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空司设计研究

2021-12-08夏浩东郑欣

工业设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设计策略乡村振兴

夏浩东 郑欣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把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村落文化空间是乡村地区地域文化集中表达的地方,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文章通过围绕村落文化空间的地域文化、文化空间的特性和村落使用的主体三个方面总结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恢复文化空间的生命力,延续和保护其发展,为村落文化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空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1-0137-02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心。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建设有利于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实现村落地域文化复兴的重要措施。

1文化空间概述

狭义上的文化空间是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定期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广义上的文化空间是指孕育出传统文化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文化空间也被称为文化场所(Culture Space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汇,因此它的概念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才能成立;文化空间在一般文化遗产研究中还作为遗产传承空间的特殊概念,例如遗产类型所处的空间范围、结构、环境等。文章中的“文化空间”指的村落文化空间,是在乡村地区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村落地域特征缺失

乡村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塑造了乡村居民的生产方式、地缘文化、村落形态等,乡村的地域属性决定了乡村文化空间的特性,文化空间的地域属性又深刻地反映了村落的文化特色,一旦受到破坏,乡村地域文化也随之消隐。由于地域文化具有内容深刻的特点,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物质空间建设,并追求建设速度,导致短时间内很难对村落的文化空间及其文化表达的内容进行细致的了解。

现阶段村落文化空间的建造大多数以城市建造空间为模板,生搬硬套到农村基础设施之中,乡村地区居民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审美水平不足,对于建筑空间形式的理解流于表面且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乡村文化空间若遭到破坏,也会造成文化特色的流失。

2.2时间性和空间性分离

非物质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是由人类社会实践产生的结果,是指非物质形态的、具有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出现,并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活动都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场所空间内发生,从而形成对文化空间的定义:“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当下乡村建设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物质生产优先的原则造成了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剥离,人为改变文化活动的时间或破坏文化活动的场所,忽视了对文化空间的保护和文化空间空间性和时间性之间的关系,造成非物质文化活动场所无法与非物质文化活动发生的时间进行有效衔接,影响了文化空间的使用效率,使得文化空间所要表达的信息无法通过文化活动的节日特性传递出来,其“文化性”和“空间性”的分离会使文化空间失去意义。文化空间只有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特定的场所内,才能发挥出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以及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2.3村落使用主体的流失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农业经济的生产持续时间长且效益低,导致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远大于农村,农村与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推进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城市持续发展,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吸引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与农村的交流,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口流失,出现“空心村”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传播手段也愈来愈多,信息的获取也变得更加简单,农村地区居民很容易受到现代生活消费观念的影响,村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精神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偏差、认同感下降,进而对地域文化的需求度下降,造成文化空间的使用效率下降,承载地域文化的文化空间逐渐丧失其原有的功能。因此,现代生活方式的植入虽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但也需要考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问题,村落居民作为当地文化产出、消费、传播的主体,该群体的减少造成了村落地域文化的逐渐消亡,失去了文化精神内核的文化空间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3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文化空间设计策略

3.1尊重场地的地域性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从村落的地域性出发,具体体现在沿袭村民的生产方式、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参考村落文化空间的布局、序列、结构等,考虑村民生活方式不会为新村的建设而发生变化。对场地内建筑功能空间和布局的采样不仅仅是出于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考虑,也是保护在该空间内所进行的文化活动。例如,岭南地区村落的祠堂建筑的布局和空间与一般类型的新农村的居民活动中心,虽然都是起到服务于村民活动的作用,但两者之间所体现的功能以及文化价值内容大相径庭,村民活动中心相较于岭南祠堂体现的作用更为笼统,其是村民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而祠堂的类别众多,不同类别的祠堂具有不同的功能,也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

政府也应该引导村民提升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包括对建筑文化的认识,摒弃表面矫揉造作繁琐的装饰效果和建筑语汇混乱的风格,深入调查并理解当地村庄本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等方式,尊重村落肌理、结构表皮、建造习惯以及空间序列,设计出满足非物质文化传播条件和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文化空间形式。采用当地自然材料和新型现代材料作为建造理念,展现出村庄独具地域特色的外部形象,打造出融入于场地,同时又能体现出时代精神的文化空间。因此,对于乡村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拒绝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机械式模仿,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村民的生活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村民生活的需求。

3.2提升场地的使用效率

文化空间的实体物质环境不仅为非物质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场地的支撑,同时作为载体也起到传播的作用。作为具有吸引和聚集作用的场所,应从文化空间本身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两方面出发。文化空间的时间性主要体现在活动场地使用的周期性,有规律的进行文化活动。如广州传统“摆七娘”,有摆“大七娘”和“小七娘”之分。“摆小七娘”大多是由单家或联户在自家厅堂举办,而“摆大七娘”则在大祠堂进行,一般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这些都反映出文化活动的周期性和在固定的地点发生,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空间的特点。从保护文化空间场地的角度出发,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是保护其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从而能让相关文化活动周期性的进行。首先,通过在场地内植入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时间段服务更多的目标人群,保证场地在村庄内的独立性不被占用,限制在规定活动服务类别之内;其次,尽量减少服务于单一的文化活动,应考虑某些活动对于村民是否有需要或有意愿参与,提高场地的使用频率做到对文化空间实体物质环境的支持。通过完善文化空间的时间、空间的属性来支撑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准确地把握村落的地域文化特征,对非物质文化其中包合的信息全面而又客观地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吸引人们参观和输出文化的目的。

3.3物质和文化建设并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农村地区建设的重视,给村落文化空间的保護与和设计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对于当地文化内涵提炼不足、使用主体需求考虑不全、管理不力等一些问题,不利于文化空间的持久发展。在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出发,应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的场地进行营造,开展村落文化和文化空间保护的宣传教育,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心,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地域文化历史教育培训,加强对场地的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好文化空间的各类活动,保证其顺利进行,并将其场地建设纳入村落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做到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从产业角度出发,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第三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更新与保护当地历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和相关的建构筑物一种有效的措施。将其植入文化空间的营造中,围绕文化空间的建立起以文化创意为中心的产业,并拓展旅游、娱乐、休闲、商业等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建立品牌形象和村落形象来延续与发展村落历史文脉,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其产生的经济收益可用于支持文化空间场地的建设与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文化空间作为承载和传播村落传统文化的实体物质环境,是当地有规律的集中进行文化表达的地方,其特点是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而针对其保护和发展措施应从巩固其空间性和时间性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让两者形成共生依赖的关系,在时间性方面,某些非物质文化不需要通过场地的建设来满足其特定的发生时间段,仅需要保证其发生的频率和防止其发生的时间段不受影响。在具体的建造中需以上述分析结果作为设计指南,理论指导实践,为村落文化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设计策略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传统古文化都城中旅游遗产以及文化空间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