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08付松锋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

【摘 要】本文基于南宁市普通高中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各种实践,论述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谁评”“怎么评”“怎么用”三个问题,提出应构建立体的评价体系,让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立足学校文化根基,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协调处理好高中与大学的关系、评价的功利性与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性的关系、学生个体选择的多维度多层次与学校课程建设丰富性的关系、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关系。

【关键词】普通高中 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体系 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6-0056-03

综合素质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实践者思考和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谁评?怎么评?怎么用?“谁评”解决的是评价主体是谁,以及主体参与评价的机制建立的问题;“怎么评”解决的是评价的手段、方法和路径的问题;“怎么用”解决的是目标和方向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效果和信度的好坏。针对这三个问题,南宁市普通高中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一、“谁评”——构建立体的评价体系,让过程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立体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来设计和考虑的,包括学校、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社区等。将这些不同的评价主体整合起来,构成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共同服务于学生素养的培养。

综合素质评价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事实性”证据,学校、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及社区形成了一个评价共同体,由共同体来落实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来自常规管理的精细化,落实到个人,落实到班级,落实到班主任,落实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点一滴。过程评价的客观性,来自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真实性的反馈。通过走动管理,做好常规记录,就能将个人成长的轨迹有效地记载下来。发展性评价注重学校对学生高中三年学习和生涯规划的指导。学校、班主任和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出现的问题,以发展的对策助推学生的成长。

二、“怎么评”——立足学校文化根基,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與学校的特色文化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学生

评价是有共性和规律的,离不开学校的文化熏陶。但学生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又有不同,这是个性。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综合素质评价要立足于学校特色文化的土壤。如南宁市第二中学的“魅力文化”、南宁市第三中学的“真?爱文化”、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的“水育文化”、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的“涌泉文化”、南宁市外国语学校的“雅融文化”、南宁市横县中学的“书院文化”、南宁市武鸣高级中学的“激情文化”、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的“民族特色文化”等,让学生的成长扎根其中,汲取其独特的文化浸润与文化思考,培养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学生个体。

以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为例,该校将“水润善育”融入班级文化、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校本研发、社会实践和网络课程,以融入促深化、以渗透促内化、以载体促转化、以课程促固化,从而逐步彰显“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在实践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将学校文化内核中的“善育”文化与日常德育活动进行块状分解,经过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布置,同步推广,逐步形成“点线面”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力争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能有机融入感恩教育,实现感恩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表1列举了该校六个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点”。

(二)以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主阵地,拓宽学生素质培养路径

课程是发现和发挥每一名学生潜能和专长的平台。在学校文化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动员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学生潜能激发和专长发挥的资源,来共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南宁市各校开发出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能力培养直接挂钩、与开阔视野直接搭桥的各类校本课程,包括创新型课程、心理健康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深度阅读课程、人生规划课程等,充分拓展了学生素质培养的路径。

各校以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主阵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发展;发挥各校教师特长,增强教师科研能力;着力打造精品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提高校园主题文化节品位和质量,搭建学生综合实践的舞台。

例如,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结合学校民族办学特色,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形成沛鸿民族文化特色,并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世界眼、现代范”的阳光少年,落实“五育并举”,创设具有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壮乡孩子自信地走向未来(如图2和图3所示)。

(三)以学校品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渠道,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素养的培养与其成长成才是相互交融的。学生的成长总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当中表现出来的,而素养的形成必须寓于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当中。南宁市各普通高中均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注意打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品牌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和总结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性格气质和合作精神。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校品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当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各校都形成了“一礼三节”(成人典礼、读书节、运动节和科技节)的学校品牌活动。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生源特点,开创了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如远足拉练、学生讲堂、商业模拟、创客中心、新年庙会等。所有的特色品牌活动,均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和确立价值判断,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和同伴间评价和总结。

如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打造以“濡染壮乡文化 璀璨沛鸿生活”为宗旨的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品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各民族的特色出发,思考展示民族特色的路径和方式,增強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图4所示)。

