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重视角”解读美术作品中的人文意蕴

2021-12-09刘婷婷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欣赏者渔民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美术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凝聚着人文主义思想与精神,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亦充满“人文主义色彩”。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中解读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是培养其审美情操、人文素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实现或加强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造就的,美术史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探究美术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时,可以从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三类人入手,我们不妨将它理解为三个视角:1.创作作品的艺术家;2.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3.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这三类人是与美术作品关系最紧密的,每一件美术作品、每一种美术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这三类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三类人的视角思考、探索美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会给学生无限的启发。

近期,笔者在借鉴关于课程人文性实施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践了美术欣赏课“潮涨潮落——台州海角版画欣赏”。在此不揣冒昧,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与人文性的实施方法。

一、感悟创作者的人文追求

艺术品中折射出来的人文思想,实际上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高低,往往取决于创作者的创新、情绪与思想等因素。若忽略了对这些因素的解读,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容易流于“画得像”“形式美”“价格高”等肤浅层面。如何了解艺术家的思想,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形成创作者的视角,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审视艺术作品。

台州海角版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浙江省主要的四个版画群体之一。海角版画艺术家们一直以“坚持地域个性,表达时代特征”为创作理念。袁振璜老师作为海角版画的发起者,它的作品颇具代表性,尤其是作品《潮涨潮落》(图1)。该作品表现的是一个蜷缩的渔民背影,画面极其简洁却又散发出某种精神力量。想要了解其为何种力量,首先要从创作者袁振璜的创作意图出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经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即观察—想象—创作,最后解读作品,让学生经历观察背影、想象渔民眼前的海洋、尝试刻画想象中的海。这一环节的重点首先在于体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揣摩渔民心理,其次在于美术技能的体验,促使同学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选择。

教师:仔细观察背影,你认为这位渔民眼前的海是怎样的,试着选择相应的刻刀将它表现在木板上。

(学生活动)

教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刻。

学生A:我用的是尖口刀(图2-1),因为我想刻画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感觉。

学生B:我用的是圆口刀(图2-2),因为我觉得圆口刀刻出的线条比较粗,比较适合渔民粗犷的个性。

学生C:我用的是圆口刀(图2-3),我想刻出温柔的海,因为我觉得渔夫在沉思。

教师总结:在你们的作品和表述中,老师发现原来不同的刀、不同的线条刻画出的海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艺术家就像你们刚才那样去揣摩渔民的内心,然后用手中的刻刀去表达。

此环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艺术家思维”,顺着这个思路思考,师生“探索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者作品中的细节,尝试还原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画中的一笔色彩、一段线条、一方印章,都可能推断出创作者的所思所想。这样的鉴赏才是把创作者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亲眼”看着创作者创作的过程,更符合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虽然在大部分美术课堂上,教师很可能没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但是这些人生的态度与选择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他们的心中,在适当的环境下生根发芽。这样的教育过程潜移默化,滋养学生的心灵,符合国家关于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從创作对象的角度体会人文精神

在众多艺术作品中,人物往往是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许多人物类作品,创作意图都在于表现对象身上的某种人文思想。南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再赋》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很多困难。人在面临困难时,最能体现其“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是世界各地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艺术作品中的“常客”。

本课所涉及的艺术——海角版画艺术家群体,主要以渔民为表现对象。本课教学面对的是台州的学生,虽然台州紧邻大海,却随着经济发展逐渐疏离原本深厚的海洋文化,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海洋相关的职业,“海洋”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因此以创作对象——渔民的角度去欣赏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关注渔民生活,重寻海洋思维,更能由此体会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与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此为目标设计了“局部猜想,整体解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展开渔民生活画卷,剖析其内心与思想情感。

教师出示学习单(图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三种“大海”,完成学习单上的三个学习任务。

待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出示“大海”(图4-1),请学生分享交流。

学生代表:我们小组认为这幅画用的是尖口刀,线条是整齐排列的,表现了大海的波涛汹涌。

教师还原了作品的整体面貌(图4-2),随即播放与作品相应的大海视频,并追问:画面中船上的人哪里去了?看到这样的大海你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船上的人可能已经被大海淹没了。看到这样的海,我觉得很恐惧,渔民应该也会觉得很恐惧。

教師展示渔民在海上与在陆地上生活时间的对比图(图4-3)。

教师:既然渔民对大海如此恐惧,为什么要在海上生活那么久?

学生:渔民以打鱼为生,只有打到鱼,赚了钱才能生存。所以他们即使心怀恐惧,还是选择常年在海上生活。

接下来的两组学生也纷纷通过作品“局部猜想,整体解读”的方式去理解创作对象,即渔民的生活与思想。学生了解渔民人文精神的体现——渔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海上生活,面对着大海带来的危险与收益,渔民表现出勇敢、乐观、坚韧的精神,以及对大海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基于对创作对象人文精神的体会,学生能够更好地判断艺术创作者的表达是否成功,对于学习艺术品的鉴赏有很大的帮助。

困难时更需要抉择,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因此,人文思想在普通人身上体现,艺术家受其感动而创出佳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人文思想是人类文化最精髓的部分,每一个群体所产生的独特文化都与其遭遇的困难与勇敢的抗争精神分不开。

三、欣赏者视角的人文熏陶

学生通过转换身份,以艺术家、创作对象的视角解读艺术作品,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但除了以上两种身份外,学生还应回归自己本身的角色——艺术欣赏者,以自身角色重新审视艺术作品。欣赏者欣赏艺术品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欣赏者的人文精神,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这是艺术品陶冶情操的直接表现。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观看情境。

在“海角版画”一课中,笔者为学生呈现了真实的展示场景——画展现场。对欣赏者来说,在教材中欣赏作品的效果,与在画展现场观看截然不同。画展现场的仪式感、画展布置的氛围感、艺术家原作的视觉冲击力乃至欣赏过程中偶尔的几句交谈,都能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欣赏体验。例如就有学生在欣赏了作品《海量》(图5)之后所作的发言。

学生A:我喜欢《海量》这幅画,它描绘的是黄昏时几个渔民在吃饭喝酒。这幅画线条粗犷有力,与渔民的性格相吻合。大雁都已经回家,渔民们却还在渔船上为第二天的劳动做准备。船上的条件很简陋,工作也很辛苦,但是渔民脸上依然挂着笑容,这使我感受到渔民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是课堂的最后环节,实际上也是整节课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学生在了解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背景,又体悟了渔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后,回归到自己原本的“欣赏者”身份时,对于海角版画便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对艺术作品中的人文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也有了如以上学生那般对海角版画的解读。

小结

为了加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以美术作品相关的“三种人”为出发点,让学生从“创作者”“创作对象”“欣赏者”的角度挖掘出艺术品的人文思想,了解艺术品人文内涵的出发点是“人”。美术课程人文性的关注点也应该放在人的身上,在文化情境中体会不同的人如何追求完美的人性,以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娜仁花.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贯穿人文性和审美认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作者简介:刘婷婷,金华市青少年宫。

猜你喜欢

欣赏者渔民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课堂朗读中听者角色的正确定位研究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