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021-12-08姜锡东

关键词:生产力欧洲

姜锡东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如果想研究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首先应该研究了解它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构成中,第一位的是生产力。在宋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进行全面开创性研究论述的是漆侠先生,其代表作是《宋代经济史》[1]。如想进一步研究了解宋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地位和特点,就需要进行前后左右的比较。前后的比较,即与宋代之前、之后的中国古代有关朝代的比较。对此,漆侠先生发表《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2]一文,已做开创性论述。但左右的比较,即把宋代生产力与古代海外各国、各地区进行专门比较,还属空白。因此,本文试做简要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综合来看,虽然专门的直接研究成果尚未见到,但相关的间接研究成果还不算少。在相关的间接研究成果中,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如下三类研究成果:一是世界古代技术史,以查尔斯·辛格、李约瑟和卢嘉锡为代表;二是古代中外交流史,以沈福伟和S·A·M阿谢德为代表;三是古代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史,以马克垚、朱寰、侯建新、安格斯·麦迪森和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

生产力由生产技术、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三大要素组成。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比较直观,但支撑它们的基础因素还是生产技术。在生产技术史研究领域,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英国著名学者查尔斯·辛格等主编、陈昌曙主持翻译的六卷本《技术史》[3]。其研究论述时间范围,是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中期。其第Ⅰ、Ⅱ卷论述了远古旧石器时代至1500年的世界技术史,重点是非洲、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对中国涉及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第Ⅱ卷引录(稍加扩充)了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又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第Ⅰ卷《中国向西方传播的一些技术》表,简明扼要地补充论述了中国古代的部分先进技术及其传入欧洲的时间。在李约瑟之后,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学者写出三十卷本的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4]。上述三部代表性皇皇巨著,为我们了解古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等技术发展情况,并进而观察、比较宋代生产技术在古代世界中的地位和特点,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同时值得参考的还有其他许多相关研究论著,其中特别需要参考的是矿冶业方面的论著。这是因为,在石器时代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前的数千年中,矿冶技术是基础性、革命性技术。在此方面,华觉明等先生编译的《世界冶金发展史》[5]等论著,尤其便于中外比较。

中外交流史,特别是其中的商品和技术交流,对研判中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价值。一般规律是,输出方的商品和技术优于输入方,或有处、多处输入无处、少处。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很多,而其中代表性著作是沈福伟先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6]。该书是修订版,对新石器时代至1937年(部分内容延长到2017年)的中西各方面的交流,做了较早、较系统的论述。书中的西,指中国以西诸国家和地区,并非仅限于欧洲。还有一部很重要的著作,是美国学者S·A·M阿谢德撰写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公元前200年—公元1976年)》[7]。该书分阶段论述中国与西欧亚大陆、非洲、美洲以及将要形成的世界体系或先进文明中心的关系;在每一章中首先论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特点,以便与同期的其他主要文明中心进行比较,然后论述中外在生态、商品、技术、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中国发挥的影响。就作者研究的这个时段来说,其论述是一种罕见的全方位分门别类中外比较,当然也包括我们重点关注的生产力中外比较。

经济史研究成果丰硕,大多数是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性较强、重视中外比较研究的是如下的专家及其相关著作。(1)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8]《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9]。前书是独著,专门研究西欧的封建经济形态,但也开始注意与中国比较。后书是主编集体撰写,进一步扩大了比较范围。(2)朱寰主编《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10]。该书对亚洲的中国和日本、欧洲的英国和俄国四国的封建经济形态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在此一并指出的是,前述三部著作,对生产力的关注都不太多。(3)侯建新《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11]《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12]。前书对英国中世纪晚期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农民的经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后书扩大研究范围,对西欧中世纪晚期与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变进行比较研究,两书都多少不等地涉及宋代的生产状况。(4)英国著名国际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13]。在国际上和中国,现在一般都使用GDP(国内生产总值)来统计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状况水平。麦迪森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对公元1000年到20世纪末(1998年或1999年)这一千年中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尤其难得的是第一次从GDP角度进行概述。其研究论述的时间起点,恰值中国的宋代。众所周知,时代越古老,史料越少、越欠精确。麦氏的许多早期历史数据来源于估计和推测,肯定存在一定的可质疑之处,但其立足于GDP统计、比较和论述,毕竟是有胜于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长时间的全球性的可资比较的经济视角,也为我们观察、估计宋代生产力在世界史上的水平和地位提供了重要参考。(5)三种《全球通史》。一是(美)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14]从远古写到21世纪;二是(美)海斯等著[15],从远古写到1945年二战结束;三是(英)韦尔斯著[16],从远古写到2017年。这三种书其实是综合性的全球文明史,也多多少少地涉及宋代文明,有助于从更加宽广的视野来观察宋代生产力的地位和影响。

