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祖庙“崇正社学”建筑遗址保护初探

2021-12-09黄韵诗

收藏与投资 2021年11期
关键词:祖庙佛山勘探

黄韵诗

据史料记载,崇正社学原为佛寺,是佛山祖庙东面的附属建筑,又称文昌宫,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社学兴建后,“俾乡之秀者,咸率教焉”,自此它成为佛山八图土著的教育中心。崇正社学“教乡僻童蒙”,“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具有义学的性质和浓厚的民办教育色彩。《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每年二月初三,士绅集崇正社学修祀事。……九月初九,士绅集崇正社学修祀事。”可见,旧时佛山,每年春秋,乡民士绅都要集体祭祀文昌神。明正德八年(1513年),崇正社学、灵应祠与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的正门连在一起,这正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建筑体现,也是佛山人求学重道、渴望蟾宫折桂的心态之写照。

明朝后期,佛山名宦李待问等建嘉会堂,堂址就设在崇正社学内,成为佛山地方宗族势力控制的民间自治机构,管理佛山全镇事务。这也是崇正社学异于书院的一大特色,其为佛山乡民集资创建,偏重乡约,旨在“养人才,厚风俗,排难息争,敦好睦邻,兼名教礼义之防”,不仅用以讲词章,还“为学人课艺之所,亦为绅耆讲睦之所”。从这个角度看,佛山祖庙的崇正社学政教合一,近乎“地方豪绅会议”。

由此可见,崇正社学既是佛山明清时期乡民教育和士绅祭祀文昌神的场所,也是佛山四大社学之一,更是佛山文风鼎盛、兴民办学的重要反映。设立于佛山祖庙内的崇正社学和大魁堂,成为佛山明清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中心,是民间管理、社会治理的核心,是承载和呈现佛山六百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崇正社学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佛山社会的风采,是研究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更是一段辉煌历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崇正社学建筑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复建保护工程将使佛山祖庙的功能更加完善。

基于此,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本着“尊重历史,挖掘内核,还原传统”的原则,于2013年开展了“崇正社学建筑遗址考古勘探项目”,并组织专家多方论证,积极筹备下一阶段的全面复原和保护工程,关于崇正社学文物保护工程的探索与思考也逐步形成。

一、以科学考古为支撑,研究成果为支柱,谨慎有序开展考古勘探工作

为科学、合理地做好文物考古工作,2013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市文广新局的领导多次到祖庙视察崇正社学复建工程的相关工作,密切关注项目的进程。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更是不遗余力地组织国内知名的古建专家、考古专家、历史民俗研究人员对崇正社学遗址进行研究论证,并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拟订崇正社学遗址总体考古勘探计划,切实搞好1 300平方米范围内的考古勘探工作,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考古发现。

首先,该馆组织实施崇正社学建筑遗存的整体勘探工作,勘探现场如图二所示,揭开布设探方区800平方米区域内的全貌,探索其平面布局、结构、性质、用途,对区域内发现的近现代地层和明清建筑基址进行清理,获得清晰的层位关系。

近现代堆积为地层1,可进一步细分为三小层,从地层土质和其间遗物可知其为现代扰土层。a层为南海中学和佛山市第九中学的水泥地面及其下黄沙铺垫层。b层为灰色填土,其中含有少量瓷片、釉陶片、建筑构件残片以及玻璃瓶、塑料绳等近现代常见的人工制品,为建筑堆垫土层。c层土色为灰白色,疏松,含有大量泥质红陶板、筒瓦片、灰陶条砖块、现代红陶机制条砖块和少量酱釉陶片、青花瓷片、玻璃碎片、塑料片等。

明清建筑基址为地层2,发现极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性的3座建筑基址,但由于歷史上多次建设取土造成的工程性破坏,现仅有崇正社学建筑遗址的东南部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基址,基址的建筑构材十分特别,故对其进行重点勘探。

其次,工作人员对212平方米内核心区域(3座建筑基址F1、F2、F3)进行重点勘探,以了解该部位的文化堆积与其他遗迹遗物的分布情况。

(一)F1(红砂岩砖层,位于东部墙基)

该层均用红砂岩长条砖抹白灰砌筑,两砖之间夹有夯土,现推断为明末清初的建筑基址(图三)。南北残长32.7米,残高0.1~0.7米,厚0.43米。墙基以西有六棱形青砖井出土,其与F1的台阶及转角墙基所用青砖相同,判断为同一时期遗迹,现正着手对井内遗物进行发掘清理,以判断其与F1间的关系。

(二)F2(铸铁泥模土,该建筑垫土在探方内普遍存在)

该层主要是含有蚝壳和泥模的青灰色黏土和含有大量泥模碎块的黑灰色土(图四),而F1的垫土则是在其基础上垫筑而成的,此类含有大量泥模的建筑垫土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佛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全国的冶铁中心、祖庙周边有大量铸铁作坊有紧密关联。此外,还有铸铁泥模堆砌而成的井出土,共同印证了F2的建筑基址,推断为明初至明中期的基址。

(三)F3(蚝壳墙体、墙基,位于东南部,目前发现最早的建筑基址)

蚝壳墙F3南北长3米,东西宽1.6米,地表残高0.5米,叠压于F2垫土之下(图五),从层位的叠压打破关系来看,是目前在崇正社学遗址中发现最早的建筑基址。从局部解剖的情况看,墙体的地下基础亦为蚝壳堆砌。随着发掘推进,目前还有蚝壳井、蚝壳牌坊基址相继出土。

