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构图中的留白分析

2021-12-08王懿王驰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观赏者气韵技法

王懿 王驰

一、留白在中国画中的解释

清代华琳山水画论著《南宗抉密》当中说“墨浓湿干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空白。”现在我们对留白概念的解释则有些不同,从理论层面看是指书画材料中不设色,空白的地方。从绘画实践当中看,是作者为什么对画面采取留白的方式和如何运用好留白这一手法的思考。

谈到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最独特的一种表现方式莫属留白,这也是中国画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合理经营画面的主次疏密关系,为留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和空间,使得画面有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黑白之分,增强了画面的层次关系。

二、留白在中国画中的产生和发展

从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古代中国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创作者们对于留白这一手法在画面中的运用呈现出这样一种规律:留白技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成熟,从而这一技法被大量地运用到绘画创作当中。

宋朝的画家们对留白这一技法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时期,在山水画流行的同时,文人画开始逐渐兴起,这些文人墨客追求诗画结合,追求画面要有诗意;其次,画家们对画面中创作对象的安排更加随意,追求虚实,创作者在追求浪漫主义的同时,对画面中留白的地方,安排得也更加讲究、精致。所以,宋朝是运用留白技法最为频繁的一个时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马远、夏奎二人。《画山水序》是一部关于留白技法的重要文献,它的篇幅虽短,但其中表达的艺术思想却至今影响着后人。《画山水序》通过绘画的形式,来阐述相关的哲理,也包括了很多道家的核心思想。

到了元朝,“空灵”成为文人画的一大特点。仔细研究元朝流传下来的作品,就会发现画面中有大量的留白,留白成为各画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总的来说画面透露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只是简单地寥寥几笔,却能够给观赏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明清时期是留白的价值与作用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时期,其中清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华琳的《南宗抉秘》是我国古代对绘画留白技法进行详细阐述为数不多的史学文献。潘天寿有言,“留白”并不是说没有物象所在就叫留白,而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阅历,在空白处利用想象建立起来的诗画境界作为特有的绘画形式出现在画面当中。

三、留白在中国画构图中的特点及作用

中国画中的“虚”即指画面中留白的部分,“实”指画面中有物像之处。在画面中,留白一般会把作者的想法借助画面的构成体现出来,它是画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不恰当,会导致画面的气韵不顺。所以,留白在中国画中,是画家独具匠心的设计,虽然留白不作画,但给人意味深长,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中国画经常会运用到虚实的表现手法,虚实和疏密字面上看着很相似,实则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很多人将他们混为一谈。虚实一般是出现在山水画中的一个概念,而疏密则是在花鸟画中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例如,在“四君子”题材中的花鸟画,我们通常会考虑线条布置要有疏密关系,从大关系看,画面中留白的地方为虚,有花草绘制的地方则为实;从局部来看,通过花草树叶的用线,又可以观察到线条的穿插关系,疏密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关系被大量运用到画面中。东方绘画是很讲究虚实关系的,将空白处处理好,进而突显出物像部分的精彩之处。对于虚实问题的阐述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例如清代的《画筌》中讲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毕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成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画中对留白掌握的关键是:在构图中同绘制的对象是虚实的形态关系。例如明代画家唐寅的《孟蜀宫妓图》,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画面中心的人物之外,其他地方均为空白,这就使得人物的神态表现得一目了然。通过背景的留白突显出主体人物在画面中的重要性,将人物细节的刻画譬如发饰、服饰的花纹都突显出来,让画面更加的丰富,具有变化,同时,背景的空白处激发了观赏者的想象力。虚是经过实突显出来的,虚不等于没有,它是一种具体物象外的无象之象。中国画重视以虚求实,以虚显实,以虚为实。借用对空白部分的布置,虚实互为衬托,巧妙利用虚的空间去塑造画面的造型。

绘画构图中讲究对比,通过对比达到多种艺术效果,留白就是其中的一种对比,用它来突出主体物。到了宋朝以后,人们开始对“留白”的认识更加明确,文人画的出现增强了画面感。通过虚实结合突显作者的思想。中国画的艺术风格在元代开始变得空灵,这是基于宋代艺术风格发展而来的。例如元朝著名画家倪瓒,他会在绘画中故意在纸上留白,看起来画面平平无奇,但是寥寥几笔使画面更具有意味,给人无限遐想。这就是“留白”手法彰显出来的魅力。“留白”作为中国特有的绘画艺术样式,一直被后世的画家们继承和发展。

四、中国画中的留白与气韵

早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谢赫就已经对气韵进行过阐述。人们将“气韵”作为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古人有言:“在意不在象,在韵不在巧。”也就是说,能够向观者传递出气韵的作品,可以将其称之为好的作品,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像与不像,刻画得精细不精细。画面要生动,要传神,要有气韵美,不仅仅是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也要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方可做到气韵生动。创作者在绘画过程中不仅仅肩负着把物体画像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将物体的神态与作者的情怀感情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日常生活中的人需要精神,而中国画中的物象也需要赋予精神,才能打动作者和观赏者,才能让人的心灵产生触动。如果一张画没有气韵,那么它也就谈不上是一副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必然会无时无刻向观赏者流露它的气韵之美。

一副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思想、学养、品格的凝结,是作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中国画画家基本都会寄情于山水之间,借用绘画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因此使得画面既生动又富有情感,惟妙惟肖。作者在创作的过程期间,会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比如用墨的深浅,用色的冷暖,用笔的轻重缓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韵律,这样的作品,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吸引观赏者的同时传递画面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气韵多体现在画面中的空白处,王原祁说:“奇着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之处,而在无形之处”。我们在山水画中多可体会到气韵所在,画面中留白部分多是用来体现气韵的,画面中最难处理的地方就是留白的地方,难就难在要在空白的地方体现气韵。“留白”不是没有东西,啥都不画,而是通过画家的用心经营后,画面出现的“此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生命力,营造出含蓄的意境,拉近观者同作品的距离,进而产生共鸣。

五、当代中国画创作对传统留白形式的继承

“留白”的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画家,并且在中国画创作中依旧得到运用,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都可以多多少少的发现它的影子。正是因为这种手法独具特点,所以不论哪个时代,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都会延续流传。

留白也是画面空间布局的一种解释,当代画家们在我们深厚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自身时代文化,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古韵之美,又不缺乏现代之美。每个时代都有顺应时代的审美,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审美,它会随着时代而改变。当代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探求新的表现方式来达到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画家们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其与中国传统画技法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语言,绘制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绘画作品。

六、结束语

对于中国画构图中留白手法的探究,从古到今就没有中断过,无数研究者对留白进行研究且研究成果众多。中国画之所以生命力这么旺盛,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深厚的文化,没有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底蕴,谈构图就是无本之木。总之,中国画构图元素有很多,是个复杂而精细的知识体系,留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还需要我们不骄不躁,继续深刻地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构图,在了解透彻古人给我们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努力让我们的画面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猜你喜欢

观赏者气韵技法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手绘技法表现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作品一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