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对比

2021-12-09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3期
关键词:后路前路脊髓

丁 华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连云港 222300)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骨折类型,多发生在第11 节胸椎与第1 节腰椎之间。该病多由患者的脊柱受到外力冲击所致。青壮年男性是该病的多发人群[1]。该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脊柱畸形、脊柱活动受限、剧烈疼痛等,可合并有脊髓损伤[2]。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瘫痪或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以促进其骨折部位的愈合,解除其脊髓的压力[3]。为了进一步对比用这两种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本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在2018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收治的60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其病情经X 线检查被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且符合《实用骨科学》中关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2)有明确的创伤史。3)对其进行CT 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存在椎管狭窄、脊髓神经损伤的现象。4)从发生骨折至就诊的时间<10 d。5)未合并有强直性脊柱炎。6)未合并有多节段骨折。7)未合并有骨质疏松性骨折。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 例患者均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前路组30 例患者的年龄为21 ~59岁,平均年龄(42.0±1.5)岁;其病程为3 ~8 个月,平均病程(5.0±0.3)个月;其中,有男17 例,女13 例。后路组30 例患者的年龄为20 ~63 岁,平均年龄(40.2±1.3)岁;其病程为2 ~7 个月,平均病程(4.0±0.2)个月;其中,有男18 例,女12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经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前路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后,协助其取右侧卧位。经胸腹膜外侧入路,沿第12 肋做一个弧形切口。切口的长度从脊椎肌肉的外缘至左侧髂上脊的前方。逐层分离浅筋膜、深筋膜与肌肉,确定肋间神经及血管,并将其切断后结扎。充分显露第11 节胸椎与第1 节腰椎之间的椎体,探查椎管内的情况,及时剔除椎管内的碎骨块,并对椎体前方进行减压处理。测量正常椎孔之间连线的长度,确定植骨的高度。在伤椎的前方做一个宽约8 mm 的骨槽,作为植骨床。在椎体的位置植入螺钉,在椎体的间隙安装前路内固定矫形器,将其撑开,然后在植骨床内植入大小适宜的整块皮质骨,将前路内固定器固定牢固。用C 形臂X 线机查看椎间的高度,并观察植骨的位置、深度、内固定器的安装是否令人满意。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区域进行冲洗后,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对后路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麻醉后,协助其取俯卧位。以伤椎为中心,在腰背正中的位置做一个纵向切口,充分暴露伤椎、两侧相邻椎体的棘突及双侧的椎板。在C 形臂X 线机的辅助下确定伤椎所在的位置后,将椎弓根螺钉植入与伤椎相邻上下椎体的椎弓根处。切除伤椎的椎板,进一步探查脊髓受压的情况。将“L”形推杆插入伤椎的椎管内,对骨折块进行前向复位。在完全解除脊髓受压的情况后,将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相连接,并用撑开器辅助伤椎复位。矫正脊柱存在的侧凸及后凸的问题,进行横突间植骨。在确认内固定牢固、脊柱的矫正效果令人满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优:经治疗,患者的脊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略微受限,可借助或不借助支具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仅在长时间活动后出现轻微的疼痛感,稍做休息即可自行缓解。良:经治疗,患者的脊柱功能有所恢复,可借助或不借助支具独立完成小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动,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动需他人的帮助,且在长时间活动后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感,需卧床休息。差:经治疗,患者的脊柱功能未恢复,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完全依赖他人的帮助),且仍存在强烈的疼痛感。(优例数+ 良例数)/ 总例数×100%= 优良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长及住院的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断钉、内固定松动等)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前路组30 例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6.67%,后路组30 例患者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76.67%,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2.2 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与后路组患者相比,前路组患者术中平均的出血量较大,其手术的平均时长较长,其平均的住院时间较短,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长(h) 住院时间(d)前路组 30 384±78.64 6±1.57 10±3.54后路组 30 361±82.51 3±0.92 16±2.89 t 值 4.95 9.39 7.33 P 值 <0.05 <0.05 <0.05

2.3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

术后,前路组30 例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33%(其中,有1 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后路组30 例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6.67%(其中,有2 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有2 例患者发生断钉,有1 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二者相比,P<0.05。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是指第11 节胸椎与第1 节腰椎之间的脊柱。该部位位于人体的两个生理弧度之间,是脊柱应力集中处,一旦受到高强度的外力冲击(如车祸、从高处坠落等),易出现爆裂性骨折。胸腰段脊柱骨折常合并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出现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骨畸形、瘫痪等[4-6]。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等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创伤性较小,术中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手术的时长较短,但若患者脊髓的前方存在由外力压迫所致的损伤,用该手术对其进行治疗难以将其骨折部位的碎块清除干净,无法及时缓解其脊髓受压的情况[7-8]。研究发现,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患者椎管内的碎骨块,及时解除其脊髓受压的情况。而且,进行该手术的过程不会严重牵拉患者的脊髓,有利于恢复其伤椎的高度,改善其脊柱的生理形态,从而可促进其脊髓及脊柱神经根功能的恢复[9-10]。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 与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相比,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手术的效果,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康复的时间。

猜你喜欢

后路前路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前路
后路单侧减压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