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S视域下的传播设计研究

2021-12-09叶恒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知识图谱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几乎所有的在线交流均可以通过设计实现。以谷歌为代表的科技公司所创造和部署的网络技术,深刻影响与塑造着人们接触新闻、彼此交流以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技术的深刻变革,促使传播中新事物的设计重新构成了传播的实践,正在对传播产生深刻而不可逆转的影响。本文从STS即科学技术社会研究视域出发,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1997年至2020年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655篇关于传播设计的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具体包括发文量时空分析、研究热点分析、研究方法等,以期为呈现传播设计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流动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寻找可继续拓展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传播设计;知识图谱;媒介技术;CiteSpace;STS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9-0057-03

一、引言

传播设计虽存在已久,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业务实践中也未得到充分重视。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的传播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出版日期、内容、版面、色彩、字体、图片等14种要素[1]。此外,设计者一要了解传播内容,突出报道主题;二要把握设计尺度,掌握报纸的叙事方式。除对新闻具体呈现形式层面的考量,作为新闻传播的主导者,传统媒体也针对信息的传播流程进行了设计,媒体议程设置便是有力佐证。媒體通过议题排布影响公众的观点,从而产生不同的宣传效果,体现出传播设计的作用。

从以往的传播活动中可以得到的重要信息是,传播是可以进行设计的。再者,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虽都在传统媒介范畴之内,但由于其不同的传播内容与特性,针对其进行的传播设计也不应一概而论。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行业从业者与相关学者正在做大量的设计工作,如对产品、组织变革、技术开发的实际兴趣,都指向在传播设计实践、方法和概念方面更深层次的研究兴趣与潜力。

二、传播设计的概念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仍未对传播设计这一概念作出明确定义。在设计学领域,据《现代设计词典》释义,传播设计是针对不同媒介的传播活动所进行的设计。作为工业设计、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应用领域为广告、宣传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信息传输理论、符号论、语义学均是其重要基础。

在过去,设计通常被作为一种实用性工具,如何提升改进技术是设计的重点。尽管设计师会对社会传播的形成和规律产生影响,从事设计工作却并不意味着从业者受过传播理论和方法的教育。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工业时代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已然行不通,专注于有形产品外表的思路已被证实不可行,设计行业亦面临着巨大危机。

基于此背景,国外学者克里彭朵夫于2005年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点;2013年,知名设计师唐纳德?诺曼在《日常事物设计》一书中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观点,并指出此种设计开发基于四个活动,即观察、构思、原型设计和测试。在以人为本观念的驱使下,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设计、数字产品交互设计等新研究动向纷纷涌现。

以往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给予了内容、效果过多关注,现如今,以基础设施研究、平台研究、软件研究、接口/界面研究为代表的新研究动向,体现出传播学界对媒介本身、媒介技术以及媒介与人关系的关注。从语义出发,“受众”展现出一种由媒体主导、目标群体被动接收内容的观念;“用户”则体现出以目标群体为中心、为驱动的一种导向。这种思维的转变,意味着新闻生产理念、流程遭受了强烈冲击,大众传播时代有着丰富个性的新闻作品,也演变为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这些变化推动着新闻人身份的转型,产品经理这一职业因此兴起[2]。按照流程梳理的思路,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可拆解为需求分析、原型设计、项目开发、上线测试等。其中原型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从平面设计转向立体设计的体现,平面上每一个对应的功能按钮都对应跳转到具体的交互设计上。

传播设计不仅要求从设计的角度看待传播,也要从传播的视角出发,考察设计所隐含的符号表征与传播逻辑。国外学者阿克胡斯提出了传播即设计的理念,认为传播设计旨在通过技术、设备等发明,对某些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干预,从而重新设计交互性,最终形成交流的可能[3]。

