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信儿童力量 坚守儿童立场

2021-12-08杨颖慧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成人环境儿童

杨颖慧

自福禄培尔发明“幼儿园”以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信赖儿童成为幼教人的重要使命。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问题,既是学前教育领域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关乎教育、社会和文明走向的重要问题。2021年10月10~11日,以“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在常州顺利召开。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发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承办,《保育与教育》杂志协办,江苏省陈鹤琴思想研究会给予支持。研讨会采取线下参会、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共有1300多人通过现场或网络参加了本次研讨,部分发言人因疫情等原因亦通过网络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儿童为本:发现儿童、学习儿童

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是与会者就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所达成的共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指出:幼儿园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幼儿园的学习环境要以幼儿为中心,实现自我引导的功能。

以儿童为本,意味着要发现儿童、学习儿童。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程学琴指出:纵观当下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发现儿童。“安吉游戏”20多年的反思性实践所悟出的教育真谛就是“放手儿童,儿童发现世界,教师发现儿童”,教师在发现儿童的过程中颠覆了传统的儿童观,并在向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伟大,发现伟大的儿童。河南大学副教授陈乐乐在刘晓东教授《修造通往“伟大儿童”的道路》一文的基础上指出:发现儿童的伟大有其思想史的脉络,“伟大儿童”即“伟大成人”的诞生,走向“伟大成人”没有方法,只有“道路”,而这一“道路”不在别处,正在于“童年/幼年/婴孩”。以儿童为中心需要突破传统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狭隘视界,由“从时间看儿童/存在”反转为“从儿童/存在看时间”,并将此奠基于宇宙万物。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孙爱琴指出,儿童的命运,沉浮在教育学发展和研究的历史长河中,当下幼儿园的变化“触手可及”,包括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良好的教育生态以及关注儿童的福祉,需要就教育实践批判进行再批判,对儿童解放进行再解放,成人要在教育过程中“自覺”发挥作用,不能忽略成人“本来”应该起到的作用,要更好地发现儿童、发现更好的成人。

发现儿童涉及儿童的心灵、心理、身体、认识等多个方面,如:华东师范大学王安琪对儿童做哲学方式的发现,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潘赛君对个案幼儿“争第一”心理的分析,山东女子学院马燕对绘本中的童心的解析,南京师范大学王济民对儿童身体的现实图景与教育意蕴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孟少清、李佳琪对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等等。此外,天津市津南区第二幼儿园的任来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从“为何”和“何为”两个方面指出了向儿童学习的正当性和可行性。

发现儿童、学习儿童需要看见儿童、听见儿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进指出:成人总是在一定的限制即“意义参照系统”中去看儿童,所使用的参照系不同,看到的儿童也不同。成人在看儿童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儿童是怎样的,还应该意识到所使用的框架和参照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的影响。看见儿童,需要采用丰富的意义参照系统,发现儿童之丰富与复杂。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永英认为:人际神经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第七感”是实现教育学式的“看”的重要基础。简单来说“第七感”是指人的自我洞察能力和对他人的共情能力。“第七感”因个人成长经历尤其是幼时与养育者建立的依恋关系的不同而不同,但又因神经的可塑性而具有可变性。保存了孩童般天真的成人,其“第七感”很强大,容易与儿童“一气相通”,似乎“生而知之”,可谓“自诚明谓之性”;“第七感”不足的成人可以基于与儿童共同生活的原初体验或其他生活体验,通过正念觉知和叙事整合等方式进行坚持不懈地修炼来提升,也即“自明诚谓之教”。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高振宇指出:幼儿是会思考的思想者,要学会倾听幼儿的思想之声,创设儿童友好的“声景”(soundscape)。倾听即思考,为儿童提供不同复杂程度的思考支架,搭建思维发展的阶梯,倾听儿童思考的“一百种声音”,促使儿童哲学思考活动的艺术化;倾听即对话,倾听是对话性的关系,对话不是简单的分享、会谈或辩论,而是一种艺术,它以诞生和发展幼儿的“精彩观念”为目的。

