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

2021-12-09刘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异义事理实词

高考文言句译,是不言而喻的难点,更可以说是难中之难。因为翻译要求做到:一是要正确理解,二是要紧扣语境,三是要准确表述。这其中,既有信息的输入,又有信息的加工,更有信息的输出,综合性十足,实践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不难才怪。

一、文言文翻译,造成困难的原因

(一)翻译语言,本身就难。它要扫除不同的语言障碍,要跨越不同的语言鸿沟,需要翻山越岭,需要跋山涉水。不然,怎么出现了“翻译学”呢?大学为什么要专题讲解“文言文翻译问题”呢?怎么出版陈蒲清编著《文言今译教程》呢?书中还例举了“文言今译常见十弊”,又为什么呢?又怎么会出版吴其宽、吴瑞华著《古文今译技巧》呢?又怎么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呢?

(二)高考命题,便于选才。高考试题,不可能都是容易做的,全是容易做的,那还是高考吗?那又怎么样选才?高考试题,又不可能都是很难做的,全是很难做的,那还是高考吗?那又怎么样选才?从结果看,文言高考译句,困难,简直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这不全是命题的原因。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本来就对文言文掌握不到位。

(三)积累不够,自然困难。文言实词需要积累,一是数量的达标,二是重点的把握,三是思维的伴随。文言实词需要积累了到一定量,比如120个、300个,而每个实词又有多个意义。这就需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文言实词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重点是古今异义。从2015年至2019年全国试题来看,句子翻译的关键词语一共有90个,而古今异义词就有70个,约占77.8%。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从考情来说,学生又多出在古今异义词上,如把“绐”理解为“狡辩”“辩解”等。其实,“绐”是欺骗的意思。把“依旧”理解古今一样的,其实,“依旧”在文言中是两个词,是“依照旧的制度”的意思。从语言发展史来看,语音、语法变化不大,而词汇变非常大,是最为活跃的。无疑,古今异词语,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拦路虎。

积累文言实词时,要有思想,就叫做记中有思,记中有法。“思想,是知识之剑发出的光芒,是智慧之树结出的鲜果,是惊涛骇浪激起的浪花。高山有思想,以其不辞抔土;大海有思想,以其能纳百川;巨人有思想,以其胸藏万汇。思想与浮躁无缘,与浅薄无缘,与平庸无缘,与怠惰无缘。……思想有深浅之别:探事物之本质者为深,观察事物之皮毛者为浅。”(陈伯安语)比如,看到“绐”就去认真思考,合理归纳,那会得益很多。表示“欺骗”意义的词语有:欺、骗、诈、诳、诓、诒dài(绐)、诬、谩、谬、蒙、惑、虞……“欺骗”特征: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②宾语是“人”“组织”;③强调“用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的意思;④郭注《方言云》云:“汝南人呼欺亦曰诒”;⑤可以译为“欺骗”“欺诈”“蒙骗”等。例如:①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之死》)②父盗子名,兄窃弟誉,骨肉相诒,朋友相诈:此大乱之道也。(《中论·考伪》)

(四)教師有责,忽视语境。平时教学,多数教师对语境重视不够,讲文言词义,很少去找语境制约因素,于是学生当然就不重视语境了,更不要说分析语境、分辨语境、考究语境了。对于语境对词义的限制作用缺乏清晰的认识,忽视对语境的考察,浮光掠影,粗枝大叶,就会在理解中出现失误,在译句中出现错误,在高考中失利。

(五)题析粗糙,不重语境。有的试题分析,只说结果,不讲理由,或讲的理由不是理由,是一种完全正确的废话。比如某词解释为什么,课文某某有句子,成语某某是例子。天啦,这印证的材料,是间接论证,不是直接论证,于是不具备说服力,或者说材料与结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可以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六)缺少比较,忽视方法。成语“左思右想”是“形容反复思考”。反复思考,不能缺位的就是多方比较。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分析、对比,从而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会比较才能真鉴别,多比较才能易鉴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便清,一比便明,一比便识。在比较中明白特点,在比较中认识事物,在比较中发现规律。

二、文言经典试题透析

题例:

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2016年浙江·19·(1)】

其中,“爽然”应该解释为“茫然、怅惘”。那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语境有述,因果释义。前文有文字:“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这说明:张茂先闻所未闻,更不要说看见了,更不可能知晓了。显然陈述了张茂先“爽然”的原因,惆怅迷惘,心里慌乱,没精打采。“爽然”只是结果。前面是经历,后面是表情。不清楚,更不明白,当然接着的表情自然就是迷惑不知所解,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爽然”就只能解释为“茫然”或者是“茫然所失的样子”。正因为张茂先迷惑不知所解,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乃”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在事理上与前项相承接,大多是前项表条件,后面表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就”“于是”等。

第二,若把“爽然”解释为“开朗舒畅的样子”,那么,就与“自失”矛盾,不合事理。

第三,从学过的词语中发现,寻找突破。比如“××若失”,就可以找到“怅然若失”“惘然若失”“茫然若失”“恍然若失”等等。

与其是考古今异义,不如说是在考逻辑事理;与其是考语段词义,不如说是在考文段逻辑;与其是考配搭意义,不如说是在考配搭事理。可以说是“以理释文”。以理释文,就是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以理解词语含义。释义不讲理,失之十万八千里。

全句翻译为:张茂先(怅然若失)迷茫、迷失了自己(发呆)。老人就拿出了酒菜、果实给他吃,果实新鲜洁净不是人世间所应该有的。

三、文言文翻译的破解之道

年年谈翻译,年年悔翻译。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觉得应该:

第一,广泛阅读,获得语感。通过广泛阅读,提高兴趣,从而了解思考其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特点,提升素养,增强能力。温儒敏说:“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养性也就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

第二,大量积累,储存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运用知识产生力量。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就具有较强的能力。一般说来,基础越强,能力就会越强。但是,基础不等于能力。基础是学生提升能力的依托与支撑, 能力则是学生对基础的不断深化与灵活运用,相辅相成。

第三,强化语境,根深叶茂。语境可以排除多义和歧义,使词获得确定的意义。王力早就说过:“所谓一词多义,是指它在词典中的价值说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加强语境教学意识,增加语境训练方式,让教学真正养成重视语境、分析语境、依靠语境的良好习惯。比如,我们可以选一段话出来,写出某词的解释,让学生判断正误,并且写(说)出其理由。例如: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陈乂(yì)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

徇:为某种目的而死。

【参考答案】解释不正确。

【理由陈述】循:示众。理由陈述:①把“为某种目的而死”代入原文,从事理上讲不通;②“斩之”是方式,“以循”是目的;③其他三项解释都正确;④“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应理解为“人心容易迷惑动摇,正好可以处决他来警示众人”。“陈乂见利则进,惧难则止。今大军涉险,人心易惑,正可斩之以徇”应该理解为:“陈乂(yì)见利就前进,害怕困难就止步不前。现在大军正进入险境,人心容易迷惑动摇,正好可以处决他来警示众人。”

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督促学生平时多积累文言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在考试时结合平时所学,认真答题,一定会赢得高考。

刘洋,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异义事理实词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古今异义词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一语中的
论音同异义隐喻认知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
浅析英语幽默中的同音异义类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