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社会教育内容研究

2021-12-09曹天府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抗战时期

摘要:本文认为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上刊登的社会教育实践报道、宣传标语、部分社会新闻报道及专副刊内容,均有启迪民智、传播知识、规约民众、动员抗战、促进社会教育运动等功能,但限于当时宁夏交通通讯条件落后,民众知识水平低下,社会整体的学习氛围差,报纸价格昂贵、发行量小等诸多因素,这些社会教育内容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关键词:《宁夏民国日报》;抗战时期;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12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民国时期宁夏本地报刊中的社会事件报道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XYSWC03

一、引言

民国初年,在将西方国家作为参照系的比较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社会落后的“多方位性”[1],也认识到了要摆脱贫弱落后,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需要有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高素质国民作为必要保障。

于是,在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推动和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社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全面抗战前夕,全国的民众教育馆超1500所[2],同一时期发行的社会教育类报纸有17种,社会教育类期刊多达140种[3]。

但当时学界对社会教育概念的界定却并不明晰。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社会教育等概念错纵交织的含义中努力为“社会教育”寻找边界清晰的确切定义。本文采用当时使用比较普遍、当前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即社会教育是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普通学校教育以外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4]。

二、《宁夏民国日报》中的社会教育内容

全面抗战爆发后,沦陷、交战省份的社会教育活动基本停滞。1939年,教育部命令在战区和接近战区的省市尽量恢复民众教育馆,后方省市尤其要加强社会教育。以此为契机,宁夏设立了民众教育馆,进一步推行社会教育[2]。

宁夏省没有专门的社会教育报刊,但《宁夏民国日报》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宣传、推进本地社会教育运动的职能。

(一)与社会教育组织、实践相关的报道

《宁夏民国日报》每期两个版面,大部分内容转自中央通讯社[5],当地报道、专副刊、广告等内容不足一版。在本地报道中,与社会教育活动相关的内容占比较大。这些内容主要为政府部门关于社会教育的公告,以及社会教育机构的建设情况和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抗战期间宁夏全省有70余万人口。1941年该省总人口为73万[6],而此前一年全省所有国内专门以上的学校毕业生仅34人,肄业者17人[7]。这一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中也有对各中小学师资匮乏的报道。這表明,当时宁夏民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因此,宁夏多地组织了规模较大的识字运动。从当时的报道来看,识字运动高潮出现在1939年前后,此时关于各地通俗图书馆建设、民众识字活动开展的新闻频现报端。

禁烟教育是宁夏社会教育的另一个主题。鸦片的种植、吸食不仅压缩了粮食的种植面积,而且导致烟民身体孱弱,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宁夏民国日报》上的戒烟教育报道贯穿于这一时期的始终。比较集中的报道出现在1939年至1940年前后。其时宁夏在省垣及周边市县先后设置了数处戒烟医院,每期接纳数百人进行为期三个月左右的集中戒烟。但该地区种植、吸食鸦片已久,戒烟运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其后的几年间,仍有零星的戒烟报道。

其他社会教育活动报道内容还包括各类讲演、戏剧表演、漫画展、标语宣传等,它们经常在一次活动中组合出现,地点多选在人流量大的闹市。例如,据1939年6月28日的报道《某战区抗战漫画宣传队 由绥西前线返抵磴口 在磴口通衢要街举行漫画展览 观众人山人海情绪异常热烈》[8]记述,这次活动不仅举办漫画展,还组织当地师生进行了抗战标语张贴宣讲。全面抗战初期,这类活动的组织者有学校师生、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1940年以后,民众教育馆经常参与组织。民教馆设立后,除开展前述活动,还经常组织各类文体竞赛、卫生扫除、观影活动等。

(二)社会新闻中蕴藏的教育意涵

《宁夏民国日报》上的本地社会新闻数量极其有限。在仅有的社会新闻中,除了若干刻意追求反常、迎合读者猎奇心理的报道外,也有一些借对社会现象的臧否传达社会教育理念的报道。如对某匪犯结伙行劫和某人偷盗行为终获惩处的报道,告诫民众要知法守法;对严厉处罚贩卖烟土行为的报道,提醒民众戒烟运动的严肃性;对某公职人员拾金不昧行为的报道,倡导民众要发扬社会美德;对自愿参加识字班等社教活动典型案例的报道,鼓励民众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对各地青年踊跃参军入伍盛况的报道,倡议青年从戎报国;对社会各界积极献金献粮的报道,引导民众为抗战慷慨捐资等等。

