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血糖水平及胃排空的影响
2021-12-09刘珍颖
刘珍颖
摘 要:目的 探究实施饮食干预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血糖水平及胃排空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收治的确诊为糖尿病性胃轻瘫的82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控制血糖、适量运动以及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饮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以及胃排空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餐后2 h血糖(PBG)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胃固体排空时间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4周后、护理8周后胃固体排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取积极的饮食护理干预可利于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缩短其胃固体排空时间,临床上值得普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护理干预;胃轻瘫;血糖;胃排空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7-0089-02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指糖尿病患者胃肠道自主神经产生病变后,对食物营养的吸收、腐化功能消退并增加排空,血糖水平控制难度增大 [1]。目前,临床在治疗该病主要应用降糖药物的同时,加以促进胃动力的药物。虽然药物治疗在医治DGP中具有重大作用,但通过除其之外的“综合干预”来缓解干预,也是目前比较高效和持久的治疗方式[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饮食护理干预对DGP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胃排空时间的影响,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收治的确诊为糖尿病性胃轻瘫的82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4.6±13.2)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7.65±3.01)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2.37±14.16)岁;病程5~12年,平均病程(7.44±3.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胃轻瘫临床管理指南》诊断标准者,该标准由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3];同时符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者[4]; B超检查结果显示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者。
排除标准:患者具有明确的胃肠梗阻性病变;患者伴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患者近期接受过可能对本研究有影响的其他治疗方法。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在餐前10~15 min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3 mL:300 U/支),初始剂量为0.5 U/(kg·d),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用药剂量,同时餐后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片),5 mg/d,3次/d,共治疗4周,同时结合有氧运动1 h/d。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掌握DGP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规范化药物治疗,控制血糖达到标准。根据标准体质量计算日饮食适量,少食多餐和规律进食,减少高胆固醇食物。
研究组在健康教育、运动干预下给予饮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研究小组:组建包括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及护士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日常诊疗方案制订与修订,指导患者掌握个性化食谱的应用。②调查患者饮食习惯:纠正饮食习惯,发放《2型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手册》。③饮食记录:发放饮食记录单,记录日常饮食内容。④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以及建立患者随访管理档案。⑤参考《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制订个体化饮食方案[5]:确保蛋白质占5%~15%,每日饮食蛋白质摄入量80~100 g;脂肪占25%~30%,每日饮食脂肪摄入量10~50 g;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饮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200~300 g。对于BMI≥26 kg/m2者建议多食用高纤维、低热量食物;对于肥胖患者,饮食过程中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低于40%。根据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BMI调整饮食方案,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在患者出院后的半年和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饮食情况和复发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的糖代谢指数,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器材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日本OlympusAU600),HbA1c則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
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胃固体排空时间,应用B超检查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FPG、PBG、HbA1c水平均得到改善,研究组护理后FPG、PBG、Hb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同时段胃固体排空时间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胃排空时间明显改善,研究组护理4周后、护理8周后胃固体排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DGP的主要致病原因为高血糖引发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排空障碍,临床表现为胃动力下降和胃排空时间的延长,但同时不伴有机械性梗阻。有研究证实,高血糖会造成机体间质细胞的数量下调或细胞功能的异常,紊乱胃肠激素分泌水平,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致DGP患者存在明显的胃纳差、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加之患者进食规律异常,使其极易发生血糖控制紊乱,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严重者会危及生命[5]。综合干预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而饮食疗法则是综合干预中的基石,在糖尿病性胃轻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6]。
常规饮食干预多采用少食多餐和限制高纤维食物进食的方式,但这也会导致患者蔬菜类食物攝入降低。此外,不同患者的营养状况不同,如统一膳食计划会影响患者自身状况[7-8]。本研究采用规范化饮食护理干预,组建研究小组,定期督查患者饮食依从性。通过发放饮食记录单和营养计算器掌握患者饮食习惯,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以及建立患者随访管理档案。此外,从食物中摄取天然营养经机体转化成健康成分,可改进患者体质并医治成效,提高治疗安全性[9]。本研究结果显示,饮食护理干预患者治疗后的FPG、PPG、HbA1c水平及护理后各时段胃固体排空时间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这与学者闫玮[10]对72例DGP进行饮食护理干预后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饮食护理干预用于DGP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缩短胃固体排空时间,从而起到减少或预防复发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采取积极的饮食护理干预,可利于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缩短患者胃固体排空时间,值得临床普及应用。但本研究干预时间短、病例少,需增加病例和延长干预观察时间,进一步分析讨论饮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HAKHATREH M,JEHANGIR A,MALIK Z,et al.Metoclopram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gastroparesis[J].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13(8):711-721.
[2]王键,侯花屏.老年糖尿病胃轻瘫患者ghrelin及obestatin与胃液体排空的相关性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5):566-567.
[3]CAMILLERI M,PARKMAN H P,SHAFI A,et al.Clinical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gastroparesis[J].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1):18-37.
[4]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9-40.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7(2):7-81.
[6]赵君伟.情志护理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血糖达标及胃排空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5):211-212.
[7]熊秋棠,董卫国.胃轻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0,43(3):280-285.
[8]李冬静,邢凤梅,董春艳,等.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病人饮食自我管理行为的长期影响[J].护理研究,2020,34(5):897-899.
[9]KOCH K L,HASLER W L,VAN NATTA M,et al.Satiety testing in diabetic gastroparesis: Effects of insulin pump therapy with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on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gastric myoelectrical activity[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20,32(1):e13720.
[10]闫玮,铁冬花,李聪.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