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猜想探究能力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改进研究

2021-12-09吴显炤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0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吴显炤

摘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关键,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猜想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从而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进而提升数学分析能力。而采用问题导学法无疑是优化课堂提问方式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将以问题导学法为核心分析学生猜想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能为各位初中数学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猜想探究能力;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不断推进的环境下,给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作为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能力,猜想探究能力体现在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所以,对初中数学的猜想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猜想探究的关键在于引导和情境创设,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即教师需要设置问题情境,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越多样,就越能够引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基于猜想验证知识,继而掌握数学知识。这与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思路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应用问题导学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呢?又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究能力呢?如下是笔者的详细分析,文中涉及的具体教学案例请参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一、基于猜想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导学法应用基础

(一)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应用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知设置问题的目的以及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为依托,所以要应用问题导学法,就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此为大前提。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问题导学重在一个“导”字,为引导之意。教师作为问题的创设者,也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虽然问题是由学生亲自解决的,但其中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应当由教师来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始终是正确的。

(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师要体现问题导学法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就必然要设置很多有趣的问题,甚至要用到很多的教具,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恰当的掌握,就非常造成偏离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问题的内容和展示方式,这样才能在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正确、科学、高效应用问题导学法。

二、基于猜想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实物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作为一种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本质的重要工具,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总的来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一些客观存在的生活问题其实都可以用数学原理来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忘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找到数学问题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才能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常识更好的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时,随机事件就是一类典型的生活类数学知识。要全面、深刻的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方式,就可以辅以相应的生活情景,解答数学问题。首先,教师展示一套扑克牌和一套麻将,并提出两个问题:“从一幅完整扑克牌中随机抽一张牌,这是不是随机事件?”“一套完整的麻将中随机摸一张牌,摸到六万的概率如何计算?”然后引导学生猜想,尝试提出猜想,比如学生认为从一幅完整扑克牌中随机抽一张牌是随机事件,概率计算方法为六万个数/麻将牌总数。带着猜想学习教材,理解随机事件的判定条件以及概率计算的思路和方法,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二)播放教学课件,激发学生主动猜想

想要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就需要教师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图画、文字和声音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的动态化、生动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猜想,有助于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验证和分析,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轴对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搜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并制作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图片、文字的方式,对各种轴对称的 图形进行播放,使得学生猜想,哪一些物体或者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猜想和思考,为了判断自己想法是否正确,学生会积极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对中心轴对边的相互平行和各角均等等特点进行了解,通过在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体现出学生对轴对称物体能够准确的判断,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那必然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继而通过猜想探究可以拓展、延伸出多个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扩展性,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猜想探究能力。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呢?首先,具备启发性的问题一定是一个线索性问题,即问题中有一定的线索,能让不同知识之间产生关联,其次,具备可扩展性的问题一定一个相对宽泛、普遍的问题,即学生可由此联想到很多的特殊情况。

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类比数轴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先引导学生回顾数轴内容,用数轴表示p(3),p(-1)等几个点,学生可以很快做出来,但是教师接着提出问题:用数轴能不能表示p(3,4)?借助这个问题,学生就能结合数轴的一维表示联想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二维表示,从而更好的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点和作用。再比如教学《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教给学生求锐角三角形三个角的函数值之后,提出问题“三角形不只有锐角还有直角和钝角,那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怎么计算?”这个问题由锐角三角函数拓展到直角和鈍角三角函数,提出猜想:直角和钝角三角函数计算方法同锐角三角函数的方法一样,是不是这样呢?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获得新知。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确保探究时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都处于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情况。所以,在给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和探究问题进行提出之后,不要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提出问题后给出结论中的关键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猜想探究,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思考、猜想、探究的过程中有时间进行整理,享受猜想探究过程中的趣味。

例如,在“勾股定理”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概念进行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尝试证明勾股定理,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进行提示,学生会借助各种途径对勾股定理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学习,在充分掌握之后,学生会根据勾股定理的性质,提出猜想,并设计步骤进行验证,最终得出a2+b2=c2。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的观察,如果发现问题不要马上纠正,因为学生在自己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自己发现,并能够及时调整,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育,既是能力提升的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教育,问题导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中猜想探究,不但能掌握教材知识,还能拓展新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以上论述仅为笔者个人观点,期望对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有所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启磊. 基于学生猜想探究能力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改进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 2018.

[2]杨智慧.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 2019, 000(008):98.

[3]江华, 李袆.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带头人专项课题”“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猜想探究能力的教学研究”(编号: 20ZXYB03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组教学方式的探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