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具材料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2021-12-08程宇婷胡青春鲁忠臣

工业设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材料

程宇婷 胡青春 鲁忠臣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灯具所使用的主流材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不同材料对灯具的结构、功能和形态美感的表现作用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材料科技和文化发展的情况。文章通过收集国内外灯具发展历程的典型案例,从材质、制作工艺、造型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从中提取出各年代灯具设计的审美理念与工艺特点,阐述不同时代背景下灯具的设计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未来灯具的发展趋势,结合当下人们对于照明灯具功能的诉求,以期为相关灯具设计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灯具设计;材料;发展变迁

中图分类号:TS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1-0074-03

1灯具材料的变迁

1.1青铜灯具

在战国时期,就有着关于灯具的文献记载。战国灯具的发展得益于当时青铜文化的盛行,作为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以其质地坚硬、韧性好、熔点低、易于成型、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等多种优点成为这个时期灯具材料的主体。青铜灯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俑灯,造型均为人持灯状,持灯方式各不相同,造型精致。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秦汉时期青铜灯具在战国灯具制作工艺上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作为中国古代青铜灯具中的代表之作,长信宫灯(图1)以其精致华丽的造型特点、独具匠心的内部结构,以及所蕴含的环保理念被誉为“中华第一灯”。虽然长信宫灯的主体材质是青铜,但它却一改以往青铜器浑厚凝重的感觉,整体造型轻巧华丽、生动流畅,宫女持灯跪地的形态栩栩如生,右手与灯罩相通形成烟道,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环保性。两片弧形铜板灯罩嵌于灯盘的凹槽里,既能左右移动,也能转动,因此可以任意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及照明亮度。表面特殊的鎏金技术处理既增加了灯具轻巧华丽的形态特点,又对长信宫灯的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在地下历经千年而不失光彩,这种工艺在西汉时达到了顶峰,而长信宫灯则是这一工艺的巅峰之作。

由于长信宫灯采取分铸套接法,很多构件通过榫卯连接,因此均可拆卸以供清洗、维护,其中蕴含的模块化设计手法也对如今的产品设计有着深远影响。唐代以前,人們习惯于跪坐,长信宫灯通高48cm放于地上使用,其高度基本符合汉代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

综合看来,长信宫灯很好地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体现了古人对器物、环境、人多方位的考量,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也是现代设计理念的灵感源泉。

1.2陶质灯具

由于青铜的成本高、成型工艺复杂,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主要盛行于贵族阶级,陶器材质灯具则多用于民间。进入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较先秦时代既有继承更有发展,青铜灯具虽然保持发展,但是陶质灯具以更加丰富多样的造型逐步成为主流。

秦汉时期的灯具设计在注重造型优美的同时,对材质的选择、制作工艺有了更多审美需求,大量铜制器具被釉陶替代,因而陶器得以迅速发展;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成为灯具中的主体;唐代逐步跨入瓷器时代,此时瓷器制作已基本成熟,烧制温度可达1000℃以上。由于灯具材料的选择与灯具的制作工艺有着直接关联,唐代灯具开始运用彩陶技术,各种颜色的釉烧制而成的陶质灯,绝对是当时的“奢侈品”。

从远古时期的泥质陶、夹砂陶、彩陶再到青瓷,唐代的“唐三彩”可谓是将釉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陶器了。我国唐代流传至今的三彩器物较多,但三彩灯具较少,而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座三彩莲花灯造型规整,釉色艳丽,是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这盏唐三彩莲花灯由灯盏、灯柱和灯座三个部分组成,表面均匀施有红、绿、白三种釉色,它和所有唐三彩一样烧制方式一样,胎料为细腻的白色黏土,经过窑内素烧冷却后在窑釉中加入各种釉料再次烧制,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最终融入铅釉中。铅釉四处扩散、互相交融,从而形成斑斓而又自然的色彩,极为美观活泼,给人以美妙丰富的视觉感受,显示了盛唐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1.3铁质灯具

