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Δ
2021-12-09孙金菊
苏 华,孙金菊,郝 强
(1.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山东 聊城 252601; 2.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 25260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轻者能够在1 h内自行缓解,严重者会引发不可逆转的脑组织缺血,导致脑卒中[2]。目前,西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措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延缓病情进展,尚缺乏针对性的疗法,疗效有限[3]。氟桂利嗪在临床上多用于眩晕的治疗,属于脂溶性的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通过缓解脑血管痉挛来改善脑细胞抗低氧、缺血的能力,改善脑组织微循环[4]。葛酮通络胶囊具有改善脑部血液供应、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机体微循环的作用,在临床上多被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5]。本研究探讨了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眩晕诊疗手册》[1]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年龄≥18岁;(3)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癫痫、眼源性、耳源性、糖尿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等疾病所致眩晕患者;(2)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不配合治疗的患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48.33±5.19)岁;平均病程为(7.05±3.11)年。观察组5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为(48.20±6.24)岁;平均病程为(6.89±4.2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规格:5 mg)治疗,剂量为1次10 mg,睡前口服,1日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葛酮通络胶囊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方案同对照组,葛酮通络胶囊(规格:0.25 g),剂量为1次0.5 g,口服,1日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头晕发作时间和头晕发作频率。(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采用MT-101型多普勒检测仪进行检测。(4)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胸闷、胃肠道反应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定临床疗效:(1)显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80%;(2)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弱,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50%~80%;(3)无效,眩晕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50%。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20%(46/51),对照组为70.59%(36/5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0,P=0.01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cases(%)]
2.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头晕发作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头晕发作频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symptom improvement between two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Tab 3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indicators between two group before and after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ET-1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GRP水平均明显比治疗前高,ET-1水平均明显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GRP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ET-1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ET-1水平比较Tab 4 Comparison of serum CGRP and ET-1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 before and after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胸闷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2%(2/51);观察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1/51);Fisher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包括穿支动脉病变、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表现出眩晕、头痛、呕吐和肢体麻木等症状,体征可见吞咽困难、步态失调和眼球运动障碍等[7-8]。目前,临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应用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达到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和改善血液黏稠度等目的,以对症治疗[9]。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一方面通过抑制过量的钙离子进入细胞来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另一方面能够阻滞血管收缩引起的持续性血管痉挛,特别对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作用更为明显;然而,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脑血管弹性较差,血液黏稠度较高,导致单纯应用氟桂利嗪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0]。葛酮通络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制剂,主要成分为葛根总黄酮,具有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和对抗反复的脑缺血等作用,在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氟桂利嗪单一治疗,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轻眩晕症状。氟桂利嗪能够通过控制钙通道的开放来抑制钙离子进入到血管内皮细胞内,防止血管痉挛引起的血管口径减小[12]。葛酮通络胶囊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总黄酮,有大豆苷、葛根素和葛根素-7-木糖苷等多种化合物,有扩张脑部血管、提高脑部血液循环和改善脑功能的作用[13]。葛酮通络胶囊与氟桂利嗪联合应用,在扩张脑血管、提高脑部血液循环量方面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两者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氟桂利嗪。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王丽娜等[14]的报道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结果可靠,血管内血流速度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灌注和变化情况。氟桂利嗪通过直接作用于钙通道来舒张血管,提高血流速度;葛酮通络胶囊能够扩张脑血管,还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提高血流速度,上述2种药物联合应用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效果较好。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GRP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血清ET-1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显示,脑部血液供应与血管内皮功能有紧密联系,血管内皮功能减弱是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的主要发病因素[15]。CGRP和ET-1是2种血管内皮生成的内源性血管活性肽,CGRP有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通过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受体,活化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或者ATP敏感性钾通道,减少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等途径来发挥作用[16];ET-1与CGRP具有相反的作用,能够强烈收缩血管,通过促进钙离子内流、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途径来发挥作用[17]。CGRP和ET-1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相互作用,调控血管平滑肌的舒张和收缩,两者一旦失衡,会导致血管收缩,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发眩晕[18]。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能够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血清CGRP、ET-1水平,推测两者联合发挥疗效可能通过调控机体的CGRP、ET-1表达来实现。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对机体血管的扩张作用明显强于单一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减轻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清CGRP、ET-1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