当我们把宋代生产力与相关的海外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时,已刊布的诸多研究成果,特别是上述专门提到的著作,各有优点,都值得参考。不过,需要过滤掉那些与本题目关系不大的众多内容信息。

全球五大洲中,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美洲和大洋洲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石器时代,生产力非常落后,与宋朝没有直接关系,暂不多涉及。在此主要探讨的是非洲、欧洲和亚洲。探讨的时间,主要是古代,兼及近现代。为观察和讨论方便,把全球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远古—公元前1000年。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第三阶段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第四阶段公元1500年至今。在探讨的时候,主要是围绕不同阶段的标志物展开,忽略那些不太直接相关的内容。

二、第一阶段的焦点在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包括北非和西亚中亚。其中,非洲是全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当然,也有学者反对人类单一起源论,主张多起源论。谢飞认为: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100万年前,当地极可能已经有人类活动,中国极可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17]。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祖先极可能来自亚非欧三洲的不同地点,人类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尼安德特人”[16]34-35。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是,通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再进入更加高级的铜石并用时代。率先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是西亚的安那托利亚半岛(又称小亚细亚半岛),时间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4000年[18]322-331。

青铜技术和铁器技术发展最迅猛的是非洲。古代非洲的中南部一直比较落后,虽然盛产黄金,但是开采技术长期停留在比较原始落后的露天开采阶段,各方面的生产和社会都比较落后[19]72。比较发达、耀眼夺目的是古代非洲的北部,即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首。创建于4000多年前的名闻遐迩的金字塔至今令人惊叹;发明于4000年前的玻璃制造技术影响深远,至今有用;发明于5000多年前的纸莎草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纸;古埃及饰珠数量之多、形质之丰富、加工之精美也是古代翘楚[20]3-10。这四种物品,标志着古埃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无与伦比,雄居榜首。其中的玻璃制造技术,作用尤其广大。玻璃不仅用于日常生活,并且“始终是技术和实验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即使在现在也很难被塑料所取代,甚至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取代。从早期埃及人逐渐发展起来的玻璃制作技术,是一项伟大的成就”[21]223。支持古埃及生产力和社会文明领先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先进的冶炼技术。虽然金属冶炼技术起源于中亚地区,但是,至迟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青铜冶炼鼓风加温技术,已经从原始的陶管口吹风率先发展到先进的脚踏皮囊鼓风机[22]388-389。对神奇的古埃及金字塔,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多注意于探讨其数量惊人的石材搬运和高超的砌筑技术,最早对此加以探讨、记录的是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23]165-167。其实,不可忽视其基础性的石材开采、切割、加工工具。有学者列出钢、紫铜两种可能的材质工具,但又不敢确定[22]321-322。从埃及金字塔发现的铁器遗存、相关刻图、再结合西亚早期熟铁“钢化”历史来看,当时完全有可能已经大规模使用了铁凿——淬火处理过的铁凿[22]323,3892。从后来的中国青铜器与砖材并行、铁器与石材并行这一历史事实两相对比来看,古埃及4000年前开始建造金字塔时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其铁器普及程度是当时全球之最。从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古埃及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下来,缺乏新的发明创造。

居第二位的是中亚西亚,尤以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为代表。第一,该地区是世界冶金业的发源地,冶铜至迟开始于公元前3800—3500年、冶铁约始于公元前3000—2000年①华觉明等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5、102页;《技术史》第Ⅰ卷,第394、398页。。第二,约于公元前1776年颁布《汉穆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石刻法典。第三,最先进的城市建筑。以砖为主、砖石兼用,使用沥青作黏合剂,设计复杂,建筑雄伟,率先使用马赛克装饰[22]307-316。第四,发明泥板楔形文字,成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第五,率先种植小麦和大麦。该地区领先于世的发明最多,但比起古埃及金字塔所体现的那种惊人的生产力似稍逊一筹。

