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艺术设计创作手法研究
——美秀美术馆
2021-12-08李鑫童袁琳
李鑫童 袁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主义”风格出现作迅速席卷全球,无论是材料还是在外形的构成上建筑都失去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新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设计风格和创作方式,以此来摆脱刻板“冷漠”的设计面貌,推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一、世外桃源之美秀美术馆概述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小山美秀子委托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1991 年-1997 年设计建造的世界级著名的美术馆,它位于日本滋贺县信乐町自然保护区内的山林幽谷中。由于美术馆选址处于自然保护区,受当地相关的规定的限制,也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将整个美术馆主体的80%埋藏于地下。
为了营造“人间天堂”的环境空间氛围,设计师以东晋大文豪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设计创作灵感来源,建造属于当代社会的世外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为了这与世隔绝的意境美的再现,设计师将观者的参观路线刻意设置为通过山林路径、隧道、吊桥再至被刻意抬升的美术馆。设计师通过巧思将自然环境与美术馆相融合;将意境与美术馆空间相融合;让步入者视线无限地延伸,思绪无限地放大。进入的观者无不感到行走于世外桃源的画卷中。
玻璃与钢材建造的歇山屋顶,将光线自然地引入室内空间,让光与影在空间中流动,在虚空中一生万物。整个建造空间虚实结合如同画卷一般,让观者身处其中,不知哪儿是艺术的开始、哪儿是自然景观的结束。整个空间设计意境深远,让人“忘其象,得其意;取其意,而得其象”,让人回味无穷。
二、设计艺术之美感诞生
美秀美术馆仅是一个关于东南亚的私人藏品馆,为何会吸引全世界人民的到来和为之赞叹,这与设计师创造美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在这千人一面的城市规划面貌中,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往往显得格外独特并饱含温情。
(一)地域之美
随着“国际主义”风格的风靡全球,人们为了追寻工业化的速度,大批量建造预制形构件只为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但与此同时也忽略了不同地域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设计失掉了原本的人文色彩与温度。
不同地域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环境、文化积淀以及独特的社会生活结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但各地有着不同地域环境,也会造就地域之间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化。不同的文化与地域风格,要求设计的创作发展也因该具有地域的独特性,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划一性。设计是为现实中人的设计,因此设计要立足于当下人的需求,立足于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功能、精神文化、心理需求。坚持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要关注地域环境的差异化。世界文化因不同而繁荣,设计因不同而多彩。
贝聿铭先生在接受盖罗·冯·波姆采访时说“建筑表现能够反映文化差异极为重要。国际化是有限的,世界各地区气候、历史、人文和生活各不相同。2”
美秀美术馆的成功则是最好的论证。美秀美术馆地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日本。美术馆的设计为了应对地震并保护当地自然环境,设计师将其埋藏于地下,并将原有的植被、土层回填以保持结构的稳定并与自然合一。在美术馆的外观上,设计师为营造日本地域文化特色,运用了日本当地传统的中式“歇山式”屋顶造型。并采用现代的设计建造手法,用钢材与玻璃的结合代替原本易碎的瓦片。为了避免玻璃屋顶下直射的眩光,玻璃天窗下密布着格栅细条。格栅细条以木纹装饰覆盖,是设计师为刻意营造日本风格所做出的设计构想。
美秀美术馆在展品的展陈空间设计中也进行了地域化的方案设计改造。美秀美术馆的藏品大部分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藏品,这一区域的藏品与欧洲等西方国家的藏品大有不同。西方的艺术藏品题材多是以歌颂为题材,体量大而宏伟,更多的是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而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等藏品更多的是供文人墨客私家藏品把玩的,因此其作品的体量以小而精居多。为此,贝聿铭在设计美秀美术馆的展位时采用了小而独立的展陈空间,将不同类型的藏品进行分类放置。贝聿铭早在哈佛大学研究生毕业设计的时候就采用此方式设计了纸上的“上海美术馆”,以及之后我们看到的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不同项目的实践成果在不断向世人证明设计项目与地域背景相融合是好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设计创作手法。
从美术馆外观造型到内部空间氛围的营造再到陈设空间的设计规划,设计师无一不为其地域文化特征所量身打造。由此可知设计与地域环境是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好设计与环境相融合并具有其独特魅力,是不突兀于环境的。
任何设计都必须源于当地历史文化、根植于地域环境,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正因为不同,世界才变得幻彩夺目,人类文明才有今天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需要保留地域文化的特性,更要结合时代,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地域文化特性。一个国家、民族的地域风格越丰富多彩,它的艺术设计风格就越丰富,艺术设计的创作发展前景就越广阔。
(二)和谐之美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类未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更多的私欲,对自然大肆掠夺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建筑设计行业作为与人类发展历程中相伴而行的创造性活动,必然身处其中无法置身事外,关注生态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己。
贝聿铭说:“只讲自然,环境会杂乱无序,如果只关照人为的建筑物而忽略自然,环境将不宜居住。建筑师的职责是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3”在贝聿铭的设计实践当中可看出他一直在力求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美秀美术馆的现址是在山脊上,建造需要建设公路,甚至需要攀登才能登上,这无疑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在设计师仔细的勘探环境后,设计师提出在山谷的另一侧,开洞架桥,以减小对环境的破坏。
与此同时,还能通过隧道、吊桥与山谷的连接创造出人间世外桃源的意境美。美秀美术馆80%的空间都埋藏于地下也是为了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设计理念。
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设计与人的尺度适宜是设计必须要协调的要素。为了达到美术馆西侧最佳观景视线高度,设计师将美术馆一楼地坪高度最终设为408.5 米。展陈空间是美术馆设计好坏评判的重要尺度。设计师根据委托方的展品尺寸进行量身定做以满足最佳观展体验。以中国展览室为例,贝聿铭认为中国的文物相对于西方的文物展品尺寸更加精巧。因此为其设置了独立的展陈空间,以供观者有最佳的馆展体验。
和谐之美,不仅是与自然环境相融之美,还是空间尺度之美。空间的尺度之美需要符合其空间特定功能需求的尺度,同时也要吻合观者的生理尺度以及心理尺度。遵循和谐之美的设计创造原则,需要设计对象与其使用的外部环境、内部空间相协调,才能真正将设计的功用与艺术的观赏性相贯通,满足人民对美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时代之美
