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巴黎手稿》写作的思想资源问题

2021-12-08宫敬才

关键词:费尔巴哈政治经济学黑格尔

宫敬才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说明

在研究和论说马克思《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理论来源问题时,人们最为关注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作用,有为数不少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此时的思想处于费尔巴哈哲学阶段,人学公式背后的思维方式是证据。此为简单化理解马克思此时思想发育程度的典型。其次是黑格尔哲学。人们更为关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及其马克思的相应批判,但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的有益影响则估计不足。更为明显和严重的问题是现有做法无视基本事实的客观存在,这就是作为主要思想资源之一的经济学,具体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不顾及这二者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作用,就不可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手稿》的思想资源问题,更不可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手稿》的具体内容。这样的理论情势会造成连锁反应,结果之一是对《手稿》语境的错误理解和定位。纯哲学语境地理解导致仅仅关注纯哲学话题如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理论,而《手稿》的真实主题思想即对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则是被抛诸研究者的视野之外。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导致严重的理论后果:其一是《手稿》的主题思想被扭曲;其二是《手稿》与马克思后续写作的文献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之间思想的内在联系被抛入视野黑洞之中。第二种后果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人们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时聚焦《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之间的思想联系,无视《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之间的思想联系,客观存在的《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的三点一线被人为割断为两点一线,《手稿》经济哲学语境起源的地位和作用被彻底淹没。

从经济哲学语境角度看,这里的问题不是理论来源,而是思想资源,即马克思构筑经济哲学语境时依凭的思想资源。思想资源的指称范围远远大于理论来源的指称范围,从这里才能真正地看清楚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的构筑与前人思想的实际关系。更为重要者,从思想资源的角度看问题,被以往研究忽略但对马克思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理论因素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思想资源是底色,借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经济哲学意义上与前人思想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关系。

二、资产阶级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背景是资产阶级经济学。马克思持续一生地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人人皆知的客观事实,但这一经济学对马克思构筑经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语境起过刺激或叫激发作用,则被研究者忽略。如果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正式出版(1776年)算起,1844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已有近70年的历史。此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主要构成要素如下。第一,基本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和土地;利润、工资和地租;资本家、工人和地主。第二,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生产要素意义的公式是资本——雇佣劳动——土地;分配意义的公式是利润——工资——地租;生产要素所有权意义的公式是资本家——工人——地主。第三,价值立场。亚当·斯密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一再公开地宣称,自己站在一般意义的人的立场上说话,实质是为资本和资本家说话。第四,学科性质认知。此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一口咬定经济学是科学,其中不能存在价值立场[1]。这一立场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所继承并自信地认为,经济学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如在中国极为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的态度来探讨他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和生物学研究生命的方法一样:他们提出理论、收集资料,并分析这些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2]

马克思面对和利用这一学术体系进行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虽然到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时创立了独树一帜且自成逻辑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但马克思写作《手稿》时还离不开资产阶级经济学这一学术体系,还必须以它为参照系和出发点。《手稿》写作的开始就沿用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具体表现是马克思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栏分列的形式开始《手稿》的写作。试想,如果没有这一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马克思的《手稿》会是什么样子?甚至马克思能写出《手稿》吗?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资产阶级经济学是马克思写作《手稿》时基本和主要的思想资源,进而是马克思构筑经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语境基本和主要的思想资源。

当然,写作《手稿》时的马克思并不是完全沿袭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学术体系,而是与这一学术体系处于胶着的关系状态中。其中有沿用,主要表现于基本范畴和分析框架,但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内容,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马克思的语境是经济哲学语境,具体说是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统一,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经济学语境形成鲜明对照。第二,马克思的价值立场是站在雇佣劳动者的立场上为雇佣劳动者说话,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竭力为资本和资本家说话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第三,此时的马克思已发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少的根本性缺陷,并力所能及地加以指明,如对资产阶级经济学逻辑前提即人学前提和法哲学前提的质疑和批判,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片面理解资本、劳动和工人等范畴的批判,等等。这种批判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总之,马克思《手稿》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思想关系很复杂,其中有继承,有批判,有超越。这种复杂关系证明了事实的客观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是马克思写作《手稿》和构筑经济哲学语境的思想资源。资源的意义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能够作为参照系和出发点的学术范式;二是从反面对马克思产生刺激或说激发作用。