仅次于上述两个地区的是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东地区的冶金等文明传入古印度北部,自己发展起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种植,石料生产也很发达,与中东地区的商品交换贸易颇为繁荣[24]7-26。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西亚中亚的青铜文明传入黄河流域。到公元前15—11世纪,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考古发掘出的青铜器和成熟的甲骨文来看,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等文物来看,已经显示出后来居上的强劲势头。与上述四大文明古国地区相比,欧洲黯然失色,几乎没有重大的值得称道之处。

关于此阶段的中外交流,因为资料稀少,学者们只能推测。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早期中华文明西来说,二是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发展说[25]1-12。本文认为:从考古发现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冶金技术(主要是冶铜技术)和麦作技术西来的可能性较大①《技术史》第Ⅰ卷第243-246页。(美)埃尔顿·丹尼尔著,李铁匠译:《伊朗史》第二章,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第24-25页。;陶器制作和黍、稻种植技术独立起源发展的可能性较大。

总之,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的第一阶段,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最发达之地区是中东。“在公元前3千纪中叶——苏美尔进入辉煌的英雄时代,文学作品出现,尚武思想及装饰艺术兴起,埃及古王国兴旺发达,是伟大的金字塔建造者的时代,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的时代——安那托利亚也诞生了灿烂文明”[18]124。从石器向青铜器时代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决定性的、革命性的变革”[18]317,使亚非欧大陆大踏步前进。冶铁技术的发明,影响更加深远。有证据表明,古埃及率先普及了铁工具。

三、各具优势特色的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亚欧大陆和北非都是青铜器和铁器兼用。就生产工具来看,逐渐从青铜工具过渡到铁工具。其中,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和秦汉帝国的生产力文明最有代表性,各具优势与特色。

首先从希波战争看波斯帝国生产力的发达。记录这场战争的是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30/420年)及其《希罗多德历史》[23]125。当时的波斯帝国地域辽阔,除西亚中亚外,还包括北非、印度和东南欧部分地区。该书记载埃及的发达情况时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23]125其他农业区也很发达,“巴比伦的全境,和埃及一样,它到处是水渠纵横交错的”[23]97,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在利比亚的库列温地区,“极其令人惊叹的地方是它有三个收获的季节”[23]342。中东地区石油的浅表储存非常丰富,早就加以开采利用[22]165-169。据希氏所见,该地区已掌握沥青、盐和油的分离技术[23]452。波斯帝国征伐希腊出动的军队人数高达264万多人,再加上杂务和运输人员,共有528万多人,其食品生产和供应能力非常巨大②《希罗多德历史》第540页。另参考李零《波斯笔记》第290页的讨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出动的船只至少有3000多艘[23]539,说明其造船业非常发达。从其武器装备来看,青铜和铁器并用[23]492-540,说明其金属业和制造业都很先进。

古希腊(公元前800年—146年)之所以能够击退古代罕见规模的波斯大军的进攻,除了地理和天气原因外,仅次于波斯帝国的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性原因。古希腊与古波斯帝国相比,农业并不发达,只盛产橄榄油和葡萄酒,但商业发达,创造出影响深远的城市文明。其冠绝一时的精美的人性化石头雕塑、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表明其手工业已达到很高水平。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已经使用煤炭做燃烧剂,使用巨大的鼓风机[26]。紧接古希腊的古罗马文明,其高超的生产技术,首先体现在遗留至今的雄伟的罗马城市广场和斗兽场,大规模使用了相当先进的水泥材料——“罗马砂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生产技术及其辉煌灿烂的文明,欧洲的其他地区的技术和文明,众所周知,大量的吸收了古埃及、古中亚西亚南亚的技术和文明①详细论述可参考M.M.波斯坦等主编,王春法主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第1-3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例如,最早的水泥技术起源于古埃及,但古罗马吸收并加以改进,后来居上。古希腊、罗马的采矿业曾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矿井深度达到100多米,并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梯级排水设备②(英)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潜伟等译:《技术史》第Ⅱ卷第1章,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M.M.波斯坦等主编,王春法主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第10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1、601页。。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近代欧洲文明的直接来源。

