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分析
2021-12-08李培松
李培松
(聊城市城市园林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就全世界水资源总量分部信息来看,即便我国拥有将近2.8亿m3的水资源,但我国仍然属于严重缺水型国家,这主要因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当前国内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但雨洪管理问题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所以多地频繁出现洪涝灾害,从而影响民众生产作业和正常生活。需要知道的是,西方国家最早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被多国借鉴,通过对雨水进行一系列的渗透处理、滞留处理、蓄存处理和净化处理等,进而对地下水进行补给,以达到调整水循环的目标,让城市成为“吸水”的海绵[1]。
1 海绵城市概念分析
通常说的海绵城市,就是指在发展和建设城市的整个阶段内,要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通过有效的雨水收集和雨水管理去适应环境变化,尤其是应对环境变化问题时要有良好的弹性,进而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雨洪管理的重要性不断突出,现在很多内陆城市,其排涝能力严重不足,在雨季和台风天气表现的最为显著,由此便会严重威胁民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2]。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时候,期间一定要最大限度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切实做好雨洪管理工作,由此方可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地区的雨水收集能力、雨水管理能力,使吸水不足、蓄水不足和渗水效果差以及净水效果差等棘手问题得到根治,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而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服务。
2 道路绿化植物配置和海绵城市之间的关联性
市政道路工程景观设计中,绿化植物配置环节最为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资源配置,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完善城市内部的交通条件,亦可对该区域范畴内的整体环境加以调节[3]。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其核心便在于改善城市水问题,通过绿化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满足大众的生存环境需求,还能够有力的优化现有城市水环境,最大限度提升市政工程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 城市道路绿化现存的问题
3.1 雨水收集效果差
在多类外界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国内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排水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并且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也相对不健全,如此便会造成处于雨季时城市内涝情况加重,追本溯源,这主要是由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功能设计不妥所致。
3.2 雨洪管理设施景观未发挥出作用
(1)国内城市化建设中,道路的绿化设计大都注重体现美感和艺术感,排水设施和雨洪管理功能之间未能实现紧密集合,道路绿化功能没有得到深度的拓展和发挥。
(2)很多城市在设计道路绿化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期间尽管适当完善城市内部的雨洪管理功能,但在随后的项目设计及项目开发中,程式化特征尤为明显,雨洪管理功能十分突出,但美感却严重缺失,艺术感也甚是不足。
3.3 植物景观设计工作被严重忽视
城市道路雨洪管理功能的体现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切实做好雨洪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城市正常发展,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与生产,其是推动城市有序发展的必备功能之一。但总的来看,现在很多城市雨洪管理项目,植物配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植物选择偏向于大众化和时尚化,实际上却没有发挥滞水、渗水的效果,和普通城市道路没有差别。另外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绿色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存在随意性和不合理的情况,植被种植密度很大,进而就会造成植物交错生长、倒伏生长,如此必定会削弱城市景观的美感,还会危及其他功能的发挥。
4 海绵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4.1 选择须根发达的阳性植物
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绿化植物一般都喜欢强光照射,所以旨在提升植被成活率,使其茁壮成长,应该将那些根系较为发达的喜光植物视为种植首选。而当植物生长于建筑物附件的遮阴处时,那么就要尽可能选择半阳性植物种植在城市道路上。
4.2 选择抗风能力较强的植物
建设海绵城市道路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在选择绿化植物时,一定要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应尽可能选择根系发达、根系生长深度适中的植物进行种植,这样才能提升植被的抗倒伏能力,防止其受大雨、大风影响而死亡。对于一些常年遭受台风天气影响的地区,通过确保植物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可以进一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从而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重要作用。
4.3 选择短期耐潮湿积水的植物
在城市道路中进行绿化植物配置时,应该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多角度地保障绿化工程项目的渗水能力、蓄水能力以及滞水能力等。通常来说,若是城市出现长期强降雨情况,那么道路环境很容易产生积水问题,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一定要慎重,要以耐潮、耐湿、抗积水能力强的植物作为种植的首选,如此才能保障植物不被涝死。水湿生植物只能够在水生环境或湿生环境当中健康生长,而绝大多数城市道路绿化环境都难以满足这类植物的生长要求,因此要适当减少该类植物的种植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整体成活率。
5 怎样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5.1 加强植物蓄水能力
道路绿化植物配置的整个过程中,第一要务便是要充分考虑绿化植物种植的整体性,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或是其他地被植物,一律都要科学搭配,之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植物群落。在实践操作期间,应该充分考虑城市道路中行道树单行、单株的布置特征,适当的对绿化带两侧进行加宽操作,唯有实现绿化带加宽,才能在最大限度发挥城市道路景观的美化效果和除燥降尘效果,并进一步提升绿化工程的蓄水能力,有效控制雨洪灾害[5]。
5.2 基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呈直线上升之态,这便对城市基础服务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由此就代表着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工作实际上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时,期间一定要深度注重植物配置的美观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应该通过绝佳的植物配置,来稳步提升城市的整体蓄水能力以及阻水能力等。简而言之,就是要仔细分析城市之前的绿化植物配置详情,之后将那些满足雨洪管理要求的植被种植到蓄水能力不足的地方,从而增强城市道路绿化工程的阻水效果和提高其蓄水能力。再者,针对雨水强度较大的城市区域,因地制宜的种植一些植被,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去建立排水设施,由此更好地引导滞留水以及植物所吸收的水分,之后通过合理的存水以备后用,进而最大限度提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水平。
5.3 秉承美学配置原则,提升城市环境美感层次
为了让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工程植物配置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综合性分析植物配置应具备的抗雨洪能力,还要充分考虑植物美学价值的显现,要让城市的整体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实际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要全面掌握城市发展特点和城市道路整体环境,如此才能针对性地选择植被和配置植被,不仅要进行协调种植,还应该侧重去突出植被特点,进而彰显植物配置的美学价值。可根据植物大小和形态等,将花草树木有效结合起来,遵循一定的原理去搭配,使之层次合理、美感达标,立足于不同植物的色彩,侧重突出主景色调,针对性的选用其他植物去搭配,显现出点缀效果,之后在此基础上有力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的整体效果。
5.4 干湿搭配,完善城市环境调节功能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此时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提出更严苛的要求。所以要将眼光放长远,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时,应该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去操作,要做到干湿搭配,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节的调节能力。若城市地区降雨量过大的话,可选择喜水植物去种植,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道路绿化工程的蓄水能力,而对于那些道路雨水量较少的城市,则应选择耐寒性植物。当城市道路具有较高光照强度时,则应选择阳性植物和伏地植物,提升道路绿化的雨季蓄水能力。
6 结语
归结来讲,旨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打造良好的城市道路绿化配置格局,并使之满足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期间务必要针对性地选择植被,进而提升城市蓄水能力,并要和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既要进行良好的美学配置,还要做到干湿适宜,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环境的调节能力,真正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