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鄙”为例谈高考文言实词备考

2021-12-09吴选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词义

试题分析,说到底,就是要具体阐述知识要点、思维特点,准确描述能力要求、教学启示,正面回应科学素养、核心价值等。这样才有可能利于学生复习和迎考,形成一定的能力;利于教师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也可能利于高考的推进和改进,提升高考试题的质量。不言而喻,高考试题有一定难度,分析高考试题就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达到上述目的,实在是要做很多工作,下很大功夫,想很多办法。唯有如此,才会真正具有“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一思就得”“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作用。

虽然考题已成过去,但方向指向当下,而且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着我们稳步前行;虽然题型不同,但异型同能,能力永需,可以引导我们高效复习;虽然现在才谈有点慢,但思维越谈越活跃,思路长存,何况经典是在时间中的不断沉淀,可以让我们看得更真切、更全面、更深透。虽然,其它实词有考过十一次的,但是,它的特点都比较明显,意义都比较容易看出来。选“鄙”而谈,迎难而上,可能更需要有勇气,有毅力,更能挑战自我,考验自己。为自己设难,也许更有参考价值。

一、词义导思

联想多样,积累词义。联想是由某人、某事或某概念引发而想到的人、事或概念。联想是普遍的心理现象,处处存在。词义引申,也有联想。如:因果引申。由本义或某一意义引申到因果的意义上去,引申出来的意义只在某一点上跟本来的意义有因果关系,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是根据思维规律的因果联想。“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的肢体。《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概括为凡分解之义。分解,就必然松懈,“懈”是“解”的后出字。分解还产生另一个结果,就是舒脱。《说文·九上·尸部》:“卸,舍车解马也。”这个“解”就是马离开车而得到舒脱。从“分解”到“松懈”“舒脱”,这正是因果的引申。联想识记文言词义,可以记得牢固,还可以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对文言学习大有益处。

鄙:(1)名词,边疆,边远的地方。如“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2)边疆地处偏僻,所以引申出“郊外”义。如“参其国而伍其鄙”(《管子·小匡》)。(3)边疆规模较小,所以引申出“狭小”义。如“子张,鲁之鄙家也”(《吕氏春秋·尊师》)。(4)边疆交通闭塞,所以引申出“鄙陋”义。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5)边疆民风古朴,所以引申出“质朴”义。如“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庄子·胠箧》)。(6)边疆规模较小,所以引申出“轻视”义。如“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二、典例透析

一“鄙”五考,择要而析。

1.李超,字魁吾,湽之西鄙人 鄙:粗俗。(2005年湖北·11·A)

【释义性质】释义错误。

【阐释理由】①此句的重点是介绍字号、居住地,与性格无关。②“鄙”应该解释为“边疆,边远的地方”。因为“鄙”在此作名词,用在方位词“西”的后面,使用格式总体上与“蜀之鄙”一样:“地点名词+之+方位名词+鄙”,在此作定语。词义与“都”“邑”“国”相对,有时与“边”“远”连用,突出“边远”语义。如“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2008年江西·9·D)——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又如:“臣,东鄙之野人也”。(《战国策·秦策三》)“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jíquè)。”(《后漢书战国策·陈龟传》)“况西鄙之事,阁下所尽知。”(苏舜钦《谘目七》)③由“鄙”构成的名词性短语经常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也作定语。“湽之西鄙人”作“是”的宾语。④把“鄙”释作“粗俗”与下文“豪爽好施(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语向不一致预想,感情不协调。

【语句翻译】李超,字魁吾,是淄西边邑人。

【文化点滴】“鄙”中有自谦,文化自然显。古人为了表明谦虚,在同他人说话时,往往在某字前加“鄙”,例如“鄙人(称呼自己)”“鄙夫(称呼自己)”“鄙老(年老者自称)”“鄙意(自己的意见)”“鄙见(自己的见解)”“鄙臣(犹如小臣)”“鄙怀(自己的心愿)”“鄙惪(薄德,自谦)”等。

2.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2009年北京·6·C)

【释义性质】释义错误。

【阐释理由】①以情释文。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这样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大意是说:“诗这种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感情是诗歌的血液,感情是诗歌的引擎。诗歌不能没有感情,就好像江河不能没有水,大气不能没有氧,电器不能没有电。文言文也是如此。难怪,袁枚有这样的断言:“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自然,从情感上去理解词语,就像找到了打开大门的钥匙。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发现隐含意义。叔孙通前往鲁国征召儒生。而鲁地有两个儒生不但不跟他走,还讥讽羞辱他一通。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会怎样呢?遭人羞辱,窘迫异常,尴尬难堪,无地自容。还会去嘲笑别人吗?我们觉得,此处的“笑”格外不同。值得玩味。尴尬中为自己开脱,自嘲里为局面浇水,解嘲后指出别人的缺点:“你们真是见识浅陋的儒生啊!”②因果释义。前后文有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因而也就构成了因果互解关系。利用“因果互解律”,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的理解文言文实词。例如,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2009年天津卷·8·A)此项的解释是错误的。原文中,“君有加惠于其臣”是“使臣不冻饥”的原因,由果可以推因,“君有加惠于其臣”就应是“国君施加恩惠给我”,“加”应解释为“施加给”。同理,“若真鄙儒也”是结果,而原因却是下一句“不知时变”,就是不知变通,也就是不与时俱进。丝毫不涉及“人格”“人格”,只涉及思想僵化,所以“鄙”应当译为“见识浅陋”。③参照理解。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其中,“鄙”都是“见识浅陋”的意思。《汉书·叔孙通传》:“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颜师古注:“鄙,言不通。”

【思路提示】一是具备一定常识,古代汉语中,“鄙”一般不具有“品德低下”的意义。二是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三是要学会根据结构、语法、逻辑等进行分析,让语理做语感的坚强后盾,使语感更精准。

3.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以为羞耻。(2012年四川·8·A)

【释义性质】释义错误。

【理由阐述】此项中,“鄙”应该解释为“轻视”,这里不是意动用法。①意动和使动的主要区别——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的主要区别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从句子意义看,“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因此“鄙”不是意动用法。②句子翻译——把“辄鄙之曰”翻译为“总是以为它羞耻说”也极不通顺。③成分分析——“鄙”后边带宾语,有可能是意动用法,但是宾语后边还有动词“曰”,这时候“鄙”不会是意动用法。④“轻视”意义的重要特征,是看不起,不认真对待,突出态度的轻慢,“为学止于是耶”不是传达了这种语气吗?

【类词集释】表示“轻视”意义的文言词语:易、陋、薄、小、鄙、轻、慢。“轻视”语义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动词,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既用于对人,也用于对事物,如“慢主”,“易财”;(2)贬义,反义词为“器”“重”等;(3)突出对人对物的不好态度;(4)转折连词“而”辅助理解,如“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典型例子略)

三、几点启示

1.重点考查古今有别的词義。科学选择,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凡是选择,就要有标准;凡是选择,就要有比较;凡是选择,就要会比较。没有标准,不算选择;没有比较,谈不上选择;不会比较,谈不上最佳选择。高考文言文实词给我们提供了文言实词应该讲什么的范例。

2.重点考查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多结合语境具体辨别,理解是重中之重。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是固定语义的铆钉。

3.加强归纳整理。

4.辨别时多用代入法和排除法。

吴选平,四川省合江县中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字意与词义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