古印度因为交通便利,很早就与中东地区和欧洲有交流。在此阶段,雅利安人等多次入侵印度,带来许多先进技术。这一时期,古印度的水稻、棉花、制糖生产率先发展起来,铁器逐渐普及,境内外贸易都比较发达。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佛教建筑也广泛兴起。以犍陀罗为代表的石刻艺术,可与古希腊媲美。还率先发明了抛石机[24]27-110。另外,被视为古代最优质的钢铁——镔铁,也可能是起源于此期的印度北部[27]。古印度在棉花、制糖等方面的优势,相当突出,在唐宋时期传播到中国。

在第二阶段的前半期,相当于中国的周朝,除了青铜器生产力外,以石头和水泥为材料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规模、整体科学技术,明显落后于中东地区和古希腊罗马。但到后半期,特别是到秦汉时期,发展迅速,在一些重要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秦汉帝国的城市建筑、陵墓建筑,其规模都超过罗马帝国和其他地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巨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二牛抬杠”犁耕,多达5000万左右的人口,表明秦汉帝国的农业生产力超过上述各地区。丝绸技术遥遥领先,在张骞通西域后持续向西出口。汉代发明的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逐步传播、影响全球。在商周时期就已非常成熟的青铜技术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冶铁技术后来居上。冶铁技术虽然最早出现于中东地区,但中东地区和欧洲生产的铁是熟铁,又叫块炼铁,必须经过反复加热锻打才能制成工具或武器,费时费力。“中国至迟到春秋晚期已发明生铁冶铸技术……至迟在战国早期已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至少到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后期,中国人民就创造了生铁炒炼成熟铁或钢的技术”③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另可参考S·A·M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第1章第10-11页对汉代与西方钢铁技术的比较。。中国古代这些技术省时省力,有利于铁器推广,比欧洲先进2000年左右。秦汉帝国的铺石路(2.2万英里)不如罗马帝国(4万多英里)④安格斯·麦迪森著,伍晓鹰等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另可参考S·A·M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第1章第16页。,说明了罗马帝国的整体生产力仍然比较高。中东地区和欧洲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远远超过秦汉帝国。

在第二阶段的中国,存在一个重要的、也许是规律性的现象:在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人们只能够加工土壤以烧砖、制瓦、制陶、夯土筑墙,呈现铜砖并行的特点;在使用铁器的时代,人们才能够切割石材并刻字雕塑,呈现铁石并行的特点。因为铁器易蚀不易保存,通过考古学来寻找人类早期铁器遗物非常困难,而石刻品可长期保存。由此来判断人类早期各地区从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折点,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参照物坐标。

在第二阶段,亚欧大陆和北非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没有谁能够全面覆盖、全面领先。

四、第三阶段的优势在东方

第三阶段(500—1500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500—960年)、中期(960—1300年)、晚期(1300—1500年)。

在本阶段早期,欧洲进入“黑暗时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总体上发展缓慢,甚至倒退。“从很早的时候起,西欧就已经有采矿业了:青铜文化繁荣于公元前2000年,而采铁业从公元前九世纪就已开始。”[28]347然而,“中世纪早期,由于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一般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采矿业衰落下去。许多矿山成了荒山”[28]347。“几乎没有什么技术进步。”[21]7从8—9世纪起,西欧的采矿业开始复苏,但采矿技术水平还非常低,“露天开采相当普遍,当人们只表面地和掠夺性地利用了一部分矿藏之后,矿山经常就被抛弃不顾。仅仅在某些地方才建立了有坑道的甚至有10公尺(米)深的浅矿井的名副其实的矿坑”[28]375。“6世纪末期直到10世纪末期的矿井远不如古代那样深。用的方法更加原始。”[29]581排水和通风问题,也没有解决[29]601-602。此期欧洲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呈现全面衰退与停滞状态[13]38-39。其原因,与蛮族入侵和瘟疫大流行有直接关系。不过,起源于希腊的燃油喷射技术——“希腊火”,早于中国。

从杜环《经行记》的记述来看,公元8世纪的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城市经济繁荣发达,玻璃生产领先于世,“天下莫比”[29]。但另一方面“是乡村的贫困和人口的锐减及能源特别是木材、技术、体制与知识的停滞不前”[7]16。印度的农业生产有所进步,丝绸生产也成熟起来,但“城市文明和商品经济开始衰退”[24]111。科技方面也缺乏创新。