其中,有一篇刊于1939年5月27日,题为《欲海难填 恋奸情热:奸夫淫妇害本夫;子报父仇凶手伏法:克尽孝思哭生母》[8]的报道比较有特点。该报道陈述了省内妇女刘氏与一男子长期私通,败露后合谋杀害丈夫张某并将其弃尸黄河,刘氏和张某的儿子发现后往县府告发,后经审判,行凶两人被公开正法,其子抱刘氏尸体痛哭的事件。这篇报道通过对刘氏行为的批判和对其儿子做法的肯定,反映出报道者的基本立场,即在情与法相遇且互不相容时,该报的态度是恪守法律。

(三)配合时事的宣传标语

《宁夏民国日报》会根据时事变化不定期设置栏目登载一些宣传标语。这类标语大都具有教育大众的意涵。大多数情况下,每次刊载的标语有几条到十几条不等,同一内容的标语一般会连续数期刊出。如1939年4月13日及其后几天登载的“第二期抗战标语”八条,倡议“精诚团结”“积极奋斗争取国家生存”“加紧建设充实抗战实力”等。1940年9月8日,刊登“扩大兵役宣传标语”十条,强调“服行兵役是国民应尽的神圣义务”“当兵杀敌是光荣的事业”。9月13日,刊登“征募寒衣运动宣传标语”十一条,倡导群众向前线官兵募捐寒衣,指出捐寒衣的行为等同于上阵杀敌。1943年1月14日刊登的“训练国民兵标语”十五条,提出保卫国家是每个国民的基本责任,受了国民兵训练,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8]。

与前述标语形式不同的是,1942年5月上旬,该报连续五六天开辟近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单条、大字号标语,倡导“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中人力物力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工作效能!厉行节约!增加生产”等。1945年7月间,该报又刊载字号较大的单条标语,倡言“富户献金献粮,等于献身疆场”“有钱多献争取荣誉!!”等[8]。

总之,这一时期该报刊载的标语,都围绕为国奉献、团结抗战的主题,带有明显的思想动员和社会教育意图。

(四)丰富多样的专副刊内容

《宁夏民国日报》的专副刊数量达20余种,其中副刊以“西北角”“朔风”“银川”等为代表,均为综合性副刊。专刊可分为以“新认识”为代表的学术性专刊,以“地政专刊”“司法专刊”“卫生专刊”“军事专刊”“农业推广”“国防科学”等为代表的服务性专刊以及以“革命生活”“青年”“社教专刊”等为代表的社会性专刊。

综合性副刊的内容有连载小说、诗歌、短评、杂文等,每期主题和内容体裁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都脱离了早期副刊的“消闲性”意趣,另含意有所指的严肃主题。学术性专刊主要介绍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如“新认识”在不同期分别刊载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政治学的新释》《社会学新论》《论教育学》《历史学简论》等文章[8]。服务性专刊旨在为读者提供服务性的知识和信息,如“司法专刊”经常刊登财产继承、司法独立、公证制度、婚姻关系、妇女权益等方面的内容,每期还开辟“读者问答”栏目,答疑解惑;“农业推广”刊登作物介绍、培植技术、烹饪技巧、家禽防疫、农业合作社简介等内容,并提倡农村集团婚礼;社会性专刊多发表评论性、倡议性文章,如“革命生活”中的《祖国之爱》《怎样去学习》《“严肃生活”之我见》《人生问题之研究》《谈修养》,“社教专刊”中的《新的认识与新的努力》《新县制下之社会教育推行问题》,“青年”中的《我们要保持青年的热情》《工作领导与精神感召》《青年如何训练自己》等文章[8],都意在提醒各特别团体和普通民众在抗战救国的艰难环境中坚定信念、锤炼能力、提升觉悟,做对国家、社会有价值的事,过有意义的生活。

三、《宁夏民国日报》社会教育内容的功能

(一)传播知识,增进民众常识

抗战时期宁夏民众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前文已略有述及。这点也能从《宁夏民国日报》对省内各地极力推行识字运动的报道中得到佐证。多数民众不识字,更遑论对各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该报学术性、服务性专刊登载的农业、司法、卫生、国防、军事等方面的常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当时文化环境比较荒芜的宁夏来说,客观上具有普及常识、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功能。

