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2021-12-09李菁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

李菁菁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下语文教育改革的潮流。“单元设计不是单纯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叙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创造优质的教学。”[1]立足于学科素养和单元视野,结合当代语文生活,笔者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有益尝试——将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重组为“逆行者的家国情怀”,在理论和实践中提炼教学的策略,提升教学的质量。

一、单元整合,聚焦为骨

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群文整合起着主心骨的作用。单元教学重在“整”字,需要寻找共同点、整合点、聚焦点,需要“具备整合思维,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进行结构化与系统化”。[2]

“双线组元”是统编教材单元的整合方式,也是单元教学的建构路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构成单元双线,形成单元教学合力。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或者说“古人的品格与志趣”。语文要素落脚在文言阅读上,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和“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智慧与胸襟”“品格与志趣”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可否再聚焦到更小的切入点,达到尺幅千里的效果呢?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涵盖文、诗、词,文本数量远多于课文篇数,多达10篇(首),聚焦点的寻找难上加难。

单元聚焦点要落脚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上,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逆行者”是咬文嚼字杂志社官方公布的“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在细读文本之后,结合生活热点,勾连古今,我发现本单元涉及的所有人物都可以称为“逆行者”:孟子、愚公、周亚夫、杜甫、战士、陶渊明、杜牧、李清照。“逆”的本义是反向、不顺,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反向,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不顺,唯一不变的是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的家国情怀。基于此,将本单元聚焦为“逆行者的家国情怀”。

立足于学科素养和单元视野,设定以下两个学习目标:1.以“逆行者的家国情怀”重组第六单元,发现“逆行者”,思考他们身上的“逆行”精神,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2.掌握文言文和诗歌的学法,如抓住标题和关键词、借助注释、知人论世等,为逆行者创作一节赞诗。前者指向“思維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与当代语文生活有机关联,在思考“逆行”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在家国情怀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后者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课标指出“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掌握文言文和诗歌的学法,在学法中建构与运用语言,同时鉴赏和创作诗文,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学习任务,层层递进

学习任务群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几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活动式任务,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任务的设计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而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围绕核心议题,层层递进,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聚焦“逆行者的家国情怀”,设计学习任务群:走近“逆行者”——解读“逆行者”——畅谈“逆行者”——诗赞“逆行者”——再寻“逆行者”,以“逆行者”为中心,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任务链。

【学习任务一】走近“逆行者”

落实课前设计的预习任务单:阅读第六单元课文,概括第六单元人物共同点,并说明理由。

学习支架:依据文本、提取关键词、知人论世。

由于单元整体教学文本容量大,所以课前设置预习任务单尤为必要。学生在预习任务单中概括的高频词有:不怕困难、不惧疲惫、坚定不移、爱国爱家、为他人着想等。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提取的高频词中有很多“不”字,借此导入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逆行者”,“逆行者”就是这样一群敢于说“不”的人。

【学习任务二】解读“逆行者”

请用“逆”组词,并观察“逆”字的篆书字形:逆

学习支架:组词、溯字源。

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言语积累,用“逆”字组词:逆行、逆向、逆境、逆袭、叛逆、逆势而为、逆风而上……并结合“逆”字的篆书字形,推测“逆”的意思是反向、不顺。“逆行者”就是反向行走的人、方向相反的人。

【学习任务三】畅谈“逆行者”

请阅读第六单元课文《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春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雁门太守行》和任务单上的附加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这些人(愚公、周亚夫、杜甫、孟子、战士)是“逆行者”?

学习支架:依据文本、抓住标题和关键词、借助注释、知人论世、对比阅读。

学生先看文本独立思考问题,而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深化思考。愚公遇到了诸多不顺,他的逆行是逆“龄”而行(“年且九十”)、逆“山”而行(两座大山)、逆“人”而行(人力不足)、逆“笑”而行(智叟嘲笑)、逆“具”而行(工具简陋)。那么,愚公为什么逆行?家人、邻居为什么顺其而行?一“逆”一“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后代子孙、为了他人出行谋方便,心系家人,心系他人;面对天子,周亚夫胆敢多次拒绝,胆敢“逆行”,而天子居然顺着周亚夫而行,赞其为“真将军”。这一“逆”一“顺”,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依据文本“匈奴大入边”,可知当时的国土被侵,天子和臣子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在《春望》中,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到沦陷后的长安,他逆着家人而行,在最危险的地方。他忧国忧民,逆着国破、家离、己悲的现实而行,朝着国复、家合、己喜的理想前进,而他的理想就在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实现;孟子处于战国时代,反对“以力服人”,反对武力,提倡“仁政”,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崇尚“以德服人”。孟子胸怀全天下的百姓,是逆武力而行的浩然君子;在《雁门太守行》中,战士们奋勇杀敌,逆着敌人而行,只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忠君报国刻在每一个战士的血脉中。而当代的“最美逆行者”指的是逆“新冠”病毒而行的、冲到疫情前线的医护天使、警察、工人们。在疫情期间,学生写了一首名为《战士》的诗歌,以此致敬“最美逆行者”。对比古今两种“战士”(“逆行者”),在深度学习中感受从古至今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怀。

【学习任务四】诗赞“逆行者”

请仿照《战士》,选择一位你最佩服的逆行者写一节赞诗。(孟子、愚公、周亚夫、杜甫、战士、工人、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

学习支架:学生作品《战士》的诗歌结构:地/时+逆行者表现+逆行者精神。

学生作品《战士》一节:

