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探索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工作的启示

2021-12-09石伟东尤一平郝博文

体育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国际奥委会

石伟东 尤一平 郝博文

摘  要:奥林匹克运动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這是目前国内外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专家的共识,《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也提到了奥林匹克教育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索和研究全球范围内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情况,重点分析专门从事奥林匹克教育的机构和组织,例如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以及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分析这些机构的设置、机构间的关系及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及推广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奥林匹克2020+5议程;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1-0043-03

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开幕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奥林匹克教育也随之完善和深入。2021年3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一致通过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5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基于团结、数字化、可持续发展、公信力、经济和金融方面的韧性等几大趋势,新增了15条改革建议,旨在未来5年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议程》中提到国际奥委会已经制定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教育指南,帮助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重点是将奥林匹克知识转化为行动并加以推广,可见奥林匹克教育在未来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北京即将迎来2022年冬奥会,成为世界上唯一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中国在冬奥会结束后将继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在奥运场馆开展社会、体育、教育和文化活动,践行《议程》中提到的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组织的现状,着重研究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及各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试图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提供学术支撑和意见建议。

一、全球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围,对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哲学、文化、艺术、新闻媒介等许多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由于它的巨大社会影响,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奥林匹克研究以及奥林匹克教育。

国际奥委会(IOC)自189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也是当之无愧最早投身于奥林匹克教育的机构。一百多年来,国际奥委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世界体育事业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领导和组织机构,在奥林匹克教育领域增加和强化了其下属的专门委员会,包括但不限于: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委员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等[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奥林匹克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图1)。

除了国际奥委会,其他奥林匹克教育的组织机构也不断壮大,国际单项体育协会(IFs)、各国或地区奥委会(NOC)、各举办奥运城市奥组委(OCOG)、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部门的“规定动作”和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部、体育教育协会、大众媒体的协作配合,对赛事组织管理、传授体育技能、交流比赛经验、传播体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另外,还有专门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推广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OA)、各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NOA)、各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s)等,在奥林匹克教育人才培养、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奥运遗产保留、运动员职能转换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网络体系。

二、典型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简述

(一)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OA)

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简称IOA)是专门进行奥林匹克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坐落于希腊的奥林匹亚,成立于1961年。IOA的愿景是探索和提高奥林匹克主义对人文主义所作的贡献。作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国际文化中心,它的目标是研究和丰富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IOA建立的基础是受希腊古健身中心所启发,以此来保护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探讨和实施与奥林匹克主义相关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准则,巩固奥林匹克理想,并且希望通过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来进一步塑造奥林匹克思想,这些目的都与古希腊人以及使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专家学者所主张的准则相一致,并且与顾拜旦所倡导的理念一致。

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教育形式以项目和会议为主,学历教育为辅,包括:国际青年研讨会、国际研究生奥林匹克研讨班、为体育类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和官员举办的国际会议、国家奥林匹克学院管理者国际会议、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获得者国际会议、体育记者国际会议、与奥林匹克主题研究相关的教育访问活动以及关于“奥林匹克主义研究、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竞赛组织管理”的硕士学位项目。

(二)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NOA)

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National Olympic Academy,简称NOA)是IOA的分支机构,也是其思想的传播者和宣传者。IOA协助各国或地区的国家(地区)奥委会(NOC)建立NOA,旨在激励人们宣传奥林匹克哲学及推广奥林匹克理想。因此,国家(地区)的奥林匹克学院均依附于该国家或地区的奥委会建立。

NOA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或大学,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教育体制各不相同,NOA在设立时会显现出组织架构的差异,IOA在其中发挥协调员作用,为不同国家或地区设立NOA提供了总的指导方针。

一般情况下,NOA与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全国联合会、各级教育委员会、地方当局、申办奥运会组委会等各种组织合作制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这些计划从实践而非理论的角度对国家或地区奥林匹克教育进行引导,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年轻人的需求,并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NOA主要涉及的教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对教师、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继续教育,使其在教学和训练中展开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观的教育;出版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教育相关出版物,并分发到各学校、体育俱乐部和高等院校;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体育、文化、艺术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教育体系的不同以及NOA在结构和运作上的差异,因此各个国家(地区)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程度也不尽相同。

第一所国家奥林匹克学院于1968年在西班牙成立。其他国家(地区)效仿西班牙的做法,纷纷建立本国的奥林匹克学院。目前,世界上有149个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包括中国奥林匹克学院(1992年10月20日建立,挂在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没有实体,少数国家或地区奥委会采取了这种方式)、中国香港奥林匹克学院(1987年10月27日建立)和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学院(1977年7月建立)[2]。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与坐落在希腊奥林匹亚的IOA组成了一个研究奥林匹克理论的体系,是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和发展的主力军。

(三)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

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lympic Studies Centre,简称OSC)的创立可以追溯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者顾拜旦。顾拜旦说:“我相信,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将比其他任何事情对我的工作的延续和进步更有帮助。”为了帮助顾拜旦的工作取得进展,OSC逐步完善,并在1993年成立,位于瑞士洛桑,与奥林匹克博物馆毗邻,工作日对公众开放,下设图书馆、大学关系部、历史档案研究和文献服务等部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球范围内奥林匹克方面的科学研究、档案管理及教育工作,目的是保存和分享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相关知识,以丰富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