三、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学

理解《手稿》的思想资源问题而不顾涉青年恩格斯经济哲学思想的影响作用是理论硬伤。确实有人意识到并指出这一点,如英国学者麦克莱伦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一书中说,恩格斯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发生了决定性影响”[3]。可惜的是大部分研究者无视这一事实的客观存在。考虑到如下细节性事实,青年恩格斯对《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的决定性影响能够更清晰地凸显出来。《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事实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为批判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篇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文献。此时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还不能阅读英文文献,阅读的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政治经济学文献是法译本,对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根本性社会历史变化还知之甚少。青年恩格斯的论文投稿于《德法年鉴》,作为年鉴两主编之一的卢格由于生病而不能从事编辑工作,马克思是这篇论文除作者外的第一位读者。可以想见,这篇论文对急于找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突破口因而对政治经济学新观点求知若渴的马克思会产生多么具体且巨大的激发作用。激发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以英国为主的政治经济学学科性知识;二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三是经济哲学观点。顾及这些细节性事实,如下结论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①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却历来被学术界忽略的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历史性梳理和分析请见宫敬才:《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启蒙者和领路人的说法似有夸张之嫌,但看了恩格斯这篇论文中的如下观点,并与马克思几个月之后开始写作的《手稿》加以对比,夸张之说便不攻自破。第一,质疑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法哲学前提即私有财产制度天然合理论。第二,指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不亚于古代的奴隶制,这证明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虚伪性质。第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学出发点是纯粹的人。第四,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本质在于阐释私有财产制度的规律。第五,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两个和解,即人类与自然和人类内部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和解。第六,人类社会的出路在于消灭私有财产制度。第七,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违背客观事实。第八,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九,只有结合资本与劳动才能正确地认识私有财产制度。第十,劳动是人的自由活动。第十一,私有财产制度导致阶级对立。第十二,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革命。第十三,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第十四,科学技术的人性化运用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内容。第十五,资产阶级经济学敌视人,是无人经济学。第十六,在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发明使人异化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8、63、59、59-60、63、65、67、67、70、72、72、75、76、77、79、80、85页。。按照恩格斯论文表述顺序摘录出来的16个观点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重又出现于马克思《手稿》之中,少部分出现于马克思以后写作的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革命的观点和指斥资产阶级经济学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这些观点的罗列和对比以微观、实证形式证明,青年恩格斯确实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其经济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的构筑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如上判断和支撑判断的例证是对传统性认知的冲击与挑战,但客观事实确实如此。好在马克思总在不断地以间接形式承认这一点,提到这一点。《手稿》的《序言》中说,青年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4]112。马克思在1859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说,青年恩格斯的论文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5]。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曾五次引用青年恩格斯的这篇论文,借以印证自己的观点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177、191、460、731页。。三个例证表明,对青年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作出高度评价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做法。这种做法告诉我们两个基本事实,一是青年恩格斯的论文对《手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二是该论文对马克思有持续一生的重要影响。

四、费尔巴哈哲学

《手稿》中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复杂就需要分析和鉴别,否则,理解上的简单化是必然结果。在《手稿》的争论历史中,其中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较受关注,不幸的是有为数不少的研究者对这一关系作出简单化理解。这样的例证有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部分苏联学者和中国的大部分学者。他们认为,《手稿》是受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严重影响的结果,其中的人学思想是例证。他们由此断定,由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使《手稿》中的思想具有不成熟性质。法国的阿尔都塞走向离谱的极端,认定《手稿》中的人学思想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表面看,上述理解结果并非捕风捉影,因为马克思确实在《手稿》中两次高度赞扬费尔巴哈[4]112,199-200。

就实质说,上述观点是简单化理解《手稿》中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关系的结果。马克思在高度赞扬费尔巴哈的同时,利用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获得的新哲学感悟改造费尔巴哈哲学。这种改造直接体现于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评中[4]200-201,更多和更根本的体现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范畴和观念进行改造、重新解释和赋予新内容,结果是费尔巴哈哲学的范畴外壳仍然存在,实际内容则是马克思自己的思想。请看如下例证:

例证一: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概念占有重要地位,其含义是人与动物相比生物学意义上的独特之处,如“爱”。马克思在《手稿》中袭用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类概念,但赋予的含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有本质区别,它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4]163。由情感到活动亦即实践是本质性的跨越,哲学视域发生了根本性转移,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客观基础与人的类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此后理解人的本质问题有了正确出发点。

