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拘禁球囊技术在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保护中的作用

2021-12-10陈伟泉梁鉴文梁伦昌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导丝球囊斑块

陈伟泉 梁鉴文 梁伦昌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罗定527200

冠状动脉病变常发于老年人群,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病变累及重要分支口,分支血管病变占冠状动脉病变的15%~20%,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最具挑战性和困难性的冠状动脉病变之一[2-3]。即便如此,PCI仍然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重要手段,为降低PCI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难度、提高PCI成功率,临床对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是其所得的成果之一[4]。JBT术是对传统支架的改良技术,通过预埋球囊减轻支架释放后可能会发生的主支斑块、血管嵴移位等,降低边支受累风险[5]。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分析,探讨JBT在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血管保护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PCI治疗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n=30)接受JBT技术保护血管、对照组(n=30) 接受传统血管保护方法。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5岁,平均(67.21±3.37)岁;BMI(23.21±2.14)kg/m2;病 程2~8年,平 均(4.52±1.04)年;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高血压21例。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1~75岁,平均(66.23±2.24)岁;BMI(22.96±2.27)kg/m2;病程3~8年,平均(4.69±0.96)年;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均根据《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6]诊断标准确诊为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75%,边支血管与主支血管夹角<70°;均根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7]行PCI术。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心肾等器官疾病者;有急性心肌梗死、冠状主动脉主干病变者;有恶性肿瘤者;不配合随访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者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治疗前均予以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口服4 d,术中经动脉鞘管予以普通肝素100 IU/kg。对照组接受传统血管保护方法:行主支血管单支架置入术,主支植入支架时,在需要保护的冠状动脉分支中留置导丝以作保护作用,观察主支支架释放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血流情况确定是否将支架置入边支血管。观察组接受JBT技术保护血管: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边支预埋直径相近的球囊,球囊在主支血管中预扩张,待输送药物洗脱支架后,再以6~8 atm的压力扩张分支球囊,同时释放主支支架。主支和边支血管中的球囊回缩后,撤出球囊,交换导丝后,支架再进行充分扩张,支架贴壁效果为良好(器械材料:美敦力球囊、Runthroungh NS导丝)。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术中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对比剂剂量、支架植入数量及放射线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边支闭塞或夹层、靶病变血运重建、胸痛、术后即刻主支和边支的残余狭窄率;随访1年,比较两组随访1年内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术中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对比剂剂量、支架植入数量以及放射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主要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再发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病变血运重建、心绞痛,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引起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而粥样硬化所形成的斑块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受阻、狭窄的关键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成会引起心肌缺血等问题,其中有15%~20%的冠状动脉病变为分叉血管病变[8-9]。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是PCI术,其效果亦受到临床的认可,然而该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可能是受斑块“铲雪效应”的影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靶血管中容易形成血栓,发生斑块位移及血管痉挛等问题,造成在对病变的其中一支血管行PCI术时,会对另外一支血管造成不良影响,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加重血管狭窄程度等[10-13]。有研究[14]表明,与非分叉病变相比,PCI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和较高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关。因此在行PCI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时,采取一定手段对边支血管进行保护十分重要。传统的边支血管保护技术为分支导丝保护技术,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有研究指出JBT在PCI中保护边支血管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保护技术[15]。因此本研究通过对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JBT在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血管保护中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中一般情况比较,术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对比剂剂量、支架植入数量以及放射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前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后者;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传统边支保护导丝的主要作用有两个,改变边支血管壁张力以及改变边支角度,从而达到保持边支开放的效果,然而在边支明显受累需要再植入导丝时,由于斑块或者血管嵴的阻碍,往往会发生导丝进入困难或进入假腔的情况,从而导致失败[16]。有研究[17]表明,传统导丝保护的患者再发生急性闭塞时,有51%的患者会由于斑块位移等因素造成补救失败甚至造成新的医源性夹层。近年来,JBT被运用于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血管保护中,目前已被公认为必要的支架策略[18]。JBT即为边支预留小球囊,从而释放主支架并对其进行拘禁。JBT避免了导丝拘禁的空间狭小、支撑力差等弊端,可有效减少“铲雪效应”引起的斑块向边支移动和血管脊情况,从而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可能。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行PCI术中应用JBT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X线使用,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轻PCI术对血管的损伤。

猜你喜欢

导丝球囊斑块
责任斑块狭窄度及颅内斑块总数与复发性卒中相关:基于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在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修复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