除青铜、陶瓷陆续成为灯具材料的主体外,在历史的进程中,还涌现了铁质、玉质、石器、木质灯具等。春秋战国以来,因冶铁技术的快速发展,铁器在灯具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汉代时期铁制品已十分普遍;秦汉时期,铁制品逐步取代青铜制品,但总体来说,铁质灯具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豆形灯、多枝灯和器皿灯。

豆形灯基本形为豆形,是我国最早灯具的形制。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是将许多件单盏灯组合在一起,多个灯盏高低错落,如同一颗繁茂的大树。器皿灯则是取形于原器皿母型的灯具。

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汉代铁质灯具(图2),圆形底座的中间有一灯柱,向四周伸出灯枝,灯柱顶上站立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可谓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作。块炼铁是汉代铁器制作材料的锻件,这种海绵状的固体铁杂质较多,合碳量低,质地疏松不坚韧。直至西汉中期,冶铁技术和铁器制造业较为发达,通过反复锻打的方法使之成为早期的“百炼钢”。西汉中期还有不少“灰口铁”的铸件,其硬度较低、脆性较小、耐磨。

1.4玻璃灯具

明清时期的灯具发展最为辉煌,材质变化尤为突出,花样不断更新,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的灯具,尤其是宫灯的兴起让灯具的审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造型独特,外形精美。明清的宫灯主要以细木为骨架,在骨架间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此时的灯具除去照明功能外,精细复杂的装饰使之俨然成为一件奢华的装饰品,尽显帝王的雍容华贵。

画珐琅宝盖玻璃大吉葫芦式挂灯(图3),这款清朝宫灯顶部是画珐琅的盖子,四周嵌有玻璃。画珐琅又称“洋瓷”,也叫铜胎画珐琅,是一种源于西欧的金属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后便受到皇帝的喜爱。我国画珐琅是先在胎器上涂以白色珐琅料入窑烧结后,再在上面描绘图案纹饰入炉焙烧而成,形成既具有玻璃般的透明质感,又具有宝石般光辉效果的色彩效果。

宫灯的制作十分讲究,相比其他材料,玻璃灯在观赏性和实用性上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但在我国玻璃的发展进程中,不耐热、易碎等问题成为阻碍玻璃灯具应用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玻璃灯具基本是在陶瓷产业处于优势的地位条件下艰难发展。由于清代宫廷玻璃厂引进的西方玻璃生产工艺,使得清代成为我国古代玻璃业发展史的鼎盛时期,也正因于此,我国古代玻璃器才稳步发展起来。

由于西方早期的灯具材料有限,发展较为缓慢局限,到工业革命后才得以迅速发展。18世纪进入煤油灯时代,中央燃烧器的发明影响了灯具的设计,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着灯源从火变成煤气,清末时期煤油灯被引入中国。而到了19世纪,西方的灯具已走向“设计”阶段了。

芝加哥学派路易斯·康福特·蒂梵尼是美国新艺术主义风格的主要倡导者,这一时期,灯具设计开始以自然为基调,造型流畅,色彩明亮。蒂梵尼早在巴黎学画时被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所吸引,从此对玻璃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后来他发明了“铜箔法”,突破了欧洲沿用千年的玻璃绘画技法,让文艺复兴后被忽视的彩色玻璃重焕光彩。19世纪90年代后期,他设计了当时美国社会最为流行的彩色玻璃台灯(图4),将光线、色彩和自然完美结合,产生的绚丽效果令人神迷,无一不体现豪华气派的装饰特点,造型复古,美轮美奂。色彩多样的玻璃造型灯以流畅的曲线为主,使白炽灯泡的亮度变得极其柔和,新颖的艺术风格兼具功能性与建构性。

十九世纪后,玻璃因其优良的透光性和耐腐蚀性,逐渐成为灯具材料中的主流。玻璃是一种无定性结构的非晶固体,兼具高硬度的物理特性,又像液体一样,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同样的折射率。直至今日,玻璃灯具因为玻璃材质特有的美感、极其丰富的表现效果以及成熟的制造工艺,在灯具材料的选择上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未来灯具材料发展趋势

