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1-12-09仲春燕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信息技术

仲春燕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遍布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拓展知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互联网+;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教育也成为当下非常流行的教学方式,它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了解数学学科的特征,根据其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为学生引入“互联网+”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更加形象地为学生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为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一、利用“互联网+”提高课堂学习乐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依靠课堂、书籍和课外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化。因此,数学课堂比较枯燥、单调,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互联网+”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快捷,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借助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丰富教学素材,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分数的大小”一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分吃西瓜的短片,在短片中师傅利用分数知识将西瓜分成1/4,2/8,4/16,6/24四种,师徒四人每人分得一份,猪八戒分到的是1/4,它一直认为师傅不公平,自己分的最少,你们觉得师傅分得公平吗?为什么?这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兴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6/24是最多的”“猪八戒分的最少”“我认为四个人分的一样多”。学生在课堂上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又利用一个短片为学生播放了分西瓜的过程,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师傅很公平,每一份都相等。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互联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习数学非常困难。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学工具也不再是黑板和粉笔,而是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公式、概念等编辑在小程序中,展示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如果让学生通过画出平行四边形,然后剪下来,再拼接成长方形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样,画、剪、拼的效果也不同,而且这一方法过于复杂,需要花费较长的学习时间。于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运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这一过程。首先,教师画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借助技术手段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平移到另一侧,这样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平移后的图形是长方形,再经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平移前后的图形面积相等。学生借助信息化技术,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上述案例中,教师从操作式的教学方式中脱离出来,利用信息技术再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知識,并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互联网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物,很多小学生都利用互联网交流和学习知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互联网引入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龄有直接关系,因为很多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能够借助网络资源,了解教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解题方法更简单,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认识面积”这一课中,教师先问学生:你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吗?你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省和直辖市,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学生展开了讨论,教师借助网络,为学生展示了一幅中国地图,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四川省面积最大”“我认为江苏省的面积最小”“我认为西藏的面积最大”……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标准,并选出江苏和浙江两个省来比较,学生给出的判断标准都是通过肉眼观察,教师借助网络搜索出江苏省面积为10.26万平方千米,浙江省为10.2万平方千米,这样细微的差异肉眼不能辨别,怎么才能知道物体面积大小呢?教师为学生引入了面积的定义。

上述案例中,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大量直观的数据、资源等,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

四、利用“互联网+”增强教学的延展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空间都仅限于教室,而且上课的时间固定,学生只有一次听课机会,遇到请假等情况,就很难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但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借助云端、网络等多种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教师可以将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成微课或小视频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自主掌握学习进度,能够反复回看不懂的部分,也可以跳过简单的知识教学,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增强数学教学延展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容积和体积”一课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将石头投入水中时,水面就会上升,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引入这两个抽象概念,而是借助小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教师做的实验。教师在同样大小的两个杯子中放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入一个苹果,另一个杯子中放入一块石头,实验发现:杯子中放入苹果的水平面上升得多,接着教师将苹果换成了一块橡皮,这时杯子中水平面上升的高度要低于放入石头的杯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让学生反复观看实验,由此引出容积和体积的概念,学生感受到了概念的生动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课堂中抽象化的概念和定义,借助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反复观看、深入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总结和概括,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强化师生教学互动

在“互联网+”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中,网络是传递知识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教学重心也要从单纯地传授知识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转移,这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为学生创造出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分享学习心得,探讨遇到的困难,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教师先让学生用行和列的方法表示自己的座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电影院中的座位图,教师让学生在座位图中找出最适合观看电影的位置,并用行和列的形式来标注;接着,教师变化活动规则,由教师说出位置,让学生找到这个位置并标注;最后,再进行深入探究:如果教师的位置在(5,4),你在电影院中坐的位置和教师的位置相距多少?你怎么走才能走到教师的位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断变换位置,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位置这一知识点。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并在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改变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更高效。

六、利用“互联网+”优化学生作业总结

在学生的学习科目中,无论哪门学科都会涉及课后作业,它是对当日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检测,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制订后续教学方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统计分析只能边检查边记忆,不能给出精确的数据。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全新方式,优化学生作业,并进行总结,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年、月、日”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延伸作业“事件回顾”:在每个月中找出一天,说一说在这一天中发生了哪些事,将这些事件制作成PPT的形式跟同学分享,并简单陈述事件经过,让全班同学都增长知识。学生借助网络来完成这项作业,例如,3月份是“雷锋月”,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并介绍了雷锋事迹,介绍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7月份有“七七事变”纪念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驻军奋起还击,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每位学生都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了作业。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了灵活多样的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来巩固和拓展知识,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能力,也让互联网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提高了学生应用互联网学习的意识。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作用,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实现数学学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瑞先.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中国教师,2020(S1):27.

[2]何雪林.“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02):76-77.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