在中国,汉代灭亡后陷入几百年的战乱,最发达的北方经济衰退,商品货币交换倒退至以物易物状态。但唐帝国建立后,成为一个经济最发达、影响力空前的国家。此期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和波斯文明成果大规模进入中国。另一个更加重要的特点是,生产技术上有一系列重要新发明:以生铁水灌注熟铁的“灌钢”冶炼法、瓷器技术、雕版印刷技术、茶叶栽培加工技术、火药、指南针等,盛况空前,与欧洲、中东和印度的停滞不前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除了瓷器、茶叶技术,其他新技术尚处于初创期,还没有推广普及。

在本阶段中期,欧洲发起了9次、持续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欧洲已经开始走出“黑暗时代”,生产力发展开始超过中东地区。同时,通过这次东征,欧洲从中东地区更加全面地学习吸收了一些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印度北方地区仍处于割据、混乱、停滞状态,南印度则比较兴旺发达。无论是印度、中东还是欧洲,科技创新方面都乏善可陈。不过,从《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述来看,中东地区和印度的城市仍然比较繁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有些技术和行业(如石油、毛纺织、棉花)领先于宋元。马可波罗记载说:在两河流域南部一个名叫“忽必南”的大城市,“出产铁、钢、翁荅尼克(一种高级精品钢),甚多,而制造钢镜极巨丽”[31]。这种“钢镜”技术和产品,举世无双。

中国正值宋朝——这是一个军事上比较软弱但经济和教科文非常先进、耀眼夺目的朝代。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估计:在公元1000年,亚洲(不包括日本)的GDP规模是821亿(1990年国际元),亚洲(不包括日本)的人均GDP是450(1990年国际元),全球最高[13]16;“在宋朝的末期,中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领先经济”[13]中文版前言。首先是农业发达,水利设施繁多,农具齐全而先进,水稻种植和稻麦复种技术先进,使人口规模在北宋末年(12世纪初)突破1亿大关。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工发展迅速,茶叶普及到全国并大量出口。手工业生产,成就更加辉煌。矿冶业和金属制品的技术、质量、产量都领先于世。煤炭已在北方得到空前规模的开采和使用。率先利用火药制造出热兵器,率先把指南针用于航海,率先发明出“卓筒井”(盐井深钻和汲水),在普及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率先发明活字印刷术,率先制造出古代最复杂的机械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率先发明并大规模使用纸币,在宋末元初率先发明“水转大纺车”。丝绸和瓷器生产技术继续领先并大量出口。宋代大城市的规模和中心城市的密度,举世无双①以上内容,参考漆侠《宋代经济史》和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等。。宋代出口的大多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瓷器、铜钱、茶叶、丝织品和图书等制成品,进口的大多是科技含量比较低的香料、矿石和动物等原材料②参考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第二章第三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斯塔夫里阿诺斯据此认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14]261“占城稻”和棉花的引进,对宋元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直接推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的玻璃制造业仍无起色,欧洲在关键领域正在赶上来。欧洲此时的采矿深度虽然远远落后于中国,使用的挖掘工具和技术也相同,但欧洲从1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用煤冶铁、锻铁[21]47-48,在排水和粉碎矿石时已经开始采用比较先进的绞盘和马曳、水力了[28]375-376。“西方矿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开采期开始于1170年左右。”[29]583欧洲的冶炼炉长期矮小落后,只有1.5米高,没有专门的鼓风设备,温度很低,出铁率和品质都很差。但从11世纪开始,欧洲的冶锻炉已经配备了水力水轮鼓风机[21]48。从13世纪开始,欧洲冶炼炉高度进步很快,从3.5米高的“斯托克炉”,很快又发展到5~6米高的“白劳炉”,并且配备了水力水轮风箱[28]376。这些技术和设备,都开始超过中国。在矿冶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欧洲13世纪就发明创造出“铁磨”[21]48;但欧洲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明显落后于中国宋朝。

