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

2021-12-08雷娜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落实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雷娜

[摘 要]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进行日常教学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具体落实应围绕这四个方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2-0086-03

核心素养的目标重在实现育人的价值,新课程改革要求生物学的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上升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也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那么如何设定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呢?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1)实现知识的获取;(2)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3)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4)学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此,教学目标设定时要思考最终要实现什么育人价值。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下面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课为例来设定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应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碱基改变会引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阐明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其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描述细胞在某些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引发癌变;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因此,基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设定生命观念目标: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原因的分析,形成基因突变的概念;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和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设定科学思维目标:通过分析自然界中有性生殖生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的恒定性,综合运用推理、概括、分析等方法,分析配子多样性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组合的关系及基因重组的类型;基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设定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分组讨论基因突变与基因表达及性状表现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基因突变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谈论结肠癌发生的原因,说明癌变与基因突变的关系,设定社会责任目标: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认可生命科技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落实

1.课堂情境创设上具有实效性,发展核心素养

以往教师的情境导入以生动有趣为主,而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和陈旧性,不是近期发生的众所周知的大事件,很难引起学生共鸣,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基于真实情境,需要具有意义。如在讲授“种群的特征”时,以往很多教师以教材中的问题探究为情境引入,然而日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统计一块地中某种草的数量,因此,该情境没有现实意义,再者该情境创设也很单一,无法囊括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只是单纯为引入而创设情境。笔者在本节课的备课中,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这件家喻户晓的大事件作为情境引入,因为它是贴近学生的大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该情境创设覆盖了本节所有内容,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全部与人口普查的关注内容联系在一起(如图1),同时还为给学生普及我国人口现状做好铺垫,让学生有话说、有事谈、有感悟,更能让学生在这种真实情境中去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及其可行性,真正做到人口普查关乎每一位中国人。

2.教学内容上关注核心概念,促成生命观念

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1],而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呈现形式,是贯穿生物学科不同内容的主线[2],因此,要凸显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首的生命观念在生物学课程中的地位及育人价值[3]。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夯实学科核心概念,让所有知识性内容的学习都指向核心概念,指向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对自然界形成整体连贯的解释。比如在教学“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时,应始终围绕理解“ATP是细胞的能量货币”这一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提问:那么ATP作为货币是在谁和谁之间流通呢?从而将教材中的两个独立片段联系在一起:(1)能量在ATP与ADP之间流通;(2)能量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能量伴随着物质ATP在呼吸作用这一放能反应与其他生命活动的吸能反应之间流通,从而实现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最末端的磷酸键不断地断裂和合成。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关注生物学的物质与能量观,同时关注“能量与物质”这一跨学科概念,那么對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ATP与ADP的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这一疑惑的解决就会有极大的帮助;借助跨学科概念中的能量流动和损耗以及不可重复使用等观点去帮助学生理解ATP与ADP的转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学科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共鸣,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活动上关注探究与实践,实现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知识发展的方法和活动,包括观察、设计观察方案、统计分析数据、解释结果等[4],即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并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且还要掌握其中的思路与方法,去解决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甚至生产出新产品或创造新发明。比如在教学完“生物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关系”后,笔者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基因型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型如何实现不同。学生分析得到实验条件:选材相同(同一种生物),自变量(环境条件)不同。结合生活现象,开始初定大豆为实验材料,由于对豆芽培育过程较陌生,于是改为操作简单且生长周期短的大蒜。实验过程如下:将同种大蒜分组种植在含水无土培养皿中,一组放在光照下,一组避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个月后学生打开避光组发现出现了蒜黄(如图2),从而证实了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还纠正了学生的观念误区:蒜黄是一个新物种,也巩固了学生的旧知识: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在该知识的处理上,主要是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活动由学生自主解释知识困惑,而后续的发展是学生自行对多种植物避光,想培育一个新品种,但都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植物长期无光照或缺少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满足自身的生长而死亡。与此同时,学生还产生了很多疑惑:蒜黄出现的原因是否是缺少Mg2+所致(水培)?道路两旁纯白的观赏植物有没有叶绿素?如果有,为什么不显现绿色?若没有,为何能存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索。

4.教学方式上关注激疑生惑,发展科学思维

发展科学思维需要学生对现实事物、现象产生疑问,然后分析问题,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笔者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材,学生选取了四种不同的叶片:幼嫩的黄叶,老的黄叶,绿叶,红叶。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与教材相差甚远,因此学生提出很多问题:①幼嫩的黄叶为什么有两条色素带而老的黄叶只有一条?②为什么红叶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不分离扩散?③为什么有的植物的幼叶是黄色的,而有的植物的幼叶是红色的?在教学中学生获得了自主权,同时也展现了好奇心,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中他们产生了质疑和迫切想得到答案的欲望,他们通过讨论推测几种原因再查阅资料得到答案。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之后,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世界奇观——彩虹桉树,让学生去解释其树皮多彩的原因以及如何去除树皮中的色素而得到人类造纸的纸浆,最终学生想到可行的方法。课后的反馈显示该部分教学比以往单纯的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因为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学生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笔者也完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生疑解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

5.教学评价上关注育人功能,践行社会责任

以往我们在检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时,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水平上是否存在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标准,而核心素养下,教学的目标要求更加关注是否达到育人的目标,因此,在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要看一节课学生在情感、观念和思维上是否有所提升。比如在进行“种群的特征”的教学评价时,应关注学生通过学习是否有生命体验,关注我国男女比例是否失调,从而体验到自然状况下男女比例为1∶1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摒弃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关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养成日常强身健体的好习惯,树立减轻国家负担,在退休后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教学评价还要关注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因为情境是我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載体,而高考目的在于选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应尽量选用真实情境命制题目去考查学生相应的能力[5]。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设定重在实现育人价值。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在日常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最高要求:启迪人生,引导学生创造未来,即实现教育的培根、铸魂、启智和润心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占良.基于核心素养的听评课[J].中学生物教学,2017(13):4-7.

[2]  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1,51.

[3]  刘恩山.生命观念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J].生物学通报,2018(1):18-20.

[4]  Nationai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6.

[5]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落实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