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鉴赏题的变化分析与教学思考
2021-12-09徐苑
2020年新入学的高一年级,已经迈入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纪元。但是一年来对于“新教材到底该怎样上”,谁都说不好。其实早在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就倡导了“学教考一致”理念,倡导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在引导教学方面的“指挥棒”作用,所以从高考题型的变化来回看并指导语文教学的改革,无疑可以使语文教学更规范更有效,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我就2016-202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和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中现代文阅读鉴赏题的变化,思考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摸索,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鉴赏题传统考法
我们来看一下2016-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题的题目:
(2016年《母亲》)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2017年《一种美味》)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传统高考对鉴赏语句能力的考查,基本是在考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从大角度、大范围入手,需要学生作全面考虑,作多角度答题。题干表述往往是“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的内容可以是景物、人物、场景;“赏析”的角度可以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结构特点等等。从宏观入手鉴赏句子,的确可以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起到全面考查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又是非常狭窄而片面的。我们以2017年《一种美味》为例,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画线句子的描写对象是“母亲”,同时考虑到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所以首先是寻找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突显母亲的形象,其次要求写出相应描写手法突显了本句中母亲的何種形象,最后要求关注画线句子在上下文中的结构性作用或者非人物描写语句所具备的手法。在高考题目的引导下,复习时教师会告诉学生,鉴赏题的解题顺序是“指出手法,阐述运用,鉴赏效果”。多年不变的鉴赏题型使得本题形成了一定的答题套路,学生解题时可以不看全句,只看只言片语就着“手法”去答就可以完成一道4分甚至6分的题目;学生复习时可以忽略其余,只关注几个角度几种手法。长此以往,我们并非培养学生的鉴赏综合能力,而只是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相对固化、有限的应考方法和手段。
二、鉴赏题的改变
《课标》强调指出,“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课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归纳的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带动其它三个核心素养的核心。
因此在“以考定教”的考试评价改革过程中,高考试题就会出现一些变化,以期实现教学活动紧扣“考试评价”,保证语文课程的正确教学方向。
我们来看一下2018-202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题的题目:
(2018年《汴京的星河》)10.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分)
(2019年《呼兰河传》)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2020年《雪》)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近三年的高考在鉴赏题上的改革明显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鉴赏的语句内容开始趋向多样,不再固定于人物形象描写,如2020年的选文是小说,但是鉴赏题的选句不再局限于人物,开始出现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的内容。二是题干指向更明确,由“赏析句子”变为“赏析句子的语言特点”,答题角度更微观,由修辞、表现手法等变为聚焦词句本身的语言特点,题干表述和答题要求扣紧了课程标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强调,直接将复习方向引导向词句的语言特点。
我们以2018年《汴京的星河》为例,“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题干要求寻找并分析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同时题干也指明了此句的表达效果是可以体现“作者的兴奋情绪”,提醒学生寻找的语言特点要能够体现“作者的兴奋情绪”。题干和答题的明确指向改变了以往的宏观性解题指导,让学生解有所法,答有所指。
那么,近三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在鉴赏题型上的转变是否意味着之后的鉴赏题型开始转向语言题考查了呢?我们来看一下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中的一道题目:
(2018《小哥俩儿》)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这道题目考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明确考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核心素养“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的要求,并不是剥离文本环境只看语言文字的美,而是要在特定的文本环境下解读语言文字对文本中具体的人、景、事、情的体现功能。画线句中,对后院带“露珠儿”的草的描写,数量词和动词修饰的小麻雀,叠词描写出的丁香花,都表达了后院充满生机、活力又不失温暖的氛围,这种氛围舒缓了前文小哥儿俩嚷着要报仇的紧张情节,也为后文情节的转移做了铺垫。此题看似是情节题,实际上是鉴赏题;看似是鉴赏题,实际要考虑语句中的语言特点对景物特点的突显作用,进而思考景物描写的情节性效果。
品读句子,应该首先捕捉语句自身的表达之美,再考虑语句的表达效果。只是套用情节题的术语,势必得分不高;如果能够从解读和赏析语言文字入手,学生可以从语言文字本身关注语言文字,而不是从各种手法去关注语言文字,如此,才能体会语言文字自身的美,帮助学生“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
综观以上鉴赏题,笔者认为,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品读将成为赏析题的调整方向,通过选择鲜活的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和设置精准的具有针对性的题干,让学生带有目标地从语言文字本身去赏析语言文字,强化落实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三、从高考回到课堂
看高考鉴赏题的变化,对高一、高二的课堂教学无疑是重要的引导。结合以上对语文高考鉴赏考题变化的分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论是学习任务群的设置还是学习方式的设定,都应该以品读语言作为基本目标,继而解读语言的功能性作用,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笔者拟以苏教版必修一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为例,尝试品读特定语言,解读作品情感。
在《我心归去》中,有两句话值得玩味,“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两句话,同一个字,因为一个双引号,解读了两种“家”。在圣·纳塞尔市的家,尽管“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却始终只是一个陌生的暂居地。“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不知道”的反复出现,感受到的是作者深深的迷茫、孤独,“法语”的连用,让我们读到了作者被他国语言包围的烦躁,作者被禁锢在“法语的监狱”的无力感让人深深叹息。所以,即使作者身后是一个“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令人失望的家乡,作者依旧想念。这是一种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样洒下的热血才能让故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丰收。
通过对本文中标点符号、精彩语句和特定语词的品鉴玩味,我们理解了韩少功为什么急迫地想归去这个“贫瘠而脏乱”的“家”,进而理解“家”的真正含义——无关乎奢简,只关乎成长和心灵。
抽丝剥茧,从微观的语词读到宏观的情感,这才是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文学鉴赏方式。从高一和高二开始,培养学生关注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意识,从文字读文字,最终实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地。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从考试看教学,重视语文课堂的语言运用性教学,切实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将是我们在这一轮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落实的重中之重。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华伟.对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学习任务设计的五点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年7月.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徐苑,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