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仕女画技法的特点
2021-12-09张宇慈
摘要:明清时期的仕女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唐朝仕女画发展繁盛,至宋代,由于政治文化的影响仕女画逐渐式微,直至明清时期才重新繁荣。明清时期的仕女画形象特点由唐朝的姿态丰盈、雍容华贵变成削肩修颈、纤细而又弱不禁风。这一时期的仕女画技法的特点,也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人物画画家的技法偏好。
关键词:明清;仕女画;技法特点
一、仕女画概述
仕女画从汉代发展至今,变化多样,以隋唐、明清时期仕女画最具代表性。汉、晋时期的仕女画形象类似,造型沉稳扎实,人物呈现直立状态,身体微微前倾。魏晋时期画家常用纤细、紧致的线条处理丝织品或棉麻服饰,表现衣物的轻薄与褶皱。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画家技法更加丰富,仍然以线条为主,运用风势展现衣裳的轻柔、动感和人物的动作。顾恺之在技法上对后世影响甚多,他独创了被世人称为“高古游丝描”的白描技法,独成“密体”画风,运笔自然流畅,行云流水,轻盈匀细,但此时的仕女画表现技法仍然略显单一。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趋于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发展尤为显著,仕女画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盛唐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关注描绘上层社会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人物画创作多以仕女画为主,以贵族人物、宫苑妇女等为创作对象,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张萱是盛唐时期的宫廷画家,创作题材多为宫廷筵席或宫妇生活,代表作品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中唐画家周昉的创作风格在继承张萱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尤擅工笔人物,创立了“周家样”的人物画样式,最显著的技法特征是精描细染。他的作品多为宫苑体的风格,画中仕女多为宫廷或贵族的妇人、公主、婢女,人物多符合唐代的普遍审美,体态丰盈,衣裳轻柔,色彩柔丽,作品多记录日常生活情景,题材丰富,技法多样,在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之后创“兰叶描”技法,线条变化更加丰富细腻,人物内容的表现力也更加突出。
宋元时期仕女画的发展较为薄弱,重文轻武的官方思想、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都影响了当时的绘画。人们对绘画作品的需求与审美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文人画兴起,山水画渐趋成熟,花鸟画地位上升。宋元時期的仕女画内容更具有故事色彩,偏向风俗画;人物描绘多以写实为主,对情感的刻画更加生动细腻,偏重笔墨;仕女画中的白描技法也越来越盛行。宋代仕女画的代表画家周文矩,其技法多以白描为主,风格近似周昉,创作对象也多为宫廷妇女,体现了人物的生活情态,较之隋唐时期的仕女画,更多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
元代少见具有代表性的仕女画画家。由于蒙古统治下,蒙古族文化与汉文化区别较深,再加上蒙古人尚武轻文的思想观念,宫廷画家稀少,民间画家较多。
明清时期,仕女画才再度发展,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也使民众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从欣赏秀骨清像、丰腴娇媚的自然美变为欣赏纤瘦、弱不禁风的病态美。明代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促使许多画派崛起,其中涌现大量优秀画家,具有代表性的仕女画画家当属仇英、唐寅,他们的仕女画人物皆是樱桃小口、柳叶细眉、丹凤眼、削肩窄腰、身材纤瘦的形象,构图丰富,常以各种精致小巧的景物衬托仕女。他们笔法相近,都是用笔果断,线条清劲匀细,作品风格十分符合当时的审美。明末,有“南陈北崔”之称的陈洪授和崔子忠开创了“变形”式的仕女画,为了追求拙丑的趣味性,他们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因这类作品十分具有装饰性,且注重形式感,受到大众和市场的欢迎。
清初,西方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促进了中西方绘画的交流。在西方写实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本土人物画在追求“神似”的同时也开始追求“形似”。清代中后期的仕女画较前期更兴盛,改琦和费丹旭相继享誉江左,他们经营景物氛围颇为用心,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所绘仕女形象秀美纤弱、体态婀娜,成为此时仕女画的典型风格。这一时期工仕女的画家除“改费”以外还有很多,在技法上各有所长,对近代仕女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仕女画的技法赏析
仕女画发展到明清时期,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出现了一些代表画家,他们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进一步丰富了仕女画的内容。
(一)唐寅仕女画的技法特点
唐寅善画美人为大众所熟知。历史上,文人墨客常以失意的女子暗喻对仕途不顺的叹息,用诗画表现对失败与挫折的不甘,这样的作品屡见不鲜。唐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坎坷命运与侍女形象相结合,把自身的悲苦映射于画作中,用作品表达心声。在传统中国画中,女性形象一般是男性画家主观思想的表现,但从唐寅开始,一些画家开始以女性视角进行创作。
唐寅的作品大都先采用素净的白描,再用工笔简单设色。其线条的粗细与转折变化多样,沉稳大气。他早年师从吴伟,白描技法受其影响,但在绘画形式、内容、题材上都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色。唐寅的仕女画兼工代写,线条劲细,形象俊俏,他所创造的著名技法“三白法”,即在人物的额头、鼻尖、下颚三个位置分别染上白色,使仕女形象更加娇艳、柔美,突出女性特征。唐寅独特的脸部造型及“三白法”的运用,使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在作品中得以体现,赋予作品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唐寅的代表作品《王蜀宫妓图》(图一)中,画面主体人物颜色都有浓、淡、冷、暖的联系,互相映衬,颜色变化巧妙独特。脂粉的厚重使她们雪白的脸上增添了几分颜色。画中女子的体态、面部刻画细致,樱桃小口,柳叶眉,丹凤眼,溜肩细腰,身材高挑,赋色清淡典雅,手法极为工细,线条准确流畅、明快洗练。
