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解析几何选择题的多维度思考
2021-12-09刘许友
刘许友
在高三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提倡学生进行一题多解,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解题,从多维度、多渠道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数学解题能力,开阔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应用.在近期的一次课堂教学中,以一道模考中出现的圆锥曲线压轴题为例,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试题呈现:
已知椭圆C:x29+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点P为C上一点(不在坐标轴上),直线AP与直线y=-3交于点C,直线BP与直线y=-3交于点D,设直线AP的斜率为k,则满足CD=36的k的所有值的和为( ).
A.-49 B.-94 C.49 D.94
寻找常规思路:设出点P坐标,可以很容易写出AP、BP方程,继而求出与直线y=-3的交点C、D的横坐标,代入CD=36中探求斜率k满足的关系,继而求解.
解法一 设P(x0,y0),则直线PA方程为:
y=y0x0+3(x+3),它与直线y=-3的交点横坐标
xc=-3x0-3y0-9y0,同理PB方程为:y=y0x0-3(x-3),它与直线y=-3的交点横坐标xD=-3x0+3y0+9y0,由CD=36可得:CD=xC-xD=6+18y0=36,解得:y0=35或-37,此时点P对应四个坐标:P1(125,35),P2(-125,35),P3(6107,-37),P4(-6107,-37).从而由k=y0x0+3得到四个k值:k1=19,k2=1,k3=-1210+7,
k4=1210-7.,故满足条件的所有值之和为k1+k2+k3+k4=-49.
此种解法属于通法,直接找到点P,求出斜率.思维量不大,但运算稍显麻烦.换种思维:已知直线PA斜率,要根据CD长度建立等式寻找k值,关键是找到PA、PB斜率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发现PA、PB斜率之间的关系呢?
解法二 设P(x0,y0),则kPA.kPB=y02x02-9=1-x029x02-9=-19.因为kPA=k,所以kPB=-19k,直线AP的方程为y=k(x+3),则C的横坐标xC=-3k-3,直线BP的方程为:y=-19k(x-3),则xD=27k+3.所以CD=xC-xD=27k+3k+6=36,整理得:9k2+14k+1=0或9k2-10k+1=0.易知满足CD=36的k值共有4个,根据韦达定理可得这4个k值之和为-49.
这种解法不用解出k值,过程简单.但思维的关键是要找到PA、PB斜率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做题时不一定能发现.但换一种想法,如果利用坐标变换将椭圆变换成圆,则A、B两点为圆直径兩端点,P为圆上一点,这样的话,是不是就很容易发现PA⊥PB,kPA.kPB=-1.
解法三 利用坐标变换x′=13xy′=y,可将椭圆方程变换为:x′2+y′2=1.在该变换下A(-1,0),B(1,0).设kPA=k′,由PA⊥PB,得kPA.kPB=-1.设P(x0,y0),则PA方程为y′=k′(x′+1),与直线y′=-3的交点C的横坐标xC′=-3k′-1.此时PB方程为y′=-1k′(x′-1),xD′=3k′+1.因为xC-xD=36,即3xC′-3xD′=36.所以3k′+3k′+2=12.整理得:3k′2-10k′+3=0或3k′2+14k′+3=0. 同算法一可知所有k′的和为-43,易知k=13k′,故所有k值之和为-49.
在这种变换下很容易发现PA、PB斜率之间的关系,求解也就变得简单.但这种解法的难点在于要清楚在这种仿射变换下对应量之间的关系,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没有发生变化.
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固有的思维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其实有些题型用“形”来解决更方便、更直观.回到图形当中,发现AB∥CD,AB、CD的长度已知,很容易想到了数形结合的方法.
解法四 (1)当点P位于x轴上方时,如图1所示,因为AB∥CD,所以ABCD=yPyP+3=16,解得:
yP=35,从而xP=±125.此时直线AP对应两个斜率值:k1=19,k2=1.
图1
(2)当点P位于x轴下方时,如图2所示,ABCD=yP3-yP=16,解得:yP=-37.从而xP=
±6107,此时直线AP斜率对应两个k3=
-1210+7,k4=1210-7.故所有k值之和为-49.
图2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学好数学,一定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思维能力.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试题特点,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常常会使学生达到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培养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他们解题的动力.
(收稿日期: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