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专题研讨会在江苏常州成功举办
2021-12-08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
2021年10月10~11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专题研讨会在江苏常州如期召开。多位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聚一堂,总结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等学前教育基础研究领域的新思路、新进展,分享现代化教育思想下的幼儿教育、幼儿园教研经验,探讨如何在先进教育思想的启发下实施面向未来的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等问题。
在认真履行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本次会议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总参会人数超过1300人,分别来自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外地区,其中有222名代表线下参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永英主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尹坚勤,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宝华,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局长张华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分别致辞。会议通过主旨报告、主题沙龙、幼儿园现场观摩与研讨、分论坛交流等形式,呈现了学前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成果,体现了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历史追溯和未来展望的交融,扩展和深化了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教授代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对参加会议的各位线上和线下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生活和发展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遵从儿童的天性,自觉接受儿童文化的启迪和引领,认识和理解儿童及儿童生活与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儿童的生活方式,关注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也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她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聚焦儿童现实生活的特定场域——幼儿园,很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她认为通过研讨会所提供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历史追溯和未来展望、智慧碰撞与交流平台的分享,一定能引发、拓展和深化大家对童年、儿童生活、儿童世界等的认识与理解,认真审视处在幼儿园中的儿童的地位,思考应当给儿童怎样的幼儿园生活和幼儿园教育,让幼儿园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她强调:“以高质量的学术活动传递理念,以理论的力量引领实践”一直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秉承的价值追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历来重视各专委会在学术引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她也诚挚地期望研究会各专委会能在学前教育的不同领域里深耕并助力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
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尹坚勤教授代表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及虞永平理事长向本次研讨会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尹教授指出:基础理论专委会在幼儿园举办学术研讨,将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聚集交汇,致力于打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疆界;在看到中国本土的优秀教育实践生成的理论话语和理论思维的同时,我们更加感受到理论研究者的前瞻引领意识和扎根现场的服务精神,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自觉知行合一的工作导向。在这个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学术思想与教育实践、工作场景、教师个体交融,越来越多的实践者、教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理论话语,更多的理论工作者进入现场,以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对教育现象分析,总结相关理论和规律并指导实践,体现出新文科建设所需要的“脚踏实地而高瞻远瞩”。尹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对于江苏、常州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得以在全国同行面前展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0年里的教育改革状态,尤其是在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7年来的多样态课程实践创新探索;与此同时,她也期待全国各地同仁为江苏学前教育发展把脉、开良方。
常州市教育局戚宝华副局长和常州市新北区教育局张华峰局长代表常州市教育部门向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表示感谢,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工作者表示欢迎。他们向与会者介绍了常州市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肯定了童心文化引领下的银河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戚副局长还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儿童在幼儿园中地位”进行了解读,他站在儿童和当下的家长之立场进行的自我质问:“如果我们是儿童,希望幼儿园给我们怎样一个童年?如果我们是父母,希望幼儿园给孩子怎样一个人生?”更是引发了现场参会者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厘清三个问题:一是对课程的认识问题;二是对儿童的认识问题;三是对课程、儿童、教师之间关系的问题。基于此,他指出基础理论研究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倡导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时时叩问:儿童立场、儿童中心、儿童第一,這些是在我们的理念中、口号中,还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行动中?戚副局长的致辞不仅展示了他对学前教育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提醒。
儿童与环境:关系与建构——未来已来,幼儿园学习环境该走向何方?
