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较阅读方式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2021-12-09杨凤
杨凤
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有相似处的文章进行比较、鉴赏、分析,从而掌握文本的知识、理解文意、挖掘文本主旨的一种阅读方法。新课标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了7-9个学习任务群,此任务化的课程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尝试在明确单元大任务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前提下,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核心素养为本,视学习任务群为导向,择取阅读的途径、意义与作用等维度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从而让教与学协同完成本单元整体教学的大任务。
一、比较阅读的途径
(一)从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阅读与鉴赏”作为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它的形式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鉴赏形式相对单一,通常是完成单篇阅读,而很少进行文本与文本之间的比较。而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主题相近,情感相通,写法相似,可以将两篇文本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把握鲁迅先生特有的风格,最终理解鲁迅先生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为完成单元大任务而努力。
以下,笔者以《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为例进行阐释:
1.第一阶段任务活动
笔者带领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关注两篇文章的不同时间、情感表达方式、创作风格、作者身份等。
2.第二阶段任务活动
提出问题:请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学生完成的表格如表1。
(二)从文体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属于写人记事为主的回忆性散文,《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两者同为非虚构文学。但《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为以虚构为主的小说。
笔者从比较叙事散文与报告文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完成表格2。
(三)从作品主题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虽然以上的教学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比较阅读,但是殊途同归,都促进了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这非常有利于最终的大任务的完成,但这不意味着本任务群的教学工作可以就此停步。
目前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阅读思维存在“套路化”“概念化”“碎片化”三类典型问题。三类思维问题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性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没有真正认识阅读过程對学生的发展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化解外部结论与学生经验之间的巨大差距。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依旧存在着“碎片化”的问题,还需要教师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动向,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既有知识进行升华。
故而,笔者带领学生在以上各表格的梳理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因为有了以上进行各种比较学习,所以最后提出本单元的大任务于学生而言并不难。学生在轻松愉悦、积极主动的氛围中迅速给出自己独特、真实的见解,概而言之:身体力行,展望未来。
二、比较阅读的意义和作用
以比较阅读为方式,以细读教材单篇为起点,从而向整个单元、整个学习任务群过渡、推进,这不仅仅是为了教育教学改革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更是真正贯彻着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思想而前进。其意义和作用在于: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神经中枢能从作用于机体的大量刺激中选择最强、最重要、最符合自己目的和愿望的少数,使相应区域的兴奋状态占优势,由此,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灶。
传统教学直接进行单篇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最后进行题目练习,这样的方式无法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采取比较阅读方式后,聚焦了学习重点,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开展比较阅读,就能促进学生大脑皮层中优势兴奋灶的形成,从而不断提升其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能力。
如在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中,学生对几篇文章的情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很强,愿意主动去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比较出了《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也得出了《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对自由恋爱的赞美。这些传统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生主动探究后,变得简单而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培养。同时,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不了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需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运用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了高品质学习的设计者。师生在比较阅读中,共同收获对任务群的思考、辨析、创造,共同体会语文的美妙,文化的魅力。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
比较阅读在实践中,既需要学生细读单篇文本,又需要兼顾整个单元、任务群的目标,且教学方式从老师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为主,引导着学生在比较异同中不满足于对文本浅层的理解,而是不断开拓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教师逐步意识到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等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学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旧有教师以分数为导向,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依旧严峻。社会和教育迫切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给教师一个新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从本质上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锻炼,有利于教师的教法变革。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包身工》的情感停留于对包身工们的同情,对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们的痛恨。但是,在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当今的历史进行比较后,学生会意识到旧社会这种现象在如今已经消失不见,从而理解了“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对当时中国人必将起来反抗,粉碎枷锁的信心得以更好的理解,开凿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但是其难度亦让学生谈阅读色变。大语文时代中,需要学生对文本有着一定的理解,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对文本的主旨和意义有着精准的判断。不可否认,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这个过程有一定的复杂、枯燥,随着变革,迫切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比较阅读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文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會在探究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含义、意义,需要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正确、清晰的分析,需要将枯燥的语文阅读转化为比较有乐趣的阅读方式,需要通过友好交流的方式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更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遇到难题,主动向老师求助时,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也促进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如在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两文进行比较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界定它们的创作风格,此时老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并总结出《记念刘和珍君》是叙述生动、议论精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是洗练、朴实、深刻的,在愉快的氛围中,启迪了学生。
总之,在当下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大趋势下,将比较阅读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即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文本,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独创思维,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将传统的单篇阅读的单一化形式打破,以大任务为导向,在单元整体学习中将各篇文章进行整合、消化,发展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