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助力实现德智体美五育并举的措施分析
2021-12-09何萍
摘 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之下,教育界对之前占比少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文章以宝鸡实验小学2020级6班为例,简要分析劳动教育如何助力实现五育并举。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一、 引言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1912年2月,我国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思想。但长久以来“劳动教育”一直处于并不被重视的地位。教育部在2019年印发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里点明新时代发展下小学的劳动教育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要加强现有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并在综合评价和成长档案中纳入劳动教育的占比。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系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教育界对之前有所忽视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发展体系也越来越全面。
宝鸡实验小学秉承着“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在德智体美四方面对每位学生进行锻炼,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助力实现德智体美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下面以宝鸡实验小学2020级6班学生为小窗口,浅析学校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助力五育并举。
二、 让品德在劳动中生长
热爱劳动是一个人良好品德修养的体现,热爱劳动也能促进品德修养的提高。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仅仅被局限于“打扫干净教室及清洁区”的狭义体力劳动或者教育惩戒中。提起打扫卫生,许多学生是退后的,若非轮到自己,绝不弯腰捡起一片纸。当下孩子们很少参与进劳动中,加之疫情以来,全国2020级小学生居家长达半年之久直接进入小学,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及网课教育使其缺乏对劳动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根据刚开学第一周调查“是否参与过劳动”“是否愿意参与劳动”结果显示:全班55人中有53名同学“既不会劳动”,也“不愿意参与到劳动中来”。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迫在眉睫。
劳动教育应先从基础的劳动技能教起。开学第一课上,班主任老师详细地就教室里的劳动工具从种类、外观、用途、使用方法四方面向学生进行介绍,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如何将劳动工具配合起来对教室进行打扫,再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体验把教室打扫干净的感觉。除了班级教育之外,学校还就垃圾分类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为了打消学生对劳动“脏”“累”“惩罚”的偏见,班主任老师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激励学生劳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在班级里用赞扬和树立身边榜样的方法激励学生从小事做起,积极向身边人学习,刚开学就对学生自主打扫卫生干净,或是随手捡起垃圾、把垃圾扔对了相应的分类垃圾桶中,或是借完书将班级图书架上凌乱的图书整理整齐的行为在全班范围内表扬并鼓励,这时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已到了寻求外在认可的“好孩子定向”阶段,坚持一学期下来,尽管做这样的小事已经不会再受到老师表扬,但学生们仍然自发打扫卫生,仍然会随手捡起所看到的垃圾,仍然按照标准将垃圾分类倾倒,仍然会在借完书后仔细调整课外书位置的摆放,确认不会倒下后才离开。
到了本学年末,孩子们不但养成了热爱劳动、不求回报、随手捡拾垃圾、细化垃圾分类等一系列的好习惯,还将这些优良品德带回家,在家庭中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更多的人,真正做到了让品德在劳动中生长。
三、 讓智慧在劳动中启迪
课堂是启迪小学生智慧的主阵地,它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大多数学科的智慧启迪,都是在课堂的传授及交流探讨中产生的,真正能实践的环节少之又少。劳动教育就可以助力智育,让智慧在劳动中启迪。
以打扫教室为例,2020级6班的一年级小学生平均年龄7岁左右,尽管他们对劳动的热情高涨,但是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水平有限。开学初打扫时也经常出现卫生死角、拖把脏水乱流、看似一群人在认真地打扫实则无济于事或者把劳动当成游戏用拖把画图案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班里每学期都会开展一次劳动技能大比拼,寒暑假时更会开展劳动实践活动,2020~2021一学年来共开展了“大扫除”和“系鞋带”两次劳动技能比拼活动,暑假进行了“快速穿衣服”的自我服务生活技能比拼活动。