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设计是人类在发展的进程当中为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主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设计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是分不开的。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过去的文化积淀,也不能忽视现实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更不能忽视人类未来发展的需求。
在面对传统文化时设计师应该持有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面对当下应该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对待人的物质欲望需求,立足于创新发展;面对未来更应该具有预判能力,以设计创新带动社会发展。
贝聿铭说“未来始于过去,历史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创造新事物的基础。”4艺术设计创作时不能脱离历史文化背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将为设计作品提供创作灵感、文化底蕴并且丰富设计内涵,让设计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韵味。
美秀美术馆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众多美术馆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其环境清幽,意境深远,还因为在设计规划时对该国和该地区的传统文化、民风习俗与进行了深度融合。从灵感来源到歇山屋顶造型;从遮阳木纹格栅到框景手法;从日本传统石庭,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的运用;无论是形式设计,还是空间文化内蕴氛围的营造无不体现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的独有特点。由此以来美秀美术馆才能在世界现代美术馆当中显得格外独特。
时代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约翰·赫斯科特说:“设计本质上可被定义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我们通过各种非自然存在的方式改造环境,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并赋予生活以意义。”5因此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必须与社会时代发展需求相紧密结合,一旦脱离时代,艺术设计最终也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当中,不仅对传统进行继承,更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美术馆的屋顶设计不仅是对日本传统建筑外形的继承,更对其材质进行了创新发展。在屋顶材质选择上,设计师将传统易碎的瓦片创新为钢与玻璃材质的结合。该设计创新既保留了日本传统建筑的韵味同时又满足便于清洁和维修的功能需求。因此当下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应将设计的艺术美感带入寻常生活,将时代科技运用其中,使作品意蕴绵长、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保证功用便捷、让生活更加美好。
(四)光影之美
“让光线做设计”一直是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之一。无论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亦或是美秀美术馆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让光线做设计”的理念。贝聿铭说:“我以为光照,特别是日光对建筑至关重要;世上没有无光的空间,世上没有无光的形体。说光线是建筑设计的要素并不夸张。”6路易斯·康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7由此可见光与阴影在建筑设计创作的重要性。
光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它是引发我们视知觉的重要因素。光与影的结合,让物体在我们视觉效果上产生了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只有光而没有影,事物在视觉感官上只是二维平面,只有影而没有光我们则不能产生视觉影像。因此光与影的运用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西方绘画中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伦勃朗就常运用光与影的手法来凸显画面形象。贝聿铭通过在设计中应用光影来构成空间、改变空间、升华空间意境。
美秀美术馆的设计建造当中可知,设计师以光影作为设计的手法将自然光线从玻璃屋顶中引入,玻璃下的木纹格栅将直射的光线进行过滤、整合并将光与影投射进室内空间。光影随着时间的运动变换,赋予了空间生命与活力。中国古典美学讲究“虚室生白”,光线看似空寂缥缈,实则“抟虚成实”万物相生。光与影潜入空间的每一寸,好似音符一样在时光里穿梭,触动空间中的每一个个体。
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照都是设计师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方式。设计师为营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8意境氛围,观者在进入美秀美术馆之前需进行一段探幽之旅。观者在离开景区接待处后将进入长达217 米的封闭隧道,线性光源的设置不仅具有照明作用同时还具有导视与氛围营造的作用。观者寻着点点微光寻找世外桃源的入口。走出封闭的洞口,映入观者眼帘的将是豁然开朗的山谷。山谷之间以吊桥相连与藏馆相望。馆内藏品大多以人造光线进行照明,少部分立体藏品如雕塑藏品的照明则是利用“光井”引入自然光线进行氛围照明。
光影在设计中的引入赋予空间以生命,时间赋予光与影以活力,光影赋予时空以音韵美并引发观者情感的触动。设计与其他创造性实践活动不同在于设计可以通过精妙的创造、编排使作品令人感动,好的设计在便利生活的同时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为生活增添温度。
三、艺术设计的未来之路
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向前推进,推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促进我国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重要方式。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之美的加入,更离不开对地域、文化、时代因素的考量。
设计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实用需求,还需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好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人文关怀,而不只是“冰冷”的“水泥铁盒”。因此设计师要充分考虑设计项目的“地域文化之美” “时代之美”,在扬弃中创造出具有时代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设计。
“为生存而设计,并通过设计生存。”9设计行业是“未来的先声”,设计不仅要关注当下的利益需求,更应该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绿色生态发展引线搭桥。因此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未来设计的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更离不开对地域、历史文化、时代因素的考量。
注释
1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03):329。
2 [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07),34。
3 黄健敏著.贝聿铭建筑十讲[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6):119。
4 同2。
5 [美]赫斯科特著,丁钰译.设计,无处不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6 同2。
7 陈力石.建筑艺术光影美学的价值[J].文艺争鸣,2013(05):174-176。
8 同1。
9 [美]帕帕奈克著,周博译.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