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在文学和美学生活里的人
2021-12-09张怡微
张怡微
王安忆新著《小说六讲》最近由“世纪文景”推出。因“创意写作”专业在国内高校日益火热,著名作家的“小说讲稿”业已成为中国写作教育的重要教学成果,纳入到“创意写作”这一舶来学科落地中国后的文学观察中。
其实“作家讲稿”并不是新鲜事。1991年,王安忆就曾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论《故事和讲故事》。那时她尚未完成后来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长篇作品,方才以写作儿童文学作品到写作《小鲍庄》《神圣祭坛》等作品尝试转型。这一时期,她的作品篇幅也从中短篇小说到开始挑战长篇,写完了《69届初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故事和讲故事》中一些重要的小说写作方法论已见雏形(包括《故事和讲故事》《小说的物质部分》《故事是什么》等)。
1994年,王安忆在复旦大学举办讲座,很受学生欢迎。1998年,王安忆在复旦的课程讲稿以《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为名出版。书中评析文学经典《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百年孤独》等文章与小说写作方法论的《小说的情节和语言》《小说的感情问题》,至今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以作家的角度拆解重诠文学经典形构的方法,后来也成为出版热潮。如2001年的《我读我看》、2007年的《王安忆读书笔记》、2012年的《剑桥的星空》、2021年的《遥想手工业时代》等。至此,在创作小说的杰出成就之外,王安忆也形成了成熟的汉语写作方法论体系。
2004年王安忆作为杰出人才被引进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工作以来,在小说写作实践课程中积累了近20年丰富的写作教学经验。这些写作课堂,后来在2007年的《王安忆导修报告》、2016年的《小说家的第十四堂课:在台湾中山大学的文学讲座》都有非常生动的还原。从小说观念、设计作业、课堂互动等方面,作为导师的王安忆巨细靡遗地记录了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创意写作”这一舶来学科落地本土的重要实践经验。
在这二十年间,王安忆完成了包括《长恨歌》《天香》《匿名》《一把刀,千个字》等重要作品的创作。她的文学见地与创作的探索是合为一体的。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来一同重读《小说六讲》这本新书,几乎能看到一位当代著名作家完整的文学人生:是如何通过不断总结反思、自我教育和教学相长得以成就。它不是碎片化的读书心得、也不是枯燥的文学教材,而是从文学方法到文学教育,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理论的创造、实践和知识化路径。
新修订的《小说六讲》,五年前曾以《小说与我》出版。“小说与我”是这本文学创作论的第一部分,甚至可以看作王安忆的文学自传,也是在这本书中,王安忆将自己写作的起点定于1977年一篇未发表成功的散文《大理石》。
《小说六讲》的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则是王安忆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文学认知,包括厘清生活与小说的关系、语言与小说的关系、类型小说的模式和结构、非类型小说建设逻辑的原则等等。
她十分具体和明确地提出对于“好小说”的要求、训练的标准,并在书的第五部分再度还原了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小说课堂的授课方式、故事接龙和空间实践作业,讨论了非常复杂的艺术创造过程,即一些基本问题:如何让有限的经验释放最大的价值、如何描述值得被言说的内心经验,以及如何严密推理。
这些记录能使人对“小说”这一文体产生新的敬意,这在如今的时代,并非一件易事。我們有太多的娱乐类型可以满足生活乐趣的需求,小说在其他娱乐形势之下简直是溃败的门类。然而,王安忆为学生们提出了美学生活的要求,以小说创作实践为路径之一,创造现实里无法兑现的理想生活,迸发在现实生活中淬炼和累积起的高质量情感。
王安忆认为,“一个小说家最能体现对世界看法的是虚构的文本——小说,散文则是接近自供,提供的是旁证,最后还是要回到小说……小说的乐趣也在这里,凡写小说的人,大约都有一种特质,就是喜欢生活,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就是说懂得生活的美学……文学是很有意思的,可帮助我们发现生活。这是我数十年写作,仍无一点倦意的原因。”
同时,王安忆在书中提出:“当你决定要做一个写作人,那你就是要做一个在美学生活里的人,做一个在文学生活里的人。”
图书简介
《小说六讲》整理自王安忆的六堂公开课讲稿。对写作的兴趣从什么地方源起?如何建设一个小说的世界?为什么要关注类型小说?怎样才称得上一本好小说?小说写作能不能教与学?作为小说家和教育者,王安忆在课堂上坦诚分享自己的经验,带领读者探寻小说与生活之间的通道,体验阅读与创作的乐趣。
作者简介
王安忆,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著有《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匿名》《考工记》《一把刀,千个字》等十余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论著、剧作等数百万字的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