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三乐章创作特征分析

2021-12-08褚倢王琼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奏鸣曲乐章演奏者

褚倢 王琼

贝多芬,享誉于全球的德国音乐家,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三大代表和关键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在其艺术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意义。因此被称为“乐圣”1。他命运坎坷,却依然能在黑暗中顽强打出一片光明,音乐作品就是他的工作和生活的记录本、倾诉命运不公的赴诉处。他一生中创作和演奏了诸多钢琴音乐作品,大部分成为西方古典钢琴奏鸣曲音乐的重要艺术典范。本文希望通过对此乐章的创作背景研究,进一步对贝多芬中晚期奏鸣曲创作特征深入理解,揭示其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维德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 年在德国波恩出生,1807 年逝世于维也纳,在他57 年人生历程中创作了诸多的音乐作品[1]。当时德国波恩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和父亲、祖父音乐熏陶影响下孕育了年轻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在成长的路上他的音乐才能曾被莫扎特、海顿等音乐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当时他以钢琴演奏家这一个重要的艺术身份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广泛高度的关注。与此同时,贝多芬也经历着人生命运的巨大严峻考验,病症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病痛,几度让他想要丧生,是音乐使他继续生存和奋斗[1]。“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要将和我的命运抗争”“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斯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惨中挣脱出来”这些众所周知的名言正是他后半生思想和实际行动的写照[2]。

二、主要音乐创作

贝多芬在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历史的画卷中可谓是超群绝伦,深入发展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风格,晚期作品风格也有向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过渡的趋向性。虽然他的创作仍始终保持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风格和逻辑思维,但也存在着充满自由大胆浪漫主义精神。他将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时代思想完成了巧妙融合。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分为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他在声乐领域涉及了歌剧、合唱曲和大量艺术歌曲等作品。《费德里奥》(Op.72)充分地展现出贝多芬对社会现实和社会伦理哲学题材的巨大热情。这也是基于贝多芬对艺术使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崇高艺术人性的深刻追求,为后世艺术歌曲创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2]。

在器乐创作中贝多芬也取得空前的成就,包括交响曲、管弦乐序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重奏曲。贝多芬的交响曲集中的体现创作艺术特征及音乐风格的衍变。包含人生经验和总结,在交响曲的外表之下有着深邃的哲理和强大的气势,神圣的崇高感与发自内心的欢乐颂歌[2]。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奏鸣曲还有变奏曲等独奏或重奏的形式。他一生写作的钢琴奏鸣曲其整体艺术风格和特点的演变与交响曲虽同步,但贝多芬在其音乐上艺术的创新与各种技术手段显然超越古典主义传统,而且不断创造新的形势2。

三、《“告别”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第二十六首奏鸣曲作品81a,创作于1809 年~1810 年初,为他的学生及挚友鲁道尔大公而进行的创作。鲁道尔夫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之子,十分欣赏贝多芬,在贝多芬最无助时,帮助他渡过难关,给予精神及经济上多方面的支持。两人在长期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被记下标题,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3。面对挚友、最理解他的人的离开,贝多芬内心感到彷徨不安,激发起贝多芬爱国情怀。在依依惜别的感情之下,写下第一乐章,特别标明“告别。1809 年5 月4 日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大公出发之际。”在随后的5 个月(同年10 月),他又顺利地完成第二乐章“别后”。以此充分体现了大公不在时寂寞难耐,思念愈深之情。然而当两人阔别九个月后的1 月30 号,鲁道尔大公再次回到维也纳,两人再次相见。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兴奋,无法使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写下标有“重逢”第三乐章并标注“1810 年1 月30 号,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归来”[3]从标题顺序来看,此奏鸣曲的音乐发展呈通前彻后的顺序。构成了完整且逻辑严密的奏鸣曲。所表现的内容易于理解且真实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并贯穿全曲始终,为演奏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使演奏者能够依靠原基础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进行二度创作。

(一)和声调性与结构织体

贝多芬在创作技法上,采用一个主题动机贯穿整首乐曲,使音乐逻辑更加紧密。声音线条跌宕起伏,贝多芬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充分地体现了其音乐风格。同时赋予作品戏剧化和哲理性。

在奏鸣曲式乐章中,主副主题并不矛盾,呈示部降E 大调展开叙述,短暂的引子具有欢呼雀跃的感觉,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充分凸显主题的内容,烘托作者真实内心情感。展开部大部分要进行转调,通过运用转调手法及主题转调动机加工并发挥转调动机的创新性,其中转调也都是呈示部主题主调的近关系调,转调的布局和动机是自由的,主题没有太大的矛盾,展开部主题可以直接展开也可以没有。再现部回归降E 大调,再次展现呈示部主题,而连接部可以转大调的调性,使和声色彩更加丰富明显。结束部是在全曲结尾前的一个短暂休息,再次回归主题,和声音响更加丰富多彩,织体较饱满。作曲家更加注重和声的色彩性而非功能性,整部作品多次运用了减七和弦及附属和弦,采用调式转换的艺术手法凸显个性特征,倾向浪漫主义时代色彩。第三乐章主要采取抒情歌唱性的手法也预示着浪漫主义世界即将到来。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熟悉细节部分呈现出的特征与感情色彩,以便在演奏和学习中更好地把握。

(二)速度与风格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过程中,演奏者不仅仅要把握乐曲的风格,还应充分注意弹奏过程中速度,速度也被众多钢琴演奏者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重要风格特征之一4。不同的触键方法展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从而表现音色的变化。在快速跑动的音群中指尖站立触键,展现颗粒性音响效果,充分结合古典音乐演奏元素,使每一章节在平稳的演奏速度中呈现出音乐节奏的快慢和音色起伏变化效果。(见图1 谱例)整体上速度趋于稳定、均匀,但是统一中又有着不同的变化,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的戏剧化效果,力度符号与表情符号相互作用,采用渐快、渐慢、延长等适当的弹性速度,以更好地彰显创作特征和展现出生动的音乐主题形象[4]。抒情乐段使用指腹轻触键保证声音连贯柔和且深沉。旋律富有歌唱性来彰显抒情性风格,复调性多声部要清晰地演奏出每个声部的音乐线条,让音乐呈现出立体化交响乐声响。由此,演奏者可准确地把握作品自身风格,进而真正完美演绎贝多芬作品。

演奏者同时还需要从多角度充分了解对贝多芬坚韧性格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多听取众多出色的演奏家进行演绎,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贝多芬的演奏形式与创作风格,弹出富有真实情感的作品。

四、结语

贝多芬是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的古典主义的杰出大师和集大成者。他的音乐在完全成熟的古典音乐传统形式与技巧手法的基础上发展独创性艺术手法,对奏鸣曲的结构织体及创作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改变,保留旧时古典主义风格,大胆地融入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潮,开启了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领域的大门。

本文通过对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三乐章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描绘了具有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形象,表现出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强烈意志。通过对表情术语的灵活变化,更加准确地演奏符号的深层含义,对应相应的演奏技法充分发挥演奏者的想象力,把感性的感情体验与理性的音乐思维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形象,体现出贝多芬的独创性,贴近作曲家贝多芬的原创精神。

注释

1 朱珣.如何演奏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奏鸣曲"告别"》OP.81a.[D].青岛:青岛大学,2011。

2 朱钇璇.西方音乐简史[J].音乐大观,2013(15):14-15。

3 董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的音乐分析[J].音乐生活,2009 (07):56-57。

4 李婵.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J].音乐时空,2016(06):155。

猜你喜欢

奏鸣曲乐章演奏者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谱写肌肤新乐章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