以儿童为本意味着要重视儿童的自发游戏和自发活动。南通大学教授苗雪红指出:自发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与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儿童的自发游戏具有重要价值,它造就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个体一生的引导性力量,当下正面临自发游戏衰落的困境,因此要创设支持儿童自发游戏的环境,从时间、空间、关系、材料等多个方面支持儿童自发活动的展开。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飞分析了幼儿自发性活动,指出成人要厘清幼儿自发性活动的价值、时间保障、环境优化、介入时机、支持策略等,科学认识幼儿的自发性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以儿童为本还意味着要保障儿童的权利和主体地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少梅从权利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尊重并保障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体现在儿童的参与权和发展权中,要从成人本位的“保护式”进路转向儿童本位的“赋权式”进路,将属于儿童的权利还给儿童,培养儿童的权利意识和恰当使用权利的能力,发展赋权型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中心陈南希以拉康精神分析的视角,剖析了主体的本质、结构及其发生,指出尊重作为主体存在的幼儿需要一种关于主体性的知识作为支撑。

儿童与成人:师幼共长、家园共育

当成人在探讨儿童的地位时,其实也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对与儿童相伴的成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价值予以更高的肯定。与会者就教师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就师幼共同成长、家园共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儿童为本意味着要重构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以儿童为师,与儿童共同生活和成长。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认为:幼儿园是成人与儿童一起生活,是按照自然和文化的节奏共同创造新生活,对儿童的“保护”和“发现”有加强对儿童“控制”的风险,因此要构建“共同生活”的新型师幼关系。儿童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典范,儿童的哲学不是成人的我执,而是一种豁达;儿童的情感不是成人对感觉的忽视,而是对感觉的重视;儿童的认知不是成人的目标导向,而是生命导向;儿童的生命不是成人被挤压的精神空间,而是具有饱满的生命质感。因此,成人要用儿童的视角重构生活,把自己变“小”、变“弱”;成人与儿童生活要保持审慎、庄严,把儿童当作镜鉴反省自身。教师应以儿童为师,北京联合大学吴媛媛探讨了陶行知的儿童师者观:儿童在幼稚园应居于师者地位,儿童生活就是幼稚园课程,是幼稚师范教育的中心。天津师范大学于帅琦反思了儿童中心在实践中的偏斜,指出要走出“自我唯我式”圈子,强调关系的整合,构建以和谐的教学存在关系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新体系。

以儿童为本意味着积极发挥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支持幼儿的成长。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园长吴亚英指出:教育者既要爱儿童也要懂儿童,爱儿童是控制代替儿童成长的手,怀着好奇心去询问和倾听,用同理心去面对儿童,爱儿童也是懂儿童的心思和逻辑、个体差异和成长规律。她分享了幼儿园探索20年的“观察-解读-支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致力于帮助教师“懂儿童”,帮助教师研究自己、研究儿童、研究关系和课程。支持幼儿的成长需要重视教育中的完整经验,西南大学教授杨晓萍、博士生韩曜阳基于教育即经验生长的现代教育思想,剖析了教育中的完整经验。完整经验即探究与定位儿童学习整体性或完整性的样态及其结果,它通过为儿童提供真、善、美三类经验有机整合的学习过程,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策略,也成为推动五育融合、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应把握完整经验具有经验的动态性、生成性及过程性等基本特征,秉持过程取向的完整观。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高丽泽通过观察发现个别幼儿对螺旋的兴趣,进而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拓展、深化幼儿的相关经验和认知,在学习和反思中支持幼儿的个性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刘昆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指出:提升师幼互动质量需要以平等尊重、身心在场、同理心联结以及植根于环境为原则。

以儿童为本意味着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的合作实践,实现家园共育。无锡市立人幼儿园程嘉指出:要以幼儿为主线,将幼儿与教师、家长融入共建美好的氛围中,形成新型、自主的家园互通方式。上海市区晨星幼儿园张红玢以绘本为载体,在“读绘本、学为师”的家长教育项目中,改善了儿童和家长的亲子关系,促进了家长和儿童的共同成长。北京市第五幼儿园潘娟以无边界教育理念进行了小班家园合作的实践研究,提出以理念为基石等六个行动策略,以改进家园合作实践。南京市建邺区奥体艺术幼儿园包宁宁认为:教师要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與家长一起关心儿童、追随儿童、相信儿童。

