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毓民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肾消耗病经验
2021-12-10徐海霞时毓民
徐海霞,时毓民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2.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 201102)
肾消耗病(nephronophthisis,NPHP)又称肾单位肾痨,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以多饮、多尿、遗尿、贫血、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起病隐匿,患儿早期常无水肿、血尿、蛋白尿等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误诊,出现典型症状时常已经发展到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因此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进入终末肾。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纠正电解质紊乱、贫血,保证入量,保护肾脏功能,延缓病情,对于进入终末肾患儿行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有一定的价值。肾消耗病属于罕见病,发病率低,目前还没有流行病学资料,国外报道300余例,国内报道仅10余例[2-10]。既往多是通过特征性的病理表现进行诊断,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周玉超等[4]报道国内首例基因诊断病例,标志着我国基因诊断该病取得很大进步。肾消耗病中医文献中亦无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于“肾劳”范畴。肾劳一词最早见于王冰《内经》注文中:“劳,谓肾劳也。”时毓民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对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均有一定研究,最早提出儿童性早熟阴虚火旺八大证候特点,提炼总结“滋肾阴泻相火”治疗儿童性早熟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小儿水肿、遗尿、血尿、尿浊等肾系病证。时毓民教授在临床辨治该病时,认为脾肾亏虚为其主要病机,瘀血内生为其病理产物,治疗应从脾肾入手,培补先后天之本,辅以养血活血化瘀,方能收到满意疗效,现将时教授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肾亏虚为其主要病机
《医醇賸义·劳伤》言:“肾劳者,真阴久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阴,寓真阳,真阴亏耗,久虚成损,久损成劳,肾劳既成,固化失司,水无所主,泄利无度,则小便频数量多。肾藏精,主骨生髓,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不能化生元阴元阳,则形体羸弱,骨软不用。《景岳全书》云:“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张景岳详尽论述了脾肾的关系,生理上互相依赖,病理上互相影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必须依赖肾阳温煦蒸化;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盛必须依赖脾胃精微充盈,先后天相互资生,相互依赖;病理上脾肾相互影响,脾气虚,水谷不化,气血津液化生乏源,精微不足,后天伤及先天,“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脾病及肾,肾病不愈,终发肾劳。气血津液化生乏源,筋脉失于濡养,则肌肉萎软,面色灰黯或白,毛发不华或结穗,生长发育落后。正如汪绮石《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中云:“肾劳病因不外有先天、后天两大因素。”
2 瘀血内生为其主要病理产物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液的运行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脾肾亏虚,气虚鼓动无力,瘀血内停,气虚成瘀;脾肾亏虚,阳气不足,温煦失职,寒凝成瘀;脾生血,肾藏精,脾肾亏虚,精血不足,因虚成瘀;气血阴阳亏虚,瘀血形成。因此,肾消耗病后期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多是因虚致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脏腑失养,则形体羸弱,毛发不荣,形容枯槁,发育迟缓,易感多病。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资生,肾虚日久导致肝肾亏虚或脾肾两虚,这也是肾消耗病后期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内在依据。故时毓民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其主要病因,瘀血内生是脾肾亏虚造成的病理产物,也是引起本病虚实夹杂、病情复杂的原因。
