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中小学教师态度研究
2021-12-09
本次调研面向教师群体,通过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在好老师智库进行。其中,在问卷调研的环节中,累计回收有效样本248份。参与调研的教师中,71.43%的教师就职于小学,23.81%的教师就职于初中,2.38%的教师就职于九年一贯制学校,另外还有2.38%的教师就职于完全中学,也即是说,本次参与调研的所有教师,均为本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双减”政策的直接相关群体。
此外,在本次参与调研的教师群体中,从任教学科来看,语文、道德与法治、数学三大学科的教师参与度最高,分别为31.03%、17.24%、13.79%;从教龄来看,19.05%的教师教龄在5年及以下,属新任教师,42.86%的教师教龄在21年及以上,属资深教师;从班主任担任情况来看,40.58%的教师为班主任,59.52%的教师则为非班主任。
因此,结合参与调研的教师基本概况,本次调研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部分主科教师、资深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态度及观点。而副科教师、新任教师等细分群体对“双减”的看法,在此次问卷的分析中由于样本稍显不足,缺少一定的代表性。
01作业减负:“量”上做减法,“质”上求变化
作业,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有效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次“双减”政策对减轻作业负担这一目标,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分别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从各项要求的具体阐述来看,不难发现,国家明晰表示,减轻作业负担的主要责任主体,在于学校及教师。
显然,受访教师对此有着清晰且一致的认知。调研显示,30.95%的教师认为减轻作业负担的责任主要在教师,紧随其后的是28.57%的教师认为,减轻作业负担的责任主要在学校。不过,也有7.15%的教师认为,减轻作业负担的责任主要在于家长。结合当下存在不少家长对孩子作业进行“加餐”的情況来看,7.15%的比例或许得以部分解释。
具体而言,如何减轻作业负担?在教师采取最佳方式的选择上,45.24%教师认同要“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最佳方式认同度排在第2位的则是“严格按减负要求规范布置作业”,选择这一选项的教师占比33.33%。此外,分层布置作业作为“双减”政策中鼓励的方式之一,在本次调研中认同度占比16.67%,位列第3。
虽然,减轻作业负担的主要责任主体在于学校及教师,但家长仍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调研显示,64.29%的教师认为,“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作业习惯”是家长在“作业减负”的落实中可以采取的最佳方式。另外,还有28.57%的教师认为,“减少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是家长可以采用的最佳方式。
好老师智库观察到,在落实作业减负的任务中,各地、各校已涌现出不少亮点,比如,在济南市经五路小学,英语作业的主要形式为课后进行英文绘本故事演讲,这不仅让英语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展示自我的平台。
提前一周公示作业,个性化作业,作业菜单库……多种探索之下,学生们的作业,不止在“量”上有了减法,同样在“质”上也有了变化。
02开展课后服务有利于减轻作业负担,过半教师明确支持
随着全国广大中小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同步开展,作业的完成与辅导,成为当前各校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在学校完成作业,因其存在多个优势,有利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同。
其中,“在校完成作业,干扰因素少,专注度高,完成效率高”以29.46%的教师认同率位列第一,认同率紧随其后的分别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真实情况,合理安排作业量”与“有困难能及时请教老师”,两项各占比27.68%和23.22%。
结合问题“推行课后服务会对教师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的回答来看,28.75%教师担心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成倍增加,25.18%教师担心影响照顾家庭时间,22.30%教师担心精神压力大从而影响身心健康,17.99%教师担心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结合问题“对课后服务有哪些方面的顾虑”的回答来看,排在第1位的是“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工作时间延长,影响身心健康”,占比30.77%;“增大家长依赖性,推卸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以26.50%占比排至第2。
其他的顾虑依次为“内容和形式单一,提供课程有限,学生没有实际获得”“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变成班级授课,背离初衷”……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数据可以发现,在这两个问题的选择上,各项数据占比相差并不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学校有必要考虑到一线教师的担忧,针对探讨解决方案,打消教师顾虑,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03校内校外形成减负合力,让教育回归理性
“双减”政策发布前,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高温长期不退,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给出了他们心中的答案:36.54%教师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功利思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1.73%教师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强调应试思维,满足学生提升成绩的愿望”。
另外,还有一些答案占比不高,但也值得关注,13.46%教师认为教培机构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超前教学,提早学习,减轻初学压力”,而“提供个性化辅导,查漏补缺”和“学校教学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成才需求”以8.65%的相同占比排至第4。
“双减”政策的发布令校外学科培训降温,但与此同时,家长们的期待也将更多地回到学校——减负伴随提质,学校教学提质增效,正是“双减”政策的导向之一。
调研显示,从“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教师可以做什么”的回答来看,广大一线教师相信自己能做很多:21.82%教师认为可以“做好学情分析,做到精备精讲精练,提升课堂教学实效”,16.97%教师认为可以“遵守教学计划,落实课程标准,坚决做到‘零起点教学”,16.36%教师认为可以“优化作业设计,强化常规检查,及时做好反馈”……
如果说教师的回答反馈了他们自身将从实际行动的层面上发力,那么他们对于家长做法的建议,则更多是期待家长观念上的改变。26.12%教师认为,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安排好孩子的课余生活”,25.37%教师认为,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减轻教育焦虑”和“相信并支持学校工作,与学校形成合力”,此外是22.39%教师认为家长可以“转变学生成长成才观念”。总之,“双减”背景之下只有达成理想的家校关系,才能让校内校外形成真正的减负合力,让教育由此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