广西师范大学 侯莉敏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儿童与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学校的教育也在悄然改变,学习的革命指向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再取决于我们能否重述知识,而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从已知的进行推理,并在全新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环境的设计成了一种新的教学隐喻。学校不再是教课的地方,而是学习的地方;有效的教学是学习者参与到环境中、与环境产生互动,并将已有知识与当前学习任务产生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的过程。因而,教育者需要重新考虑并设计学习环境,思考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如何评价学习的问题。
应对未来,幼儿园学习环境应当蕴含的价值包括:以幼儿为中心,实现自我引导功能;支持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满足多种学习需求;关注个体差异,获得个性化教育;鼓励合作、促进人际交往;学习体验应该是真实的;具有一定挑战但适宜的;跨领域、跨年龄的。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的路径包括:创设基于儿童学习的活动空间;提供适宜年龄的多样化材料;发挥环境的互动功能,促进儿童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儿童所展示的能力正是在与他们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成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儿童问题解决的鼓励者。同时,成人需要不断去调整环境的复杂性,来挑战儿童的已有经验,以此来支持儿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帮助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能承担更大责任的人,能够跟别人和世界和谐相处的人,有能力获得幸福感的人。
儿童发现世界,教师发现儿童
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 程学琴
“发现儿童”导致现代教育的诞生,是建立正确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的前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按照理想的结果设计课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放手,相信兒童自身的力量。“安吉游戏”被世界经济论坛(WEF)选为“能够为未来做准备”的理想教育模式,正是因为对儿童的发现与相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要坚持把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安吉游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让每一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得到发展的机会。当用直接教学和记忆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去教孩子,教育很难实现公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本质在于对儿童的看法出了问题,对儿童不理解、不尊重是因为没有发现儿童。儿童观、教育观源自对儿童的发现和理解,课程观源自对儿童发现的发现。
发现儿童的前提是儿童有机会发现世界。教育者要放手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儿童有机会真玩,在真游戏中尽情展现自己的天性。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机会发现儿童,认识每一个真实的儿童。只有准确认识了儿童、理解了儿童,才有可能以适当的方式去保障儿童的发展。当教师放手,儿童的潜能得以打开,教师就会发现了不起的儿童,其儿童观彻底颠覆。所以,教师在向儿童的学习中获得成长。
“安吉游戏”经过20年的实践发现:真游戏就是真学习,而游戏和学习正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真游戏是儿童和教师一起成长的奠基石,在这个条件下,一个老师、一个家长、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支持儿童的发展。
和儿童一起生活:儿童对我们的影响与改变
中华女子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胡华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又名“花草园”,践行“从关注与理解儿童开始”的生活化课程。这一办园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刘晓东教授的影响。花草园是一所成人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幼儿园,孩子们和老师们按照自然、文化的节奏,共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大脑、心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视儿童为信仰,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儿童对我们的影响与改变具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典范,他们总能蓬勃地活在当下。而成人总是有对错观,有很大的“我执”和自恋,有太多的焦虑和不安。用儿童的视角来重构当下的生活时,我们把自己变“小”了、变“弱”了,也就变美了、变好了。
二是儿童是非常重视感觉的,儿童的思维与创造活动离不开身体官能的探索。相较于理性,感性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像一个人,更自然、更可爱、更天真。
三是情感性的、可调节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成人总在认知层面打转,关心儿童学到了什么知识,提升了哪些能力,拥有多少知识储备,但对儿童来说,这些并不重要。灵活的、可塑的、有创造性的信息的整合靠的是儿童的心灵。
四是儿童的生命是饱满的,成人的生命是被挤压的精神空间,花草园很“小”、很“破”,却用关系构建出一种有生命质感的教育样态。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土壤,也有精神成长的土壤,而我们的精神成长的土壤恰恰是儿童给予的。