3 治以健脾补肾,辅以活血化瘀
肾消耗病病程迁延,正气日损,脾气渐虚,肾气亏耗,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因此,健脾补肾为本病基本治法。时毓民教授常选用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以温中补虚、健脾益气,以六味地黄丸合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黄精等温补肾阴肾阳。正如《景岳全书》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时教授认为阴阳互根,相互滋生,临床要辨证用药,不能偏颇,阴虚者不能一味滋阴,阳虚者不能只顾温阳,要整体辨证,平补阴阳,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气不足,固化失司,泄利无度,小便频数,尿量增多,时教授常以缩泉丸补肾固涩缩尿,以桑螵蛸固精止遗,以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生津,以补充津液,加入少量陈皮既可以行气,又可以防止上述补益药过于滋腻而阻碍脾胃运化。本病病程缠绵,日久阴阳气血俱虚,脉络失和,久病致瘀;患儿常见舌色紫黯、舌体瘀斑、面色黧黑、形荣枯槁、毛发干枯、肌肤不荣等血瘀之征。正如叶天士曰:“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时教授主张活血化瘀贯穿本病始终,《血证论·吐血》亦云:“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但小儿脏腑娇嫩,不宜攻伐太过,故时教授常选用丹参、川芎、当归等血证轻剂来养血活血化瘀。
4 典型病案
患儿,女,7岁8个月(出生日期2011年7月)。初诊日期:2019年4月11日。主诉:尿频,夜尿增多,伴生长发育迟缓3年。现病史:患儿于3年前(2016年9月3日)因“尿频夜尿增多半年”住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外显子基因检测示:INVS基因杂合突变,父母均为缺陷基因携带者(2016年11月2日)。诊断:①慢性肾脏病3期;②肾小管病变(婴儿肾消耗病2型);③肾性贫血。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枸橼酸钠、复方α酮酸片、罗盖全,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治疗,现仍有尿频、多尿,每小时1次,夜尿增多,3次/晚,24 h尿量3 000 mL左右,偶有遗尿,生长发育明显落后,形体羸弱,肌肤不荣,毛发不华,纳食不馨,大便干。既往史: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个人史: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3.2 kg。家族史:患儿有一姐姐,于2006年9月诊断青少年肾消耗病,现24岁,在透析治疗中,爷爷60岁左右,诊断尿毒症,父母现身体健康。现症见:身材矮,形体瘦小,面色白,毛发稀疏,口唇色淡,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少,脉软。身高120.5 cm,体重19.75 kg,血压106/68 mmHg(1 mmHg=0.133 kPa),24 h尿量3 100 mL。血气分析:pH7.326,剩余碱-6.0mmol/L↓,氧分压35.1 mmHg↓,氧浓度67.3%↓,钙1.17 mmol/L↑,血糖10.5 mmol/L↑,钾3.1 mmol/L↓,钠137 mmol/L,氯104 mmol/L;血生化:谷草转氨酶38.90 IU/L↑,肌酐273 μmol/L↑,尿素氮15.8 mmol/L↑,甲状旁腺素358.7 pg/mL↑;尿常规:pH 7.0,尿蛋白微量,尿糖、尿酮体、红细胞、白细胞均阴性,尿比重1.002;血常规:白细胞6.6×109/L,血红蛋白98 g/L(2019年4月6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26.9 mL/(min·1.73 m2)。西医诊断:①慢性肾脏病4期;②肾消耗病2型;③肾性贫血。中医诊断:肾劳。病机:脾肾亏虚,瘀血内生,治以健脾补肾,辅以活血化瘀;方药:党参9g、茯苓30g、炒白术9g、枸杞子12 g、菟丝子9 g、山茱萸9 g、山药12 g、熟地9 g、车前草15 g、白茅根12 g、川芎9 g、丹参12 g、生甘草5 g、红枣15 g、益智仁9 g、乌药9 g、蚕茧9 g、桑螵蛸9 g、生山楂9 g、鸡内金9 g、火麻仁9 g、制大黄9 g。28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