2012年,美国国家传播协会会议就传播设计这一领域进行了探讨,涉及的传播学理论包括沟通理论、说服传播、技术传播、组织传播等[4]。参会学者一是强调了传播的可设计性,认为传播理论可通过设计信息、活动、问题和争议、信息系统等来扩展;二是认为传播理论家可作为设计师参与进来,从理论层面支持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工作。

基于此,笔者认为,传播设计即针对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设计,首先应承认传播的可设计性;其次应注意到传播设计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依据调研结果、用户反馈不断设计调整。传播设计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传播策略、信息呈现方式、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流程乃至传播对象心理等多方面的设计,具体实践还应结合设计领域已有的成熟经验、先进技术如人机交互技术等。

三、传播设计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5],本文使用CiteSpace这一分析软件,试图呈现传播设计这一特定领域研究主题的关键路径和出现转折的重要时间节点[6]。本文采用精确检索的方式,时间跨度为1997年至2020年,检索词搜索范围限定在“主题”字段,最终得到相关文献797篇,经过人工筛选、软件去重处理后,最终筛选出655篇相关文献作为分析对象。

(一)传播设计研究时空分析

传播设计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始于1997年,在2004年以前,年平均发文数量不足6篇。2005年后,相关研究开始逐年大幅增加,尤其在2014年后,传播设计研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2017年,论文数量首次超过百篇,并于2019年达到了峰值。传播设计研究文献总数以美国为首,其次为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较早、较成熟,传播设计学科的形成也较早、较成熟,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传播设计最大宗的需求并未在经济活动中出现,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整的现代性的学科。但呈指数增长的研究成果数量趋势,既体现了学界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热切的关注,亦佐证了传播设计领域所迸发出的研究潜力。

(二)研究热点解读

关于传播设计的热点研究,本文主要对相关655篇文献进行了关键词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一般来说,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章的核心提炼,从其被引强度和频率可以窥见传播设计研究的主题。1997年至2020年,“新媒体”“视觉传播设计”“参与式设计”三个关键词不仅显示出较高的被引强度,持续时间也较为持久。整体来看,传播设计领域起步较晚,每个关键词的持续时长无显著差距,整体的持续时间都较短。随着网络技术与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自2017年起,尤其是2019年后,研究内容更趋多元,主要以新媒体为载体,社交媒体、参与式设计、在线社区成为热点研究对象。

在CiteSpace中,把目标分成几个子聚类,不仅可以更好地揭示目标体系的结构,也有益于挖掘该领域在时间跨域中的热门领域,由此对传播设计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由于聚类标识词中含有一定数量含义相近或相同的关键词,以及软件自动聚类的结果与其所包含的关键词含义存在一定偏差,本文将聚类标识词中的关键词重新整理后再进行联系归纳,总结出学界对传播设计的关注主要有以下三个知识群,下文对这三个知识群进行具体讨论。

第一,传播设计策略研究。在传播设计策略研究中,具体策略涵盖企业形象与声誉、营销管理能力、组织变革等多方面。以《纽约时报》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为例,作为传统媒体机构的代表,它们通过不断的传播设计实践,包括转向“创造个性化技术”、分别支持“参与式会员和订阅”等[7],在互联网的新闻产品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得益于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机构正致力于开发诸如移动应用程序、新闻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产品,这一重要的传播策略转变,源于众多数字设备将时间切割得更加碎片化,用户在数字时代的信息消费与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改变。

第二,传播设计技术研究。从STS视角出发,既要关注科学技术本质与其自身实践,也要注意科技与传播媒介结合后对社会所产生的整体性影响。在传播设计研究领域,较受关注的主要是人机交互技术,其关注重点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过程、效果等。以人与手机应用程序交互为例,用户通过界面所进行每个操作都会被拆解,并作为不同的数据记录在后台中,支撑这些行为的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与处理等。具体而言,用户观看一个视频并做出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对应到后台就是曝光量、点击率、分享率等层层细化的数据指标,对此最好的佐证就是“数据分析师”这一职业在互联网中的兴起。应用程序开发者需要以此为重要依据,结合现有技术及布局进行信息推送的策略再设计,从而实现拉新促活的初步目的,进而提升商业变现能力,最终企业的战略布局又将作用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除了关键性技术的支撑,在现实情境中,连接人与计算机的纽带主要是一些特定的实体装备,如常见的键盘、鼠标、沉浸感显示器等[8],而随着传播设计技术的深入发展,人机交互的方式衍生出新的方向,如智能语音助手、搜索引擎中的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游戏传播中的体感交互技术,甚至较为前沿的脑机交互技术等多个方面[9]。