唐寅后期的仕女画风格逐渐转变为水墨的小写意,更注重人物的神情描绘。他技法的转变也以小见大地反映明代写意画和水墨技法的变化,说明审美趣味与审美意识的变化决定了画家的风格成长。
(二)仇英仕女画的技法特点
仇英与唐寅同属“吴门四家”,两人命运相似,师承相近,擅长人物画,且都出身寒门,以画为生。
仇英最擅长的技法是工笔重彩,极擅仕女画。他的技法功底十分深厚,在精丽秀美中又有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明代经济发展迅速,在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下文人画十分盛行,使仇英的创作走向通俗化和文学化,他的作品中也因而蕴含着多重美学特点。仇英文学造诣不高,但喜爱画历史故事,这反而弥补了他的缺陷。徐沁在《明画录》中对仇英的人物画有“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的评语[1]。文人多喜静,读书、作画、品古、烹茶、下棋,均为仇英所好,因此仇英喜欢与文人交往,受文人影响,他的笔墨间也流露着清新雅致的文人意趣。
仇英作品中的仕女形象既娟秀艳丽,又洒脱雅致,有“淡妆浓抹,无纤毫脂粉气”之誉。仇英的仕女画与其他画家相比,用色更加悦目,细节也更精细,十分善于捕捉人物行为动作的瞬间。这些瞬间被他敏锐感知后,便被定格于纸上,随后生动起来。明末藏书家姜绍书认为仇英的仕女画“神采生动,虽(周)昉复起,未能过也”[2]。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仕女画家之一,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和认可,和他高超的绘画技能、务实的绘画作风及严谨的创作态度是分不开的。终其一生,他都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探寻新的艺术方向。
仇英的代表作品《汉宫春晓图》是一副长卷人物画,描绘皇家园林殿宇之盛,用极其华丽的笔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情景,并用手卷的形式描绘了初春时节的宫闱琐事。
全卷人物、景观众多,仕女姿态各异,神态生动自然,无处不体现仇英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仇英将青绿山水和亭台楼阁作为画的背景,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情趣,将古人生活和绘画风格融为一体,形成独树一帜的仕女画创作理念,成为明代工笔人物画的典范。
“汉宫春晓”概括了绘画的题材与内容:“汉宫”象征鼎盛与繁华,“春晓”引人无限遐想。仇英以春日晨曦中的汉宫为题,描绘了宫廷仕女生活的场景,体现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明清时期仕女画技法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虽然没有山水画与花鸟画兴盛,但也有极大发展。明清画家从技法上继承前人并加以改变,创造新的技法,加之西方绘画的传入,仕女画也受其影响,融入了西方的绘画技巧,主要体现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明清时期的各种画论著作也更加丰富,对技法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仕女画作为人物画的一个类别,因其自身题材形式的特殊要求,皆以工笔重彩为主。由于明清时期写意技法发展以及水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仕女画技法更加丰富,虽仍以工笔重彩为主,但也出现白描、水墨小写意等。明清画中人物的形象仪容严格遵循当时的审美,纤瘦柔弱,削肩长颈,垂目低头,有病态之美,注重内在情感;笔墨也细秀纤丽,用色浅淡明快;意境重雅,追求诗的情致和境界;画面纤不伤雅,尽脱铅华。
明代吴门画派的崛起也推动了仕女画的发展。以唐寅和仇英为代表的仕女画家们根据时代特点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明中后期的仕女画家都取法唐寅、仇英,从细腻精致逐渐流于柔靡、公式化的细眉小眼、千人一面的形象与弱不禁风的体态,生机渐失,毫无特色。
直至清代中后期,仕女画才再次繁荣,尤以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最为兴盛,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趣味的新变化,内容题材从宣扬佛教、道教、封建思想、礼教和宫苑妇女游乐的主题回到古代才女佳话题材上,多为美女造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小说,也有劳动妇女的形象。其内容丰富冗杂,世俗化的生活气息愈加浓重。清代后期仕女画家众多,前文所述的“改费”即是其中翹楚。改琦、费丹旭的作品达到了“尺幅仕女,人争宝之”的地步。两人在笔墨技法上各有所长,对近代仕女图和民间年画的创作都有深远影响。另外,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尤长于仕女,结合西方技法,是清代宫廷人物画家的代表。
清代的仕女画虽繁荣发展,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仕女画技法或有不同,但基本都是表现柔弱的女子形象。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正面临急剧的社会变革,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中广为人知的自由女神形象就诞生于此时,正面,阳光,象征女性解放,与清代仕女画天差地别。相较同时代的西方,清代仕女画不免思想落后、陈旧单调。
纵观明清两代数百年的仕女画发展史,可以发现,文人在抒发情感时所创作的图画,也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西方还是东方,前进或停滞,积极或消极,都无法否定明清两代仕女画的艺术成就。画中的文人风骨,见证了画家们生不逢时的叹息或是意气风发的挥毫,这不仅是一群文人的作品,更是时代留给人们的珍贵宝藏。
作者简介
张宇慈,1996年6月生,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为国画。
参考文献
[1](清)徐沁.名画录·卷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0.
[2](明)姜绍书.无声诗史 韵石斋笔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