(四)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提升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写实性评价,这种写实性评价的背后要求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综合素质评价各个维度的指标应有很强的可观察性,即指标本身应是学生能够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而不是一个结论性的主观定论。从一定程度来看,这与评价的不同主体观察的视角、深度和广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能否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模型和体系,会影响到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综合素质评价与课题研究有机整合,是南宁市各学校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有效做法。课题是以问题的方式推进的,从而使综合素质评价在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不断地得到优化。同时,课题的研究成果又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提供科学的指导。

如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立足于学校实情,力求用理论支撑综合素质评价,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向着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方向前进。该校课题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012年研究的主题是“用基础性目标评价的钥匙打开班级精细管理的锁”,2013年研究的主题是“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自主教育”,2014年研究的主题是“让学校特色文化根植于课程的土壤”(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2015年研究的主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016年和2017年研究的主题是“新高考形势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2019年研究的主题是“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生生涯规划的有效关联”。从该校以课题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来看,从关注评价与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适切性,发展到学生的自主教育,再到学校特色文化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浸润作用发挥,从而达到系统思考综合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发展到与新高考、生涯规划相结合,这是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从学校课程设置、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发展的形势与需要等角度升华了对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认识,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实践经验。

综合来看,南宁市各普通高中通过多年主题式、专题化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南宁市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沿着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方向发展。

三、“怎么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后的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方式。随着广西新高考的实施、新课标的实践和新课程进入具体操作,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出现,但无论怎么变化,都需要关注到“人”的发展。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对于“人”的发展,需要我们注意协调和处理好四对关系。

(一)如何有效地平衡高中“评”与大学“用”的关系

这个关系的实质是高中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大学选才制度的关系。普通高中需要密切关注各大学在新高考改革的招生要求中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以适应高等院校科学选才制度。这对学生的择校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优化和改进普通高中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实现高中的“评”与大学的“用”之间的无缝连接。更为关键的是,南宁市要建立和完善评价的自我监督体系,通过组织程序的设计将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如何协调好评价的功利性与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综合素质评价在与学生个人的升学密切挂钩之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利益,会使学校、家长和学生产生一些功利性的倾向。一方面,评价的客观性会受到影响,引起社会的质疑;另一方面,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由此会形成不一样的综合素质,这背后隐藏着家庭实力的较量。要想改变评价的功利性,使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将中学的“评”改为主要是做好学生成长的记录工作,如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关注的重心向学生的成人成长方向转移。

(三)如何构建和完善学生个体选择的多维度多层次与学校课程建设丰富性的关系

根据新一轮高考改革发出的信号,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普通高中既需要提供多维度的课程,也需要提供多层次水平的课程,更需要提供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兴技术和人文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可选择性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对每一名学生的选择负责,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每一名学生的内心,关注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

(四)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

新高考的推进,需要我们具有大课堂的观念,突破学校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将学校课程的资源与社会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其学校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作为。一方面,南宁市的高校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与本地普通高中缺少嫁接的桥梁,不能充分地发挥好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对青少年成长培养的激发作用。这需要我们构建起普通高中与高校合作共进的机制,拓宽学生成长的平台,帮助学生登上更大的舞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地借助“互联网+”的春风,提升南宁市普通高中的信息化水平,发挥信息化技术超越时空的界限以及具有的传递、保存和共享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综合素质评价评的是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关注的焦点和核心是人的成长。南宁市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各有不同,如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南宁市特色高中等,唯有立足于学校的校情与生情,瞄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方能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向东.综合素质评价:中国特色的创新[J].基础教育课程,2011(4).

[2]尹后庆.发现和认识学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J].基础教育论坛,2015(26).

[3]秦春华,林莉.高考改革与综合素质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A类重点课题“跨区域跟岗研修对提升学校管理效益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A02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付松锋(1976— ),男,汉族,广西昭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