在本阶段晚期,即公元1300—1500年,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的记述来看,中东地区和印度的城市、商品贸易、学校等仍很发达,在玻璃、石油、毛棉纺织等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他认为中国元朝的农业、城市、造船业、煤炭业、瓷器和纸币是最发达的,“世界上没有比中国人更富有的了”[32]357。值得我们倍加注意的是,欧洲在一些重要技术和探险方面开始领先。欧洲的火炮和金属铸造加工技术后来居上,在14世纪中叶就超过中国了。又在15世纪发明创造出钻空车床、旋床、磨床、螺丝旋床,远超中国[28]377-379。11世纪的时候,宋朝的铁产量远远超过欧洲,大量用煤作为工业燃料也远远超过欧洲[29]587-588。但是,南宋(12世纪)开始,中国的冶金业发展速度明显缓慢下来。有学者认为,欧洲中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12和13世纪,14世纪是技术的适应时期,15世纪后期,“技术进步又重新出现了,并且更具活力”[21]463。相比较来看,中国在宋代也可以说是发生了继秦汉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但后来的几百年年没有出现欧洲那样的再跃进、再革命。

除了最重要的矿冶业,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在其他生产领域也有值得注意的发展。从古埃及很早就已经传到欧洲的玻璃制造技术,此时也有一定的进步[21]223-244。欧洲中世纪的一些耕犁,明显大于同时期的中国耕犁,这就需要比较大的牵引力。在11世纪末期,“四头耕牛拉犁在温带欧洲相当普遍,而且在整个中世纪一直如此,虽然使用更少耕牛的犁也在继续使用着”[21]66。这说明欧洲畜牧业和畜力使用,明显超过宋朝;也意味着欧洲农民的劳动强度明显低于宋朝而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宋朝,欧洲人有更多时间用于探索新事物。14世纪在意大利开始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萌芽,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标志着在本阶段末,欧洲开启了全面的强劲的崛起之路。不过,哥伦布等著名探险家的最终目的地是中国和印度,他们认为那里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发达的地方。

在14世纪之前,欧洲罕见值得称道的科技发明,其科学技术水平在大多数领域都落后于中国[21]549-552。在公元前700年—公元1500年的大多数时间内,“近东技艺和发明上胜过西方,而远东可能较前两者更胜一筹”[21]538。这里的远东,主要是指中国。与同时期的宋朝相比,欧洲在玻璃制造技术、水泥技术、牛耕和农民劳动生产率三个领域明显优越,冶金业刚刚开始超越。欧洲之所以能够在14世纪之后的几百年生产力飞速发展,后来居上,与广泛吸收非洲和亚洲的科技成果有莫大的关系。

五、第四阶段的优势在欧美

公元1500—1900年,欧洲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马当先,迅速地明显地领先于其他地区。明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在外贸规模上仍有优势,但技术发明和创新明显落后。欧洲率先爆发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率先建立起系统的前所未有的近代科技,率先向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殖民,建立起以欧洲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真正的世界贸易体系。据安格斯·麦迪森研究估计:1820年,西欧的GDP是1637亿美元(1990年国际元),在经济总量上不占优势,但其人均GDP高达1232美元,高居榜首,远远高于亚非拉地区;到1998年,西欧及其西方衍生国GDP高达154270亿美元(1990年国际元)、人均GDP高达22033.5美元,整体优势非常显著,为全球最富有、最发达地区[13]16。在20世纪,全球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领头羊是美国。中国在近几十年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令人瞠目结舌,但人均GDP还相当落后。2013年,欧美诸国的人均GDP是3万多美元,多者是10万多美元,而中国只有0.6747万美元,“处于世界的第81位,可谓是中等收入。《全球经济史》将会告诉你,贫富差距起源于两百年前的工业革命”[33]。目前,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优势还在欧美。

六、几点总结与看法

从上述考察过程中,得到许多启发和看法,比较重要的是如下三点。

(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始终保持第一

在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别不大。在金属时代(先是青铜器,后是铁器),因为进入金属时代时间的早晚、技艺和普及程度不同,各地区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拉开了距离。在第一阶段,即公元前1000年之前,位居第一的无疑是中东地区。在第二阶段,即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欧洲南部、印度和中国北部赶了上来,各有优势和特色,发展水平难分伯仲。在第三阶段,即公元500年至1500年,整体优势在东方,宋朝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无疑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无与伦比。在第四阶段,即公元1500年至今,整体优势在欧美地区。其中,一马当先的是欧洲南部的意大利,然后是西欧,最后是美国。