以第一学期开展的“大扫除”劳动技能比拼活动为例:全班55名同学被平均分配为11小组,每组5人,打扫技能强的同学与打扫技能稍弱的同学合理配比;打扫时间每组1天,共计11天,历时3周完成了此次劳动技能比拼活动。本次活动没有其他规则或者技巧,只有一个目标,即“如何在下午放学后15分钟内快速打扫完”。11个劳动小组总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获得三等奖的7组学生,在放学后打扫卫生时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分配,一组5个人打扫卫生时一拥而上,一同做事,经常超时。获得二等奖的3组学生比获得三等奖7组学生更有计划性与组织性,虽然刚开始也会有一拥而上的情况出现,但很快组内就有学生察觉问题,将同组同学组织起来,划定区域、责任到人后再动手实践,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扫。最终获得一等奖的小组放学后仅用了五分钟就提前结束,这一组学生的策略极具智慧:他们在早上刚来教室就一起开组员会,将每个课间的卫生管理权分配出去,一人管理一堂课间的卫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巡查教室内外并捡拾垃圾,到放学时教室内外基本还保持着干净与整洁,这时再按照开会时商量的区域划分进行“全面巡视、重点捡拾”即可提前完成任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的“大扫除”劳动技能比拼完之后,班主任在班级里相对应地征集了同学们在劳动中想到的提高效率最优方案并制定并推行了《班级劳动分工说明表》,张贴在教室的“卫生角”,每当学生有更好的建议时,还能随时更新。
班级里的打扫以及劳动技能的比拼锻炼孩子们之间相互合作和统筹规划、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智慧在劳动中启迪。
四、 让体能在劳动中锻炼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项机能的发展,但由于现今生活质量高,孩子们从小得到的锻炼少,加之尝试新事物时长辈的劝阻,都成为学生不会、不敢或不愿意做事的原因。合理的劳动便可以在锻炼体能的同时疏导心灵,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及体能在开学初的劳动中便得到了体现。除一名学生外,其余54名学生均能独自离开教室,在3分钟之内下楼穿过操场,在学校固定的垃圾分类倾倒点倒完垃圾并快速返回。仅有1名学生倒垃圾的时间需要延长至10分钟,且无法向其他学生一样流畅完成这项工作,往返至少需要2次席地而坐的中途休息。经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沟通得知,该名学生家庭境况很好,从小出行全程私家车代步,导致生活中经常跟不上其他人的行走速度。针对该名学生的特殊情况,班主任老师以劳动为契机有意地对其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从最开始简单地擦桌子,逐渐过渡到扫地、拖地,一学年下来,该名学生通过劳动收获颇多,不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升,劳动技能也愈发熟练。
心理素质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影响。班里一名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擦黑板的工作,但当自己擦黑板时却扶着墙壁双腿颤抖,无法踩着凳子站起来。经过与该名学生谈心得知,自小就被大人教导不能往高处踩,导致一想到往高处踩身体就不由自主地做出反应,内心恐惧不已。为了对该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计划让其在劳动中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在班主任的帮助与鼓励下,该名学生借助周围一切能抓紧的东西,在老师的保护下先迈开腿蹲上了凳子,再谨慎地地靠自己的力量站了起来。此后,该名学生克服了心理恐惧,在一次次劳动中更加积极,为班级的整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 让美感在劳动中浸润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实践来提高审美。
6班的教室较同年级的其他教室布局而言相对特殊,比其他教室长、却没其他教室宽、侧面靠近教室前方墙体中间还有一根方形承重柱,课桌整体布局受其影响无法美观对称,从一开始的单人单桌、到后来的四个小组,不论怎么摆放,承重柱不但要占据两个桌子的位置,还影响后方学生的视野,且极易堆积垃圾。每次清扫都需要挪开桌椅才能打扫干净。针对桌椅布局问题,班主任向全体同学征集“你认为桌椅怎样放既方便打扫卫生,又比较美观”为主题的金点子。根据学生在劳动中得出的经验与建议反复实践调整布局,最终决定将原来的四大组改为三大组,撤销受到承重柱影响的那一组,将这片空地改造为图书借阅区。调整之后教室果然更加美观,学生们自己在劳动中创造的美更让他们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此以后,6班的教室里一些装饰设计与物品的摆放,经常由学生自己进行调整,随着教室变得越来越敞亮温馨,学生的美感在劳动中得到了浸润与提升。
六、 结语
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界对“五育”中劳动教育这一部分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也逐渐更为突出。做好劳动教育,可以让品德在劳动中生长、让智慧在劳动中启迪、让体能在劳动中锻炼、让美感在劳动中浸润,让劳动教育回归于当代小学教育。
宝鸡实验小学2020级6班的例子仅仅是一个小窗口,但从它身上可以窥探出宝鸡实验小学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与探索,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助力实现德智体美五育并举,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參考文献:
[1]陈兴菊.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路径研究[J].才智,2021(8):46-48.
[2]刘丽红.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J].教育家,2019(17):10-12.
[3]陈立宏.让孩子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关于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题与研究,2020.
[4]张秀琴.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5]孟万金,姚茹,苗小燕,张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12):40-45.
[6]张周.深入实施“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J].中小学校长,2021(5):31-34.
作者简介:
何萍,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