例证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自然界是直观的对象,是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的前提。马克思视自然界为“人化的自然界”,费尔巴哈意义的与人无关的自然界对人说来是无[4]191,220。马克思对自然界的理解是伟大发现,这一发现为一系列经济哲学观点的提出打开了方便之门,典型是人化自然辩证法思想①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有较为系统的人化自然辩证思想,可惜的是被大部分研究者所忽略。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梳理和论证请见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手稿》中“人化的自然界”思想的哲学意义。殊不知,正是这一思想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经济哲学语境的构筑有了现实可能性。“人化的自然界”是哲学范畴,但没有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化”之中的“化”即劳动的本质和特点就无法被揭示出来。就此而言,读一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的批判,一切皆会显现出来[4]528-529。

例证三:问题域的根本性转换。费尔巴哈哲学中的自然界是直观的对象,需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性质的问题即“自然界的形成过程”问题。马克思反其道而行之,从世界历史和人的角度看待自然界,使问题的性质和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果是变成了如下问题:“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196费尔巴哈哲学视域中的自然界是与人无涉的静态存在,把人与自然界联系起来的中介是直观。《手稿》经济哲学语境中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和确证,联系二者的中介不是直观而是劳动,不是主观的意识活动而是客观的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来说,问题域的根本性转换是大事,因为这为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找到了突破口,为建立自己的人化自然辩证法迈出了关键一步。

例证四:哲学分析框架。费尔巴哈在反叛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继承英法两国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又思路清晰地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拔高到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这就是哲学分析框架。马克思自觉彻底地批判费尔巴哈的哲学分析框架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但这样的批判在《手稿》中就开始了。这里不是指名道姓地批判,而是提出自己的哲学分析框架与之相抗衡,“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4]210。用通俗易懂的哲学语言表述这一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样的哲学分析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后者是前者的产物。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被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所左右,而是以非自觉形式开始自己哲学体系的创建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被忽略,而是应该被承认,被研究。

四个例证已能说明问题,《手稿》中的思想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以往的简单化理解为正确把握《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问题带来了不利影响,现在是纠正过来的时候了。《手稿》时期的马克思确实受到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如人之异化的思维方式,一些基本的哲学范畴的激发作用,但不能由此就得出结论说,此时马克思的思想被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所左右。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另一面,这就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改造和事实上的超越。注意到这一点,研究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和全面地理解《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问题。

五、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后人理解马克思经济哲学时必须正视的难点,《手稿》的情况更是如此。就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研究者有习惯性路径可依赖,该路径的创立者是恩格斯和列宁。他们看重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是《逻辑学》,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认定这一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实事求是地说,依赖这一路径理解《手稿》中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问题不会得到符合马克思思想实际的结论。马克思在《手稿》中认定黑格尔哲学的代表作是《精神现象学》,称其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其中的精华是劳动辩证法[4]201,205。依循马克思路径理解《手稿》中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问题,才能真切地理解作为思想资源的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构筑经济哲学语境具有多么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让我们从头说起。到写作《手稿》的1844年,马克思已是第三次与黑格尔哲学系统地打交道。第一次与黑格尔哲学系统地打交道发生于大学二年级,马克思读了黑格尔所有的著作及其弟子的著作。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氛围左右了这次阅读,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的哲学立场体现于《博士论文》中。第二次打交道发生于1843年。《莱茵报》时期的痛苦经历让马克思愤怒不已,普鲁士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横行的政治现实与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国家的吹捧以至于神化尖锐冲突。黑格尔说,“人民就是一群无定形的东西”[5]298,“人们必须崇敬国家,把它看作地上的神物”[5]285,“神自身在地上的行进,这就是国家”[5]259。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人民主权论与之相抗衡,揭批黑格尔国家观的荒谬之处。这里的语境是政治哲学[6]37-39。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者习惯性地把马克思此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视为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最早提出[6]9-12,实际是误解。此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识。尤为重要者,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中公开承认,他只是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即“解剖市民社会”之后才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7]。真实情况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只是政治哲学语境中人民主权论的另一种表述。