3座建筑基址的典型特性与明清佛山的重要历史时期相吻合。明代初年祖庙周边冶铁业十分兴盛,直至明宣德四年(1429年)才因“祖庙门前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才“挽炉户他迁”,因此F2的年代上限可溯至明代中早期。从地层上观察,F3及其相关遗迹部分为F2及其相关遗迹叠压或者打破,其年代较F2更早,在蚝壳墙中镶嵌的明代瓦当也十分明确地反映了这一点,因此F3可能是明初甚至更早的建筑基址。蚝壳在清初以前,尤其是明代中晚期,曾经广泛用于珠江三角洲广府祠堂与民宅,清中期以后逐渐消失。如今,完整保留的蚝壳墙祠堂建筑存数不多,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的则更为稀有。3座建筑基址及其相关遗迹的发现,不仅反映了崇正社学建筑的动态发展,也见证了佛山冶铁业的兴盛和繁荣,是佛山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崇正社学三号建筑基址蚝壳墙体的发现,更是填补了岭南考古工作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为明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紧接着,工作人员对与本体保护展示工程项目密切相关的区域,如大魁堂边沿等进行勘探,探索其与崇正社学遗址的布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便更科学、完整地复原社学原貌,丰富展示内容。

崇正社学—大魁堂—祖庙正殿,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建筑依存关系上,三者均密不可分。要探究崇正社学的历史原貌和变迁轨迹,除了本体建筑遗址的发掘勘探外,还要综合考虑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地、成体系地复原并展现这座极具历史人文价值的佛山古老社学。

二、以保护为重中之重,指导规划设计并开展后续工作

就岭南地区而言,在城市考古中首次发现蚝壳墙基,是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以蚝壳或铸铁泥模作为水井的原材料也是非常罕见的。除此以外,佛山祖庙及其周边建筑,包括崇正社学、大魁堂等建筑的历史脉络清晰,基址保存完整,这也难能可贵。从蚝壳墙体(目前挖掘出的最早期建筑结构),到铸铁泥模墙体(较早期),再到红砂岩墙体(中期)都有清晰的地层剖面,这些地层结构又与佛山历史紧密相连,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有鉴于此,该馆积极采用就地保护并展示遗址的做法,使整体性保护成为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保护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工作,初步拟定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发掘要始终贯彻保护的理念,考古的勘探挖掘工作之一也是对田野遗迹的科学保护,现有遗址的蚝壳墙作为有机质遗物应如何有效保护是需要审慎考虑的,以便日后进行展示。

(2)出土的蚝壳墙、蚝壳井地域特色十分明显,因而在进一步工作中应高度关注并挖掘岭南地区的水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内涵。铸铁泥模的建筑用材也集中体现了佛山一度繁荣兴盛的冶铸业,将崇正社学与佛山冶铁的历史相结合,方可找出彼此间的关联,纳入整个佛山的历史脉络当中。因此,需要更深入地梳理文献资料,整理考古发掘物,有效结合科技手段,对遗迹遗物进行测试采样,以期更细致地理清蚝壳墙的材料来源地、砌垒方式、历史演变等,将其与已有材料作比对,进一步推进考古勘探和学术研究工作,并最终贯彻实现科学保护的理念和目标。

(3)自明代以后,崇正社学与祖庙有着同历史、共发展的演进脉络,从祖庙主体建筑的整体规制,可以进一步推演崇正社学的建筑历史状况,因此,要将祖庙主体建筑与崇正社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考究对象,整体性保护、一体化考量对崇正社学遗址具有更长久的、可持续的保护效应。

三、以国民教育与保护展示作为最终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把保护与展示有机结合,将成为崇正社学复建工程的未来方向。综合考虑崇正社学的实地情况,由于遗址地层清楚,因而应采取“就地保护并展示”的手段。初步设想是,在最外围墙基处将清代的崇正社学建筑复原,由此可把明代及明以前的墙基置于复建的建筑内进行展示,这就充分地利用了不同历史时期基址之间的明确间隔,将最早的、最外延的清代建筑复原后,作为整个地下遗址的室外保护架。

總体而言,可以参照上海元代水闸博物馆的修建模式对待佛山祖庙崇正社学遗址,即注重对考古遗址现场和遗址本体的展示,崇正社学的遗址博物馆必须在文物发掘原址上,按发掘原状,“原汁原味”地展示。在1 3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上,整体采用轻质结构修建,或建造一个中央没有柱子的建筑“顶盖”,以充分保护地下遗址,并把三大建筑基址作为一个整体文物呈现给观众,既揭示明清时期崇正社学的全貌,又使观众能看到发掘的现场及过程。

复原时,祖庙主体建筑间应保持协调;室内展示手段可以采用考古现场半开放性的展示形式,设置栈道或平台,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和了解考古程序和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活动,让观众进一步走近考古工作。展示厅内的设计除运用现代化技术外,还应结合明清时期佛山历史的特色,体现崇正社学遗址博物馆与佛山历史脉络的内在关系,由此普及佛山历史和古建保护的国民教育,实现考古成果由全民共享。

猜你喜欢

祖庙佛山勘探
红色热土佛山
中国为何频频发现大油田
佛山制造为啥这么牛
潜艇的由来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煤田地质勘探的布置系统
广东佛山雕塑院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