儿童与环境:面向未来、回归自然

以儿童为本、师幼共同成长,与儿童所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交织构成的环境系统。与会者围绕幼儿园环境的生活性、自然性、适宜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进行了细致的挖掘。

儿童是环境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要一起创设学习环境。侯莉敏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儿童和环境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环境与教育经历了从知识、体验、行动到参与的几重演化,在倡导“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当下,教育的成功不再取决于我们能否重述知识,而取决于是否能从已知进行推理,并在全新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幼儿所展示的能力是他们在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成人的支持作用非常重要。成人需要不断调整环境的复杂性来挑战幼儿的已有经验,以此支持幼儿的进步与发展。幼儿园的学习环境要创设基于儿童学习的活动空间,提供适宜不同年龄的多样化材料,发挥环境的互动功能、促进儿童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杨宁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了急剧变化的社会与儿童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一方面,幼儿园是人类教育的根隐喻,随着社会的演变,福禄培尔幼儿园的花园教育转变为当下的标准化教育,使得儿童的发展逻辑和学业逻辑之间的矛盾成为学前教育的根本矛盾;另一方面,从心智的进化来看,现代人大脑的神经回路是针对石器(狩猎采集)时代的祖先而设计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矛盾就是“石器时代的脑与心智”与急剧增长的人类知识的矛盾。幼儿园依然是儿童成长的一种理想空间和保护性因素,因此,幼儿园要尽可能建设贴近自然的、进化上适宜的环境(the enviroment of evolutionary adaptedness,EAA);给幼儿提供充足且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游戏和探索活动(进化上适宜的活动);幼儿园的户外运动要有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

儿童生活的环境应是自然的、生成的。湖南师范大学的罗瑶博士基于幼儿园诞生时的精神,反思了当下幼儿园中的自然教育目的。幼儿园最初的整体精神就是自然教育,是唤醒儿童与自然之间的无意识的统一感,帮助儿童自由地展现统一体的内在法则。当下的自然教育目的存在零散、范围小、情感目标流失等弊端,需要以“唤醒儿童与自然的统一感”作为自然教育实践的核心意旨,注重审美式的自然教育实践,扩展自然教育实践的范围。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角、种植园、户外区域等,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幼儿园杨雪认为:自然角是班级里幼儿与大自然链接的窗口,要借助儿童视角探究幼儿园自然角活动,倡导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师幼互动和对话产生自然角的主题。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李好指出:幼儿园教育与建筑学有重要联系,幼儿园是儿童诗意栖居的生活、玩耍和成长之地,幼儿园建筑在空间哲学研究的意义上应注重生成。

结语

为期两天的思想碰撞和对话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和积极的效果。研讨会主旨鲜明,围绕儿童地位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究,涉及多学科和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本次研讨,与会者进一步深化了对儿童本位的辩证性理解,对师幼关系、家园关系、儿童与环境的关系等有了更丰富的认识。研讨会从选址到形式,都体现了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意旨和导向。可贵的是,本次研讨会打破了理论和实践的疆界,儿童本位的思想在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相互印证,人们已经无法满足于口号式的儿童本位、儿童中心,从简单的口号形式走向复杂的内在实质,诸多一线教师参与理论的深挖,为理论和实践的联结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可喜的是,本次研讨会尝试讲述学前教育的中国故事,从理论层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从实践层面承接陈鹤琴、陶行知所开启的学前教育中国化、本土化探索,开辟了中国自己的幼儿园实践模式,如“安吉游戏”、银河幼儿园的“观察-解读-支持”系统、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生活化课程等。

对儿童地位的反思,也推动我们反思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地位和位置,反思学前教育在教育中、在人文社科中乃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位置。

猜你喜欢

成人环境儿童
养大成人
环境清洁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漫观环境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六·一”——我们过年啦!
论环境雕塑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