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浅探
2021-12-09张鹏举
张鹏举
摘 要:新课标是在当前环境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出现的对于教育教学新的要求和标准。而在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单元整合并且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从而使教师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语文能力提升就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单元整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6-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6.007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提升,不仅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单元整合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单元整合阅读的策略是在当前教学改革的环境下,受到语文教师综合认可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质量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应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整体的应用效果和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也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起到了不利的作用。在这些问题中,首要的就是部分教师在意识和认知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教师本身教学理念和能力有所差别,对于新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和应用能力自然也存在着不同。再加上不同小学所处的地区环境、经济条件的不同,更使得教师群体在理念和能力上差别得到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导致教师对于单元整合阅读策略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其最终的应用效果。其次则是外界基础条件和小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等的影响。单元整合阅读策略对于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有着一定的需求,也需要小学生具备基础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兴趣、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而对于缺乏基础条件的学校以及习惯于被动学习模式的小学生而言,这一阅读模式和理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自然会受到阻碍。因此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单元整合阅读的理念,还需要教师和学校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
二、单元整合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利用网络资源实现阅读教学资源整合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科学技术在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变化的同时,也使得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在学生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教学的要求上更是如此。对于当前环境下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习惯了生活中碎片化、直观化地获取知识的方式之后,大部分小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环境下这种集中式、系统性以及深入的学习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适应。而一些表现比较严重的学生则会对传统的书面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产生排斥的心理,进而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除此之外,小学生因为个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与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也就更容易受到诱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需要不断加快,不断深入。也正因如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单元整合阅读的理念正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新兴的,并且得到教师群体广泛认可和应用的一种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这种理念基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出现,以群文阅读为核心,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环境和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式,而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出现也为这种模式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单元整合的阅读策略,教师首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于数字化的阅读资源和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具体来说,对于过去的教学环境而言,阅读资源的缺乏是限制单元整合阅读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当前环境下,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国内外优秀的作品来作为阅读材料,并且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偏好和年龄、本单元教材中文章的体裁主题等等条件标准,来对这些阅读文章进行选择,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资源,为整合阅读的开展提供基础条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或者是微课视频等等,来为学生完成单元阅读背景知识以及相关文章的拓展,使得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准备,进而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阅读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不仅为实现单元整合式阅读教学提供基础条件,也能够更加针对小学生的习惯和喜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丰富教学形式,实现阅读教学听读共教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实现单元整合阅读的理念,其核心不仅在于单元阅读文章整合下的群文阅读,还在于阅读相关的听读写一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从实现阅读教学听读共教这一角度来看,教师主要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环节、丰富教学环节的内容来实现。因为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虽然教师对于学生课文朗诵阅读这一方面有所强调,但是大部分教师往往并没有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听这一方面。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朗读的相关技巧、情感投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在朗读时也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习惯来进行,这样一来课文中对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这一要求自然也就形同虚设,不仅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影響着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语文的单元整合阅读,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环节来强调对学生听读能力综合训练。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好语文阅读课堂的课前导入这一环节,将教材中文章的优秀朗诵音频和视频为学生进行播放,并且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穿插进行基本朗读技巧的讲解,以此来作为学生朗读文章的基础准备。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的时候以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将之前掌握的朗读技巧进行应用,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的能力。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文章内容的过程,为之后对文章的具体学习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整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在学生完成知识总结之后进行小组成员的共同朗读,以此来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重点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而从实现读写一体教学的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则主要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主题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关注三个重点的内容和环节。首先是主题教学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一是对小学生小组的劃分。因为这种课堂模式以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因此学生个人之间的配合和小组之间的整体学习状态也就成为关键。其二是阅读主题的确定、阅读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以教材的学习为主,因此可以将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作为核心,将单元的中心思想和要求作为探究的主题,并且按照教材中本单元的体裁或者内容为标准寻找课外拓展文章。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读写一体为原则,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仿写等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技巧的同时通过仿写的形式将技巧进行运用和练习,切实强化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读写一体的整合式学习。在完成课前准备之后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按照教师给出的阅读任务、微课讲解视频以及文章逻辑框架等的引导,来自主合作完成教材中单元文章以及拓展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解决问题的作用。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单元整合阅读最主要的体现环节。最后则是学生在完成整体探究之后成果展示,教师讲解和知识总结环节。这样的阅读课堂整体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听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强化,促进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强调课堂评价,实现阅读教学标准综合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除了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重点关注和强调之外,课堂的评价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自主探究的主题教学模式之下,通过课堂评价,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思路和方法的问题并且加以改正,教师则能够了解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从而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加以关注和纠正。因此课堂评价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单元整合阅读理念的体现环节之一。在实施单元整合阅读策略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课堂评价要实现在评价目标、主体和形式三个方面的整合。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评价环节的设计时,需要综合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实现单元整合阅读等目标的综合,学生个人评价和教师评价双主体的整合以及谈论交流和书面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整合。通过这样的一个综合评价的环节,教师才能够实现对于阅读课堂效果、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以及单元整合阅读策略的实现程度等多个方面、多个标准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全面地认识整个阅读阅读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认识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单元整合阅读策略的效果等等,从而使教师在全面深入掌握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单元整合阅读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单元整合阅读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新兴的教学理念。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资源整合,听读写一体化教学以及课堂评价整合等多个途径来实现单元整合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在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上显现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棋.浅谈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2018.
[2]彭敏.“整合阅读教学”在小学中高段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2017.
[3]谭群.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9(16).
[4]李存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7).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