医院里——

那惨白的灯光点亮夜晚,

厚厚的防护服是他们的战袍,

用夜以继日的工作来和死神对抗,

用生命守护病人的健康。

教师下水赞诗一节:

手术室内——

护目镜为你戴上了“天然镜框”,

口罩为你刻起了“岁月皱纹”,

手套为你积蓄了“滴滴汗水”,

你把勒痕和汗水留给自己,

把生命和希望留给患者。

学生为逆行者写赞诗,致敬最美逆行者,将感受到的逆行精神和家国情怀转化为诗的语言。在课堂中,学生现场写诗,利用信息技术将其投放到大屏幕中交流分享。学生所作的赞诗如下图所示:

【学习任务五】再寻“逆行者”

除上述逆行者,你还认为哪些人也可称为逆行者?请结合逆行者特点,为逆行者下定义。

学习支架:课本目录、联系已学、结合生活。

在学生的眼中,这样的“逆行者”还有:陶渊明、杜牧、李清照、孔子、曹操、曹植、刘祯、苏轼、王维、李白、朱自清父亲、鲁迅、居里夫人、海伦·凯勒、法布尔、埃德加·斯诺、哥白尼、牛顿等。“逆行者”指反向行走的人,面对危难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为国为民。不是所有的“逆行”都是值得推崇的,只有为了家国的逆行才是最美的。最后,在抗疫歌曲《和你在一起》中重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与子逆行。

以上五个学习任务层层递进,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四个层面逐层深入。聚焦“逆”溯字源,这是文字层面;畅谈“逆行者”,回归文言文和诗歌的言语形式,这是文本层面;为逆行者写赞诗,再寻“逆行者”,发现古今中外有许多可歌可泣的逆行者,逆行者为民为国为他为家为己。“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行,它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3]这样的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当中,成为我们的精神谱系,这是“文化”层面。在学习任务群中逐层深入,以文化人,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链接多文,勾连新旧

单元整体教学以一个单元内的所有文本为群文阅读基础资源,是多文本的整合。“选文围绕人文主题选文,以文本的内在关联选文。”[4]如上文所述,以“逆行者的家国情怀”重组本单元,聚焦此议题覆盖本单元的所有文本,并选取课外文本互为对比、补充、深化。

如上表所示,围绕核心议题“逆行者的家国情怀”,并关联作者勾连迁移至课外文本。

首先,以“逆行者”串珠成线,勾连群文进行深度思考。愚公的逆行是大山里的叩石垦壤,是不怕困难的坚持;周亚夫的逆行是军营里的严阵以待,是不惧权威的恪守;杜甫的逆行是战乱里的忧国忧民,是不满现实的追求;孟子的逆行是刀光里的仁政理想,是不屈武力的浩气;战士的逆行是疫情中的临危受命,是不畏病毒的英勇。逆行者为民为国为他为家为己,家国情怀永存于逆行者的心中。“逆”象形头朝下、脚朝上的人,头朝向的是天下、国家、他人、家人、自己,脚逆的是大山、天子、现实、武力、疫情。如下图课堂板书所示:

其次,关联作者勾连迁移至课外文本。孟子提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即为“仁政”。在《孟子·公孙丑上》得到了呼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可见,孟子逆武力而行,提倡仁政;在杜甫的诗中,《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互为对比:“国破山河在”对应“剑外忽传收蓟北”,“感时花溅泪”对“初闻涕泪满衣裳”,“家书抵万金”对“却看妻子愁何在”,“白头搔更短”对“青春作伴好还乡”,所有的悲都转为喜;李贺的古诗《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古代披甲杀敌的战士,曾子瑜的现代诗《战士》描写的是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

在围绕核心议题连接多文的同时,也要注意勾连新旧,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单元整体教学的连贯性和层级性。“当学习者学习的新知识与其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关时,知识的建构就会非常顺利。”[5]本次单元教学尝试是在每一篇课文都学习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构在对每一篇课文的已有理解上,学生在统整多文本时就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建构新的思考。“调动背景知识有助于新内容的学习,至少调动先念图式对教学目标是适合的。”[5]在学生的预习任务单中,将每篇诗文的创作背景置于文本之下,背景知识作为学习支架,学生能够知人论世地来思考何为真正的“逆行者”。在现场的课堂教学中,提示学生依据文本,学生发现在“匈奴大入邊”的背景下,周亚夫的“逆行”和汉文帝的“顺行”都是为了国家大义。

链接多文、勾连新旧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以本单元课文为群文原点,不局限于本单元,以主题或作者勾连课内外的文本。“打通单元、年级之间的关节,在更大时空跨度内涵育语文素养。”[6]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同样是古诗文单元,笔者以“致敬一群敢于说‘不的人”为议题重组单元群文:在《北冥有鱼》中,庄子不拘一格,向往自由;在《马说》中,韩愈不平则鸣,希遇伯乐;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不惧风雨,忧国忧民。将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逆行者的家国情怀”作为已有知识导入,在新的单元进行延伸与深化,实现上下两册教材的同位置迁移,在更大的时空跨度、教材跨度中实现新旧勾连。

以聚焦的议题为主心骨进行单元整合,以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群推进单元整合,以多文本的链接、新旧知识的融通助力单元整合。单元整体教学当然不止于此,还要在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完善和深化,不断提升语文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会“单元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5-6-12(9).

[2]刘勇.例探统编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J].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12):31.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5.

[4]邢志敏.群文阅读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20(07):15.

[5][美]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49,250.

[6]朱玲芹.结构化: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旨归[J].人民教育,2020(10):70.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的三维思考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