马克思第三次与黑格尔哲学系统打交道是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半年之后的1844年。与前两次相比,这次与黑格尔哲学打交道的特点如下:第一,这次打交道是经济哲学语境而非政治哲学语境。第二,关注和批判的重点文献是《精神现象学》而不是《法哲学原理》。第三,在具体内容层面,这次打交道与政治经济学密切相关而不是与政治哲学和法哲学密切相关。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集中于两点:一是对财富、异化等现象理解的唯心主义性质,二是像资产阶级经济学一样对劳动的片面性理解[4]203-205。

马克思从《精神现象学》中挖掘出对自己最有益因而最重要的是劳动辩证法,“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4]205。这种劳动辩证法的核心是人,是处于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用这种劳动辩证法看待人及其历史,“人学历史唯物主义”便呼之欲出①“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新提法,对其的展开和论证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基于此我们说,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而言具有理论基础的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马克思看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还有一般层面的原因,这就是批判的内在气质。马克思说:“《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但是,因为《现象学》紧紧抓住了人的异化不放——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工过了。”[4]204劳动辩证法和批判的内在气质出现于黑格尔的如下论述中。他在讲到劳动过程中主人、奴隶及二者之间关系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时说:“对于事物的陶冶不仅具有肯定的意义,使服役的意识通过这种过程成为事实上存在着的纯粹的自为存在,而且对于它的前一个环节,恐惧,也有着否定的意义。”“在主人面前,奴隶感觉到自为存在只是外在的东西或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在恐惧中他感觉到自为存在只是潜在的;在陶冶事物的劳动中则是自为存在成为他自己固有的了,他并且开始意识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奴隶据以陶冶事物的形式由于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他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即是他自身;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他的纯粹的自在自为,不过这个自为存在在陶冶事物的过程中才得到了实现。因此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8]

黑格尔以劳动为核心构筑出微观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奴隶、主人与劳动的关系和奴隶与劳动的关系及其性质变化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在劳动过程及其结果中,构成要素发生了根本的性质变化。主人不劳动,在生存意义上又不得不依赖劳动,由此变成了劳动的纯否定因素。奴隶必须劳动即必须“陶冶事物”,在劳动对象面前,奴隶是主体;在劳动即“陶冶”过程中,奴隶同样掌握主动权;在劳动结果面前,奴隶是真正的创造者。在劳动面前作为纯否定因素的主人,由于没有奴隶劳动便不能生存,因而具有了奴隶的性质。基于此我们说,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主人和奴隶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颠倒。这个微观、精巧、深刻而又实用的意象世界是理论模型,马克思用它去分析和衡量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其巨大的理论张力就能显示出来,一系列极具经济哲学性质的观点的提出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难事。马克思在《手稿》中确实这样做了,如下例证就可证明这一点:第一,“人化的自然界”论;第二,自然界的社会历史性质论;第三,人之本质劳动论;第四,劳动创造世界论;第五,私有财产主体本质论;第六,主、客体关系哲学分析框架论,等等[4]163-210。这六个观点在马克思后来写作的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一再出现并成为理论基础,典型者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

总之,《手稿》中的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是有待研究的课题,依赖已有路径理解这一关系的结果是误解这一关系。马克思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它告诉我们,黑格尔哲学具有浓重的社会历史性内容,这种内容的具体化结果之一是经济哲学①黑格尔的经济哲学思想历来被研究者所忽略,唯一的例外是匈牙利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卢卡奇。对黑格尔经济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分析请见宫敬才:《论黑格尔的经济哲学及其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3期。。马克思在构筑经济哲学语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黑格尔经济哲学的重大影响,使马克思经济哲学带有明显的黑格尔经济哲学痕迹。

六、讨论性结论

就《手稿》经济哲学语境意义的思想资源问题而言,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只能作为例证看待。如此说的根据是马克思在构筑《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时还依凭了其他思想资源。古希腊神话和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思想使马克思发现了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及其存在论意义的高于一切[4]12,这种发现以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形式出现于《手稿》中,成为其理论支撑点之一。又如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在《手稿》中构筑经济哲学语境产生了直接影响,引证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就是证据。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手稿》写作时依凭的思想资源是有待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研究清楚了,我们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手稿》的经济哲学语境,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手稿》中的经济哲学思想,特别是其中质疑和批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制度的主题思想。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政治经济学黑格尔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回到现实的主体——马克思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主体理论的批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