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与中医药基础理论及病因理论的异同浅析
2021-12-10申淼新仵恒立杨双双童晓鹏
申淼新,仵恒立,杨双双,童晓鹏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被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典型传统知识结晶。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吸取和借鉴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1]。相对于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因其历史、地理环境及其他原因,具有其独特性,但随着各少数民族历史上频繁的迁徙和交融,民族医药之间也存在有相同之处。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之一的藏医药,位于中国四大少数民族——藏、蒙、维、傣族医药之首[2],在其发展千年的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医学在内的诸多医家之长[3],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与治法方药。随着藏医药浴的申遗成功,藏医学也越来越被人所熟知[4],而对藏医学理论方面的分析及其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中医学(以下简称“中医”)理论之间的异同的研究,亦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领域。
1 藏医药理论
自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伊始,带去不少内地医生及医学著作,同时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结合古老的高原医学,再加上青藏高原特有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并吸收古印度、古尼泊尔的医学理论,经历了发展、成熟、繁荣等多个阶段,从而形成了具有原创思维、蕴含着丰富知识的独特的藏医学[5]。
1.1 藏医药理论的产生与基础 藏医学理论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认为宇宙是由大小五行组成。其中小五行指金、木、水、火、土等5种元素,对应人体为肺、肝、肾、心、脾5个系统;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大五行的运行支撑了整个宇宙的运行[6]。同时,藏医学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者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任何一个元素的失调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7]。此外又有诸如“要想成为顶级的医师,至少要掌握中等的算学”的藏族谚语,被很多人认为藏医药与天文历算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甚至将藏医药与天文历算称为一对“孪生姐妹”[8]。
藏医学以“五源三因”为理论基础,即土、水、火、风、空等五源及隆、赤巴、培根等3大因素,其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五源”及“三因”所构成[9-10]。同时,藏医药理论认为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等为人体内的7大物质基础,小便、大便、汗等为人体的三种排泄物。根据藏医学理论,3大因素支配着人体的7大物质基础及3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11]。藏医学中有关3大因素的论述也被称为“三因学说”,亦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12]。因此,藏医学以三因学说、7大物质、3种排泄物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6]。
1.2藏医药理论的发展目前对于藏医药学的切实应用主要在于对藏药的应用,有对单味藏药的应用,如近几年众多研究者对藏药五脉绿绒蒿[13]、鸭嘴花[14]、甘青青兰[15]、巴夏嘎[16]、凹乳芹[17]等的研究,也有复杂的藏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如二十五味珍珠丸治疗脑出血后遗症[18]、十八味红花丸抗肝纤维作用[19]、十味龙胆花颗粒雾化治疗替布乃(慢支)的临床疗效[20]、三味黑矾汤散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21]、七十味珍珠丸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β淀粉样蛋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22]等研究。诸如此类的研究,证实了藏医药逐渐由原来传统的理论方式向现代医学理论方式靠拢与结合。此外类似藏药二十五味驴血丸的指纹图谱建立、含量测定及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的研究,亦开始运用现代技术分析传统复杂藏药方剂[23],以期以现代医学解决藏医药理论,给予藏医药理论符合现代医学思维。同时,亦有研究学者另辟蹊径,将传统藏药或藏药方剂与西药相结合[24]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以上种种均说明了藏医药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2 藏医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异同
同中医药学理论一样,藏医药学理论的形成与完善亦非一时一人之力,而是许多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2.1藏医与中医的区别藏医理论以“五源三因”为理论基础,与中医学中的三因学说,名称相似,实质却有不同。藏医学的“三因学说”,脱胎于古代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不单单是指“隆”“赤巴”“培根”等三种物质,而是一种辨别事物的思维方式[25]。中医学的“三因学说”则是成形于宋代名医陈无择总结并提出的“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等三种影响人体健康、引起疾病的因素。
由于历史条件及科学水平的限制,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直观综合阶段、近代分析还原阶段及现代整体辨证综合阶段等三个阶段[26]。然“理论源于实践”,中医学理论亦是如此[27]。从原始人类的脱胎于动物的自我疗伤的本能开始,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学理论受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双重影响,并以哲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概念为基础,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理论[28]。中医亦从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巫术”发展至“巫医”,再到古代的医生,直至后来系统的医学体系[29]。
对于藏医学中的“三因”,即“隆”“赤巴”“培根”等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三者相互依存、制约,维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30],而当三者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由于某种或某些诱因出现偏盛或偏衰而失调,相互的协调被破坏,则由原来的生理性变成病理性,继而出现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危害人体健康[31]。因此治疗上需对三者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重新恢复至平衡协调。
除此之外,藏象理论也是贯穿中医学理论始终的一个重要基础。《黄帝内经》中对藏象的细致描写为藏象理论奠定了基础,为后世诸多医家在治疗疾病做出了贡献[32]。例如《黄帝内经》重视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此看法对后世“补土派”医家运用脾胃理论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黄帝内经》中将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继而形成的多种治疗方法,亦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2藏医与中医的联系笔者认为传统中医学对藏医药学的影响颇大,二者在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藏医学中的“天人相应”观点,与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藏医学不仅将整体观念运用在治疗疾病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生活之中。藏医学认为,生活和治疗疾病,均应以保持平衡为准则,认为人体应保持“起居饮食与自然相应”,这种思想与《黄帝内经》中的“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二者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
此外,藏医学理论认为人体以“五源三因”为基础,中医学理论则认为“五脏六腑”和“精、气、神”三种基本物质,构成人体的基本框架。此二者说明藏医学和中医学在认识人体脏腑组织及生理基础方面,亦有相通[33]。还如藏医与中医平衡针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治疗创新[34]、针灸结合藏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十五味黑药丸联合逍遥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6],更进一步佐证了藏医与中医治疗体系的殊途同归。又如藏医所涉及的放血疗法,是藏医学在学习借鉴中医和其他地区医疗体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独特的医疗方法[37]。最近研究显示[38],在生命文化视域下,中医学与藏医学的生命观也可以借由生命多重结构的诠释而得到更完整的体会认识与实践。
3 结语
理论的作用终究是为了指导医家治疗及用药,在治疗及用药的实施之前,如何认识疾病的病因,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通过藏医学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病因认识分析比较,可以看到藏医与中医很多理论都有相似性和同源性,这与西藏自古以来与内地的其他民族频繁的交流,交融,迁徙有关。我国的各民族医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研究民族医药之间的异同不但可以发展开发我国传统民族医药这个宝库,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以及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