二诊:2019年5月9日。1周前有外感病史,已经痊愈,大便变软,食欲稍有改善,小便量多,无遗尿,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辨证脾肾亏虚,营卫不和,治以健脾补肾,调和营卫为主,佐以活血。处方:炙黄芪9 g、麦冬9 g、鲜石斛12 g、炒白术9 g、当归9 g、丹参12 g、黄精9 g、红枣12 g、桂枝5 g、白芍12 g、炙甘草5 g、北沙参9 g、山茱萸9 g、白茅根20 g、猪苓15 g、茯苓30 g、菟丝子9 g。28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
三诊:2019年6月12日。患儿食欲好转,日间尿频略减少,夜尿多,无遗尿,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软。辨证脾肾亏虚,肾气不固;治以培补脾肾,温阳化气,固涩止遗为主,佐以活血。方药:炙黄芪9g、鲜石斛12g、生地黄9g、熟地黄9g、陈皮5 g、炒白术9 g、枸杞子12 g、丹参12 g、党参9 g、红枣12 g、炙甘草5 g、川芎5 g、肉苁蓉9 g、麦冬9 g、乌药9 g、山药15 g、桑螵蛸9 g、菟丝子9 g、益智仁9 g、车前子9 g、白茅根15 g。28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
四诊:2019年7月17日。患儿食欲好转,夜尿减少,1~2次/晚,无遗尿,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软。血生化:谷丙转氨酶12.9 IU/L,谷草转氨酶31.4 IU/L,肌酐239 μmol/L↑,尿素氮22.2 mmol/L↑,甲状旁腺素212.7 pg/mL↑,尿常规正常;血常规:白细胞6.9×109/L,血红蛋白111 g/L。患儿症状及生化指标较前改善,继续治以培补脾肾、滋阴潜阳、固涩止遗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方药:炙黄芪9 g、麦冬9 g、补骨脂9 g、菟丝子9 g、鲜石斛12 g、炒白术9 g、枸杞子12 g、丹参12 g、赤芍12 g、党参9 g、炙甘草5 g、北沙参9 g、六神曲9 g、肉苁蓉9 g、麦冬9 g、乌药9 g、山药15 g、桑螵蛸9 g、车前子9 g、益智仁9 g。28剂,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2次服。
患儿目前仍在门诊治疗观察中,继续监测尿量、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气分析、甲状旁腺素、肾脏超声等,继续随访中。
[按] 本例患儿起病隐匿,尿频,夜尿多,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后经基因诊断为肾消耗病2型,病程日久,生长发育明显落后,形体羸弱,肌肤不荣,毛发不华,纳食不馨,小便频数,夜尿增多,口唇色淡,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苔少,脉软,一派脾肾亏虚之征,兼有血瘀之象,故时教授治以四君子汤温中健脾,六味地黄丸合菟丝子、枸杞子滋肾阴,补肾阳,阴阳互生,阴平阳秘,去泽泻、丹皮苦寒之品改车前草、白茅根甘寒清相火而不伤阴津,取其义而变其方,补泻并用;辅以丹参、川芎之血证轻剂以活血化瘀;并以缩泉丸补肾固涩缩尿,加蚕茧以生津止渴,蚕茧甘温无毒,归脾经,朱丹溪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饮清气上朝于口,故能止渴;桑螵蛸固精止遗,大量津液从小便而利,大肠失于濡养,津亏肠燥,大便干结,故在补益的基础上加鸡内金、生山楂、火麻仁、大黄消食化滞润肠通便,且生山楂、大黄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药亦有活血化瘀之功,一药多用,疗效更佳;茯苓用量宜大,增加健脾益气功能,且茯苓可以作为食材,药食同源,安全效佳。二诊患儿食欲稍有好转,大便变软,继续以黄芪建中汤以温中健脾,培补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便量多,肾气不固,封藏失职,津液外泄,继以菟丝子、黄精、山茱萸补肾固本,沙参、石斛、麦冬养阴生津;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健脾行水;且患儿近日有外感病史,腠理不固,营卫不和,更取桂枝汤内调阴阳,外和营卫;黄芪、当归补气生血。三诊、四诊病情稳定,食欲明显好转,贫血基本纠正,肾功能有所改善,辨证准确,用药对症,因此时教授继续在健脾补肾基础上加强温补肾阳之功,加补骨脂、肉苁蓉等巩固治疗。时教授认为该病脾肾亏虚为本,病程日久,因虚成瘀,瘀血内生为病理产物,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在大队补益药中加2~3味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等,以达补气活血,瘀血去,新血生。 时教授认为小儿脏腑柔弱,用药安全当放首位,尤其该患儿已经有肾功能不全,对肾脏有损害的中药要慎用或禁用,如关木通、广防己等。
患儿现在病程3年,是一家系发病,患儿和姐姐为患者,父母为缺陷基因携带者。对此类先天遗传性疾病,中医通过辨证治疗,培补先后天之本,症状明显改善,对延缓病程,改善预后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将持续随访观察疾病进程。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