纵观中国在世界经济历史中的地位,安格斯·麦迪森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但是它发展的节奏同世界通常的模式有着截然的不同。”[13]中文版前言这个“相当长的时期”究竟何指,麦氏没有解释。如果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算起,他的这个结论是基本正确的。如果认真观察公元前1000年之前的世界,就会发现,历史事实并非如此,那个时期中东地区的生产力比中国发达得多。近几十年来,海内外一些学者把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看得很发达,其实是片面性地重视了外贸和GDP规模,严重忽视了科技含量和人均GDP。从科技含量、GDP规模及其人均来看,在公元1500年之前,确实领先、确实第一位的唯有宋朝。当然,还可以扩大一下,是唐宋元。不过,宋朝的生产技术并非处处领先,宋朝和整个中国古代的玻璃技术、水泥技术等落后于中东地区和欧洲。

(二)各国各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

农业和畜牧业,受到自然环境的严重制约。生产力越是低下,受到的制约越严重。自古到今,农业发达地区一般都在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地区。草原地区农业不发达,畜牧业比较发达。纯粹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前途往往不如复合经济区。曾雄生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结构是农桑结合,生产成本较高;欧洲是农牧结合,更有其合理性[34]896-903。中东地区和欧洲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中国北方早期主要是黍米(小米)、汉代以后才逐渐改种小麦。S·A·M阿谢德认为,汉代的小米产量是西罗马帝国小麦的两倍[7]8。但难以解释为什么汉代以后逐渐改种小麦。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印度一直以稻米为主。美洲原来以玉米为主,欧洲人入侵以后才推广小麦等。在经济作物中,印度的棉花和糖蔗,中国的桑蚕和茶叶,东南亚和印度的香料,中东和欧洲的葡萄、橄榄,在古代长期占居优势并深刻推动了各自手工业的特色发展。在古代,农业比较发达的是北非,亚洲的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美洲。但是,近代“工业革命”不是爆发于这些地区,关键在于手工业和近代工业。

在手工业领域,最早领先全球的是古埃及以众多巨大金字塔为标志的建筑业,其技术支撑实为金属业。后来,建筑业尤其是石刻技术的重心依次转移到中亚西亚、南欧、印度和中国。技术发明非常重要,但提高和普及同样重要。发明早,并不意味着一直领先。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埃及,欧洲在后来突飞猛进,反超埃及。初期的水泥技术起源于埃及,但发扬光大的是欧洲,目前重心在中国。丝织业的重心始终在中国,但该产品不利于大众化。棉织业起源于印度,到公元13世纪以后才逐渐推广到中国和美洲等地。食糖制造业起源于印度,公元7世纪推广到中国等地。茶叶加工技术起源于中国,但近代以来印度也颇有竞争力。瓷器技术起源于中国,中国始终是生产大国,但可能因此而严重阻碍了玻璃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石油的开采和利用起源于中东地区,至今仍是产油重心,这与自然禀赋有关。这些优势特色成果,都是以“工业革命”为开端的近现代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生产力物质基础。不过,还不是关键基础。

(三)宋朝生产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火药和磁石“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35]114。他自己明确说,他不清楚这三大发明的来源。后来,最著名的革命理论家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6]67马克思没有讲这三大发明的来源。现代学者众所周知,这三大发明来自中国;更准确具体地说,来自中国的唐宋。培根和马克思最早看到并精辟论述了中国唐宋时期的这三大发明,对欧洲从旧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发挥的特殊巨大作用。当然,这一重大转变的推力,并不是仅有这三大发明,至少还有宋朝发明的纸币、古埃及发明的玻璃和水泥技术、古印度的棉花纺织技术等,更离不开各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研究成果。霍奇森在《重新思考世界历史》中指出:“现代大转变是以发源于一些已经提到的东半球的民族的无数发明、发现为前提的,有许多发现的更早基础不是欧洲提供的。”[37]50宋代以后的明清时期,更具有革命性基础性的煤铁采冶和金属机械制造技术、热兵器制造等技术,科学文明成果,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欧洲,欧洲的生产力和科技后来居上。对于中国来说,宋代、也只有宋代的中国,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占据全球最高峰。进入21世纪,中国重新呈现登顶之势,震惊全球。历史反复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保持先进地位,必须积极吸取其他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科技文明成果,积极发展生产力。自然环境和政治、思想、宗教等因素当然也很重要,但毕竟是第二位第三位的。

猜你喜欢

生产力欧洲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欧洲“芦笋季”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一起去看“欧洲野牛”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这些欧洲街道最值得一去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