(二)规约民众,维持地方治理

由于交通通信不便、民众知识素养较低、社会基层组织管理松散等,宁夏经常出现政令不畅或执行不力的情况,因此,报端常见政府机构“重申前令”,对民众的越轨行为进行警告。这样的报道如《省当局重申前令彻底管理粮食 严禁包庇贩运出境》《省府重申前令 严厉禁止赌博》《本省当局重申前令根绝烟毒》等[8]。《宁夏民国日报》上除了登载政令正文、公告启事外,还通过新闻报道,专副刊中的知识性、评论性、倡议性文章,从侧面传布政令,在思想和行为上对民众进行规约,以维持地方治理。

(三)统一思想,坚定抗战决心

《寧夏民国日报》刊载的宣传标语、社会教育活动报道,以及各专副刊形式各样的内容,基本都涉及抗战救国的核心主题。这些内容通过描述的、抒情的、评论的、倡议的方式,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调动民众团结一致的抗战思想,坚定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四)及时宣传,推进社会教育

《宁夏民国日报》的社会教育内容除了具备对公众的启迪、激发、引导、组织作用外,其关于社会教育机构建设、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等内容的报道,也起到了宣传和促进社会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说,当时宁夏省当局利用该报对社会教育运动边宣传边推进,以宣传促推进。

四、《宁夏民国日报》社会教育内容传播效果的探讨

如果说前文对《宁夏民国日报》社会教育内容及功能的陈述、分析主要涉及“传播内容”,那么“传播效果”则是这部分探讨的重点。而对社会教育内容传播效果的探讨还涉及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三个因素。

以作为传播者的宁夏民国日报社来说,在抗战大背景下,《宁夏民国日报》的经费、物资支持经常得不到保障,报社运作捉襟见肘。在抗战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该社只设一名记者、一名编辑,采编能力弱[9];报纸因纸张短缺、机器崩坏等数次面临停刊;受通货膨胀、纸价不断上涨因素的影响,数次上调报价,至抗战胜利前夕,每月定价达430元,与当时一斗白米的价格相仿[8]。在传播渠道方面,其时宁夏各地公路基础设施落后,省内主要的交通工具仍是由牲畜牵引的车辆,交通通信极为不便。从传播对象角度来讲,该报当时的订阅量平均在1000份左右,订户多为机关团体,个人订阅很少[9]。

而作为社会教育主要对象的普通民众,绝大多数散居在基础设施落后、消息闭塞的农村地区,他们生活窘迫、食不果腹,疲于应付各种天灾和人祸,即便能在识字运动中获得基本的识读能力,也没有形成读报习惯的氛围,没有闲情发展智识,没有余资订阅书刊[7]。因此,发行《宁夏民国日报》起到的社会教育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五、结语

《宁夏民国日报》中的社会教育内容形式多样,在客观上具有普及知识、传布政令、启迪民智、动员抗战等社会教育潜力。但如果对关乎传播效果的报社运营状况、报纸价格、报纸配送条件、订阅群体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会发现相对昂贵的报价、落后的交通通信条件、贫苦交加的民众、惨淡的阅读学习氛围、极低的报纸订阅量等,共同导致该报的社会教育内容难以到达普通民众,因此也不会对作为社会教育主要对象的普罗大众产生实质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述胜.民国时期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18-25.

[2] 毛文君.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及活动述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9-35.

[3] 杜臻.民国时期民众教育报刊的办刊宗旨与编辑理念[J].青年记者,2017(32):116-117.

[4] 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论纲[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12-115.

[5] 张玉梅,李习文,王岗.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文献知见录(二)——民国时期宁夏出版的报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98-104.

[6] 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280.

[7] 崔幼玲.论民国时期宁夏报纸业发展滞后的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4):93-97.

[8] 南京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民国日报(1-5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1)156,92,18,88;(2)216,226;(3)40-142,486;(4)360,220-228,314;(5)372-380,24.

[9] 李萌,程旭兰,宋师孔.建国前的宁夏报业[J].新闻大学,1995(2):45-47.

作者简介 曹天府,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促进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发挥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