第三,设计理论与技巧研究。传播設计的实现离不开设计领域的理论与技巧应用,这一知识群中包含视觉传达、听觉设计、色彩、易读性等多种具体且专业的设计技巧。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利用色彩科学、图标隐喻等设计理论与技巧,为互联网企业、新闻机构等众多组织创造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体验。以常见的色彩设计为例,颜色不仅可以营造出特定的界面氛围,而且可利用标红等突出显示的方式传达不同信息的紧要程度。除此之外,设计者也会利用图标、文字等简单的要素,通过其隐喻来传达界面暗示的含义,这种语义隐喻不如说是一种认知捷径,即设计数字界面时,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在电脑桌面放置垃圾桶的图像,鼓励用户将废弃文件传输到对应位置,从而重新阐明意义和相关的具体行为。除此之外,设计师还通过诉诸人们的感官系统,在界面中创建反馈循环,如增加建议与反馈功能。

(三)传播设计的研究方法

在不同学科中,传播设计的研究方法存在显著差异,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中,主要以定量的实证主义研究为主,利用多种分析软件,以达到跟踪和测量数据的目的。由于知识结构与储备体系的不同,计算机科学中的研究方法无法直接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研究之中。在新传领域,关于传播设计的理论研究数量较少,主要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定性研究,亦有少数文献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探索。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为漫游法,这种研究的逻辑建立在文化研究的学术基础之上,科学技术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分析能力,以确定这些语境元素和应用程序的技术界面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技术如何对文化进行塑造,同时技术作为文化的产物,也应考虑到文化物体的象征性或代表性元素,与技术或物质元素结合所产生的影响。目前,该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于软件分析、应用程序分析和界面分析之中。

四、结语

通过对近年来国际传播设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传播设计是融合新闻传播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总体而言,新闻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设计的研究较为滞后,若想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从跨学科研究中汲取理论与实证的养分,还需要借助具体的实践活动推动。

具体来说,传播设计需研究战略性商业思维,对传播策略进行设计,同时也应运用市场调研提前对受众传播心理进行预估,还应根据受众有效反馈进行设计的再调整,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在内容层面,应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鉴于传播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且个人获取信息偏好存在差异,需针对目标群体设计最合适的传播途径,诸如小程序、分享链接等不同渠。设计者应具备专业素养,熟练掌握设计技能,如色彩理论、页面布局、排版和创建视觉层次结构等。

参考文献:

[1] 王洪亮.媒体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2-33.

[2] 林晖.从“新闻人”到“产品经理”,从“受众中心”到“用户驱动”:网络时代的媒体转型与“大众新闻”危机——兼谈财经新闻教育改革[J].新闻大学,2015(2):1-6.

[3] 阿克胡斯.传播即设计[J].传播学专论,2007,74(1):112-117.

[4] 杰克逊,阿克胡斯.关于设计对传播学的反作用思考[J].应用传播研究,2014,42(2):125-134.

[5] 陈悦.创新管理知识图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

[6] 陈悦.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12.

[7] 瓦苏德万.传播设计:理解设计如何塑造数字媒体的两种语境[J].新闻与大众传播,2020,97(2):453-468.

[8] 张仰森.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14.

[9] 兰玉琪,刘松洋,王婧.人工智能技术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9,40(16):14-21.

作者简介 叶恒,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设计。

猜你喜欢

知识图谱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酒店品牌管理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专家知识图谱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