OSC是全世界关于奥林匹克知识的权威参考来源,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于收集和分享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其下设的奥林匹克世界图书馆囊括了国际奥委会档案、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正式出版物以及书籍、文章和期刊,资源涵盖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的所有关键主题,已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与教学、文化推广与出版和价值传播的领导机构。其核心工作是为国际奥委会和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广大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和专家服务。其使命是与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共享奥林匹克知识和研究成果,提供独特奥林匹克图书馆馆藏的访问,分享奥林匹克知识,推动奥林匹克研究工作和奥林匹克知识的交流。

(四)其他国家学术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s)

在過去的几十年里,学术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academic Olympic Studies and Research Centres,简称OSCs)的数量大幅增加,它们是由国际奥委会批准成立的、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是依托于大学校园,并通过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行使职能,任务是通过学术活动(课程、研究、出版物和会议)在大学生群体中(或有针对性的其他组织中)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推广奥林匹克教育。OSCs致力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承担着在所在国家或地区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在国际层面与其他国家的奥林匹克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国际奥委会在2021年4月7日更新了全球OSCs名录,目前全世界有47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形式包括研究中心、研究所、大学、学院或者研究小组。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加拿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Olympic Studies)和俄罗斯国际奥林匹克大学(Russian International Olympic University)等。加拿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从1992年开始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a fo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Research-ISOPR),该会议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是加拿大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品牌,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支持,目前已举办了十四届,原计划于2020年召开的第十五届会议因为疫情延期。俄罗斯国际奥林匹克大学于2009年10月21日成立,索契奥组委、俄罗斯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签署了备忘录,是世界上第一所奥林匹克大学,专注于体育商业教育,并将奥林匹克价值观及相关经验融入其课程。

目前中国有6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分别依托于北京体育大学(1994)、中国人民大学(2000)、南通大学(2014)、首都体育学院(2019)、清华美院(2021)、上海体育学院(2021)建立。2019年8月,北京市正式确定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为北京“双奥之城”的特色人才培养机构和重要的人文知识遗产。2020年2月,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正式获得国际奥委会批准,英文名称Beiji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简称BIIOS,被列入国际奥林匹研究机构名录。OSCs的建立丰富了奥林匹克知识的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学者们的交流,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关键话题进行了新的分析,并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和推广做出了新的尝试。

三、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开展的启示

经过对以上机构的调研,时至如今,奥林匹克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各种奥林匹克教育形式涌现,“卓越、尊重、友谊”的奥林匹克教育核心价值得以充分挖掘。从宏观层面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的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其领域、内容、对象、方式都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奥林匹克理想更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机构得以融合各国的国情和文化,彰显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社会发展与国际和平共同推进的时代特征。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应当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的专长,挖掘和加深专门机构的教育能力,以奥林匹克教育和研究为载体,凝练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研究成果,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相关联合国机构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综合对全球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的调研,得出以下启示:

(一)以教育为核心,抓住机遇推进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发展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最高纲领文件,《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实质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国际文化现象。现代奥运发展的百余年中,奥林匹克运动始终重视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致力于发展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建设。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当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周期的新机遇,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充分依托北京“双奥城市”的独特地缘优势,着重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体教融合、奥林匹克多元文化及本土化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以教育为核心,大力发挥已成立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作用,把奥林匹克主义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力拼搏等人类良好品质进行保留,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发挥中国武术及民族与传统体育等学科优势,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普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展示中国良好形象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作出中国贡献。

(二)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合夏季与冬季运动文化

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夏季及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不仅拥有独特的奥运遗产,也将作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学习范本,为世界各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所借鉴。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应当发挥“双奥”城市优势,扎实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项目,认真开发、保护和利用“双奥”遗产资源,各种奥林匹克教育机构应发挥优势,挖掘“双奥”期间關于体育赛事管理、竞赛组织、场馆管理的丰富经验,汇集智慧和人文遗产,在2022年冬奥周期推进冰雪运动普及,在后冬奥时代全面推进夏季运动及冰雪运动文化,在传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及教育传播和本土化推广,加强健康中国建设,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多元化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助推多学科融合建设

奥林匹克教育是多元文化产物,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兼具国际化、跨文化、跨学科的特性,丰富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可能性。奥林匹克教育机构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奥委会、地方政府的教育委员会、高校以及中小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体育俱乐部、媒体等加强联络,形成优质、有特色且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奥林匹克教育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专门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需形成专门的教师团队,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奥林匹克教育机构合作交流,动员并整合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试点并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课程,实现学科融合,既开展学历教育,也开展多元化的非学历教育项目,既开展学生教育,也开展师资培训,召开以奥林匹克研究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打造青少年科普研学基地等,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和研究需求,全力助推多学科融合建设,丰富奥林匹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兆霞,洪卫兵.试析冷战时期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奥林匹克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0,28(11).

[2]熊斗寅.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必须持之以恒[J].体育学刊,2020,27(03).

[3]张越等.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董进霞,J.A.曼根.奥林匹克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茹秀英.解读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走向[J].体育教学,2020,40(01).

[7]郭兆霞,郭冠伟.30年来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演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8,12(Z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阶段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9GZH045]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国际奥委会
洛杉矶将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让给巴黎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奥林匹克运动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山西省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认知与行为倾向的调查分析
国际奥委会政治自治问题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