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踩着学生的节拍解读课文

2021-12-09周庆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百草园课文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在面临课文解读这一任务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演变成学生跟着教师走的关系。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演变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不平等,教师对课文的深耕细作,学生对课文几乎一无所知,这样的关系决定了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教师必然是引领者,而学生必然是被引领者。在认同这一判断的同时,教师又必须注意不能拘泥于这一判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所得是自己主动建构的结果,而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表明,就算是学生一開始对某一篇课文一无所知,其也能够在面对课文的时候生成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或许与课文的主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依然是学生建构属于自己认识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实际上是有着自己的节拍的,把握住这个节拍,就可以让语文课堂的进程变得更加顺畅。

认同这一思路,那在初中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也就有了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把握学生课文解读的节拍。这个节拍该如何把握呢?又如何踩着学生的节拍去给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课文解读情境呢?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究,并取得了一些切身体会,将这些体会总结出来,或许能够对当前的初中课文解读助一臂之力,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文为例,谈谈笔者的心得体会。

一、从教师视角的“经典”到学生视角的“节拍”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1]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历来都是语文教学名家的选择。尽管如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篇课文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范本。一般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童年时的两个空间:既是生活空间,更是精神空间。“从……到……”的结构,自然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而且形成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2]当然这只是教师视角下的答案。诚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还不可能一下子在解读的过程中有这样的认识,但在课文的解读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从自身的视角向学生的视角转变,就有可能发现学生在课文解读过程中那些有价值的节拍。具体阐述一点认识:

认同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有自己的节拍,也就是认同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有时并不需要教师的讲授就能出现,比如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样一句非常有意思,学生在初读的时候,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百草园、蟋蟀、覆盆子和木莲上,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情感上还会产生“遗憾”的感觉,但是这句话中又没有表示遗憾的语气,于是就有学生猜想“Ade”是不是表示这样的语气?这个猜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还会提出相应的问题:Ade是什么意思?是英语单词吗?还有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成人了,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在写这样一个过程的时候,还是带着一丝激愤之情,于是就可以想象作者在小时候离开百草园时,是一种什么样的事情……

这些认识都是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自然形成的认识,认识的深入对应着思维的深入。很显然,这样的动态过程就表征着学生解读课文中的思维节拍,踩着这样的节拍,再引导学生解读课文,那解读课文的过程,就有可能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二、踩着学生的“节拍”把握课文解读节奏

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作为研究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这篇课文所具有的代表性。毫无疑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优秀的作品,而优秀作品从来在特定情形下产生,反映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诠释了作者对人生百味的深刻体察,浓缩着作者的复杂情感,折射着时代的波谲云诡。鲁迅的作品更是如此。[3]对于教师而言,踩着学生解读课文的节拍,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以上面提到的对“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分析为例,学生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能够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的,也是能够刺激他们对生活的期待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有着丰富的童年记忆,这个记忆与课文中的这句话映照起来,学生就能在这句话的解读过程中看到自己。也就是说,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其实都有一个“百草园”,所以学生很自然就能读到作者心中的“沮丧”——这就是一个节拍,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一句当中的Ade替换掉,你会用什么词来替代?

事实证明这个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暂时放下对“Ade”的探究,有学生会说“别了”,有学生会说“唉”,还有学生会说“想念你”……不同的答案折射出的学生思维与情感其实是不一样的:“别了”有分手的意思,用学生的话说是“再见无望”;“唉”表示的是学生内心当中的遗憾,有“放弃”的意思;“想念你”则更加有浓郁的思想感情,更有着一种期待……所以在教学中当教师与学生一同解读课文,一同深入文本,一同深入生活,就可以在学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之上,构思出新的认识,而一旦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课文的解读也就成功了。

无独有偶的是,当教师告诉学生“Ade”是德语的时候,学生也感觉到非常惊讶:为什么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冒出德语来呢?根据考证,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当中也只有这一次用过德语。这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偶然,那又折射出作者内心的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的认识是:课文中的“我”,当时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沮丧——对不能再来百草园的沮丧,又有恐惧——对即将面对的三味书屋的恐惧。有了这样的认识,也正是踩着学生思维的节拍达成课文解读的过程。

三、学生的“节拍”永远是课文解读的关键

之所以强调在课文解读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节拍,实际上是为了让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节拍”是一个比喻,是对学生解读课文时,思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节点的比喻。因此踩着学生的节拍,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学生思维的把握,而只要做到这一点,课文解读就一定会有精彩产生。

认真读一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有人说只要闭上眼睛,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写生画就能够展现眼前,而且非常明丽动人:“碧绿的菜畦”给我们描绘了水汪汪、绿茵茵,被整治成方成块的菜园;“光滑的石井栏”让我们仿佛看见孩子们爬在上面远眺,从上往下滑跳的情景。[4]诚然,这样的描述确实是对课文的一种概括,但更深层次的概括应当是学生在自身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既有学生的自主思考,又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当教师的节拍吻合了学生的节拍之后,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共振,这种共振意味着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愈加深入,于是初中课文的解读就会呈现出新的样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节拍”永远是课文解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宁宁,耿如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意蕴再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4-27.

[2]钱理群.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学习,2008(2):53-58.

[3]谢守成,刘丹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究综述和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5(4):55-62.

[4]魏顺国.状物·对比·乐和构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札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55-57.

周庆玲,江西省兴国县第五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百草园课文
学校里的“百草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三味书屋
背课文的小偷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