在爱迪生1879年发明白炽灯后,引发了灯具发展的新革命。灯具的外观、材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此传统灯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类对灯具的创新需求一直没变,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灯具的发展带来更多未知的可能。未来的灯具也将朝着更加情感化、环保化、趣味化的方向发展,灯具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产品,而是与使用者、环境產生了互动关系,灯具也在被人们重新定义,灯具设计逐渐回归于为用户服务的本质,更加关注于用户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用户的无意识行为逐步成为灯具设计的突破口。

2.1环保化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灯具市场也在不断积极探索材料的环保化,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Nendo工作室与日本唯一的立体和纸生产商——谷口·青谷和纸公司合作推出了“半褶和纸灯(semi-washi)”这一系列灯具(图5),实现了独特新工艺与传统和纸工艺的融合。和纸是日本将中国传来的造纸术加以改良,以独特原料和制作方法而产生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厚薄均匀而且坚韧的纸张,其制作过程与传统纸张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只是化学材料不同。和纸以楮树或雁皮树为造纸原料:楮纸的质感与布匹相似,纸质细腻、坚韧有光泽;雁皮纸表面光滑明亮。“半褶和纸灯”所展现的无缝3D结构和纸足以与白色玻璃和塑料相混淆。谷口青谷把魔芋粉加入到纸浆混合液中,混合过程中纸张有了新的特性,结合了柔软性和延展性。由于灯的上半部采用新工艺,使得褶皱效果只存在于灯罩的顶部,而下半部分依然采用传统工艺,褶皱逐渐消失,以此强调新产品的纤维纹路——从褶皱到平滑,从松散到紧绷,让两种不同效果无缝衔接,视觉直观呈现出和纸柔软且富有张力的特l生,既延续了传统工艺的手法,又体现了新工艺的独特。

作为天然材料的纸赋予了灯具经济环保的特点,并且由于纸张的可塑性极强、透光度好,使得折射出来的光线错落有致,灯具设计逐渐趋于艺术化并兼具观赏性,设计师更加注重情感意境的诉求,极大提高了灯具设计的艺术表现力。

2.2情感化

随着灯具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人们也不再满足于灯具承载的单一照明功能,更加注重交互体验,互动式灯具设计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从用户的感官、行为、情感去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当产品与人发生互动时,便有了情感的连结,赋予了灯具一个可以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灵魂,灯具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逐渐成为人们选择灯具产品时的重要因素。

设计工作室Kawamura Canjavian设计的一款便携式柔性灯具KANGAROO LIGHT(图6),探索了灯具形态的多变性。KANGAROO LIGHT采用柔性材料(高质量白色硅胶)制成,如同一块柔性的“发光抹布”,内置数颗LED灯在其分割的三角形里。同时,这样的三角形纹路使得它可以灵活折叠、随意拉伸,内置式加速计和触摸式电源板可依据使用者的动作幅度控制灯光状态、灯光亮度等操作,也可实现不同照明模式,增强与人的互动体验。

2.3趣味化

在人与灯具互动的过程中,趣味性的使用体验能给用户带来正面、愉悦的感受,增强用户与灯具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为生活增添一丝乐趣。

2016年斩获十多项世界级设计大奖的“衡”灯(图7),其主体材质是榉木,在满屋皆是电子产品的今天,天然原木会显得更有温度、更具情感,木质的搭配会给灯具带来清新自然的活力,LED散光板散发的温柔暖光(3000K护眼色温),足以照亮静谧的夜晚。同时,“衡”灯十分注重与人的互动体验,突破传统台灯的开启方式,将木框里包含着磁铁的两个小木球设置为台灯的开关,当小木球在空中相互吸引达到平衡状态时,即起到开灯作用。看似极简主义的灯具设计却包含着设计师想传递的设计理念,强调将功能性包裹其中的趣味性。

3结论

在灯具材料发展演变及其制造工艺逐步成熟的脉络上,人们能感受到每个时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民众艺术创造力的进步。从最初的青铜、陶质、铁质、玉质,到如今的玻璃、木质、塑料,甚至未来更多的新型材料,这些材料都不仅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时至今日,灯具在原本照明功能的基础上也不断被人们注入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未来或许可以做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

猜你喜欢

材料
◆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 焊接材料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新材料俏
LED封装材料
LED封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