而剖析之。”正文卷一为总论及太阳、阳明脉证,卷二为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证,与柯琴的六经总纲顺序一致,且受其“六经地面说”影响,以地理作譬喻,论述六经病证的范围、毗邻关系、邪气传变[5]。受柯琴观点影响,以六经为百病立法,认为六经各有表证,如阳明脉证从据脉浮发热等症状分析“上论阳明在表脉证”。并对与六经脉证分析细致、篇幅较多,仔细分析表里、虚实、阴阳。在伤寒总论篇中言:“开口先论证有阴阳,再分脉有阴阳,阴阳既明,而全部伤寒亦提挈在手矣。”“谵语者,胃热阳也;脉短者,气衰阴也。阳病见阴脉,为阴胜于阳,故死也”[2]3。对于具体症状及脉象分析从阴阳入手,再结合其正逆来判断预后,体现了孟承意对阴阳理论的重视与熟练应用。

2.2 图绘运气,年脉不应

正文首页有“南正年脉不应图”(见图1),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正”应更正为“政”。图2未有标注,根据《注解伤寒论》南北政脉图对比后判断为“北政年脉不应图”。南北是阴阳的代称,政为天地之政令,“不应”是指其脉象不应于诊断[6]。南北政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理论之一,但后世医家对南北政的认识众说纷纭,主要分三类:以王冰、刘温舒、张景岳为代表的土运南政说,以张志聪为代表的戊癸火运为南政,以陆儋辰为代表的黄道划分说。他在《运气辨·辨南北政》中提出:“位视黄躔”,认为南为黄道南纬,起寿星辰宫至娵訾亥宫,包含亥、子、丑、寅、卯、辰六支,其余六支为北政[7]。孟承意所绘二图即继承了第三种学说。在《注解伤寒论》与《医宗金鉴》的运气要诀[8]中所绘南北政脉图皆为同心圆环表格,所记天干地支与三阴三阳较为全面,其字随圆环朝外书写,寻找对应的不应脉位较为麻烦。而孟承意则创新地将天干地支与不应脉位绘于手掌之中,方便了学者一目了然,便于临床应用,生动诠释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理论。

图1 南正年脉不应图

2.3 擅用反证,断证选方

对于类证的方剂条文中,孟承意不仅分析何种症状适用于何方剂,更有进一步具体分析为何使用该方剂而不用另一方剂的原因。如在承气汤证中,“下利谵语者”一条张仲景原文仅简单言其“有燥屎也,亦小承气汤”,而并未深入分析原因。《伤寒来苏集》中对此条的分析重点从虚实的角度出发:“下利,是大肠虚,谵语是胃家实。胃实肠虚,只宜大黄以濡胃,无庸芒硝以润肠矣。[4]136”并反证不用大承气汤的原因:“下利者热不结,胃不实,何得谵语耶?此必内有燥屎,故虽下利而结者自若也。半利半结,所以不宜大承气,而宜小承气微动其结耳。[2]72”分析患者虽下利但有谵语症状,说明有燥屎内结,考虑既下利又燥结提出半利半结概念。大承气汤主治胃腑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用于痞满燥实坚的阳明腑实重症;小承气汤主治肠胃热实、腑气不畅的阳明病腑实痞满证或热结旁流证[9]。大承气汤比小承气汤多1味芒硝攻下软坚,药力过猛反而会加重下利症状,故应使用小承气汤而不能用大承气汤。阳明脉证中自汗出、亡津液者,柯琴为正面分析病机与治法,而孟承意则提到:“与上条俱不用承气汤,而或用蜜煎或任其自便者,总见胃家实,不一定是可攻症。[2]52”从为何不用承气汤来反证此症病机及治法。

综上所述,孟承意编写的《张仲景伤寒原文点精》充分体现了其对于各家学说的辨证观点和辨证论治思想,其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于方证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全书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相近条文归类合解。孟承意重视阴阳,以六经为纲,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创制手掌年脉不应图,善于通过反证来断证选方,其学术思想对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和指导方剂临床运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深入挖掘与探究。

猜你喜欢

张仲景条文承气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