当下的教育需要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是平等的,是相互陪伴、互为师生的。因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人类最丰富的意义世界,承载着丰富的生命意义。构建“共同生活”的师幼关系,对幼儿来说意味着他们在幼儿园的地位需要重新确立,对教师来说意味着一种专业解放,对教育来说意味着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从“爱儿童”到“懂儿童”——“观察-解读-支持”系统探索20年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教集团 吴亚英
爱儿童是教育的前提,懂儿童则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怎样才能懂儿童?首先要看见儿童,其次要理解儿童,而后才能为儿童提供适宜且有效的支持或教育。我园探索了20年的“观察-解读-支持”系统,即:看见幼儿行为→看懂幼儿需求→支持幼儿调用其内在动力机制去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它也是“科学观察-精准解读-有效支持”的循环递进。
科学观察即教师要能专注当下,基于厚实的理论功底、对幼儿各方面发展指标的熟练掌握,通过观察幼儿的表情、动作、言语,在单位时间内看到尽可能多的信息。精准解读即教师解读幼儿的意图与感受、内在生命力、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基础点和发展点;其中,了解幼儿的意图和感受、看到幼儿内在生命的力量,是老师们非常看重的。有效支持即教师踩准时机、内容、方式及程度这些点,尽可能做到因人而异、应需而行。这三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环都有具体操作办法。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四个点,即多看一点、有温度一点、多懂一点、支持对口一点,是我们的行为目标。
基于“观察-解读-支持”系统,银河幼儿园架构并实施了园本研训的框架,针对教师在每个点面临的挑战,采用相应的推进策略。“观察-解读-支持”,也是教师“研究幼儿-研究自己-研究课程及相互关系”的闭环。基于此,银河幼儿园对课程进行整体重构:回归幼儿最常态的生活、倾听幼儿最真实的想法,满足幼儿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支持幼儿提高最需要的生活能力、玩耍的能力;让课程充盈生本味道,反映其有滋有味的日子。
从“爱儿童”到“懂儿童”,从“观察-解读-支持”系统的建构到具体的实践探索,是儿童真正站在幼儿园中央的过程,更是我们内在儿童活起来的过程。
下午的主题沙龙上,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线上)、南京师范大学黄进教授、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少梅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永英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孙爱琴副教授、南通大学苗雪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罗瑶博士、河南大学陈乐乐副教授(线上)做了主题发言。主题沙龙聚焦儿童的地位问题,围绕着儿童与急剧变化的社会、儿童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变革、“看”儿童、“听”儿童、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自发游戏、教育中的完整经验、幼儿园的自然教育、作为根据的儿童与“伟大成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第二天的活动主要分为室内外环境观摩、教研活动现场展示、分论坛交流三个部分。细雨中的幼儿园,伴随着一阵阵轻松的音乐,参会代表们跟随幼儿来到户外场地,观察他们的游戏。在这里,孩子们是自在的、自由的,也是自如的、自主的,他们可以“漫无目的”地游荡、发呆,也可以冒险、玩耍,或者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银河幼儿园为孩子们营造的这方小小天地,满足了他们生命成长的需要,承认并尊重着孩子的本能。这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乐趣的空间,能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乐趣,有喜欢的事可以做,而这也正是“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的体现。
随后的教研活动中,年轻的教研团队向与会者展示了一次务实、敦本的教研活动,也让我们看到基础理论是如何通过改变教师的观念,一步步改变教师的行为、改变师幼关系、改变教研内容与方式,从而整体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随后,张永英老师、苗雪红老师和高振宇老师对教研活动做了点评。在充分肯定教研现场展示中凸显的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和儿童意识的同时,也从观察结果的意义、教研共同体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儿童友好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及如何基于观察对儿童进行有效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研讨会围绕“向儿童学习·童心解读” “儿童与教师·师幼共同成长” “儿童与自然·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为保障儿童地位而工作”四个主题公开征集论文,共收到稿件210多篇,在会务组对稿件匿名处理后,基础理论专委会从中选出58篇优秀论文,编辑成册供与会代表讨论、学习,其中有38位分别来自高校、教研室、幼儿园的论文作者受邀在11号下午的分论坛发言,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闭幕式上,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的黄进教授代表专委会对本次研讨予以高度评价。黄教授指出,我们和孩子是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客人的关系,而是人和人的关系,是成长和成长的关系,是心灵和心灵的关系。两天的会议重构了这对关系,也为未来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话题。这次会议让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完美相遇,让每个人的思想与经验世界相遇,让我们看到了实践的智慧与理论的鲜活,尤其是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故事中闪烁的观点和思想的火花,希望理论研究者能够接住它们、保护它们、支持它们,让它们形成燎原之势!
为期两天的“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专题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號,正如专委会主任刘晓东教授所言,其影响将溢出幼儿园而影响整个教育界,并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