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肝炎后肝硬化

2021-12-08张照兰马素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利水肝郁气滞

吕 莹,张照兰,马素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郑州 450000)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到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1]。肝炎后肝硬化在我国多由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而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大国,乙肝炎所致的肝硬化约占77%[2]。因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临床上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死亡通常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有关。西医治疗以保肝降酶、降低门脉压、止血、抗感染、纠正肝性脑病等对症治疗为主,虽经积极治疗,但肝硬化的多种并发症仍易反复发作,并不能阻止肝硬化进展,中医药在治疗早期肝硬化、抗肝纤维化等方面优势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甚至逆转肝硬化进程。运用中医药治疗晚期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以及中药直肠滴入的三位一体综合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特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没有肝硬化的病名记载,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早期肝硬化归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等范畴,晚期常常合并大量腹水、呕血、便血、昏迷、身黄、目黄、尿黄,归属于“鼓胀”“血证”“肝厥”“黄疸”等范畴。笔者认为,导致肝硬化的病因主要是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或肝病日久,黄疸、积聚失治误治,正气亏虚,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热毒”“瘀血”互结肠腑,深入营血,耗血、动血,上闭清窍所致[3]。“正气不足”是肝硬化发病的内因,《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素体虚弱,易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内蕴于肝胆,肝失调达,导致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凝。淤血留滞于肝脏,可致肝脏脉络阻滞,气血运行障碍,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肝积,故有“恶血归肝”之说[4]。久病正虚邪实,五脏俱损,肝阴耗竭,痰瘀互结,发为癌病[5]。肝硬化早期,多以湿热为主,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肝胆,由肝及脾胃,中焦不利,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留滞肝经,气机不畅,阻于肝络,久病入血化瘀,发为积证。肝硬化中期,多以脾虚湿盛为主,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肝胆,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痰瘀互结,脉络失和[6]。肝病日久,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而成鼓胀。鼓胀日久,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水湿停聚,疏泄不利,湿邪泛滥[7],日久肝郁化热伤阴,或热毒日久,耗伤阴津,导致肝肾阴虚、水湿内停,临床出现以右胁胀痛、腹胀、乏力、口干、腰酸、心烦、失眠等为主要表现[8]。肝硬化晚期,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肝胆,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阻,久病气滞血瘀,瘀血内阻,血瘀征贯穿于整个肝硬化的病程中,晚期瘀血程度更甚,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赤掌、面颈部赤丝血缕、皮下散在瘀点、瘀斑,腹壁青筋暴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紫暗,舌下脉络迂曲,鼻衄、齿衄,甚至呕血、便血等[9]。《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理上,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生血有源,统摄有权,则肝有所藏。故肝对脾的运化、升清有重要作用。病理上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肝郁乘脾”的病理机制,虽然病位在肝,但易侵及脾胃,脾胃受损,中焦不利,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则百病丛生[10],肝失所养,肝络不充,气虚血瘀,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易缠绵反复不愈。故临床上常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症候,如胁肋胀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肠鸣失气、四肢倦怠等一系列肝郁脾虚的表现。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本病有虚有实,虚证以脾虚、气虚为主,实证多见气滞、血瘀,两者之间可相互转化,或兼而有之。

2 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笔者认为导致肝硬化的病因主要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或肝病日久,黄疸、积聚失治误治,病机为正气亏虚,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运行受阻,导致气滞血瘀,“热毒”“瘀血”互结肠腑,深入营血,耗血、动血,上闭清窍所致[3],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三脏,病理性质为肝郁、气滞、血瘀、水停,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郁脾虚为基本病机[11],而“血瘀征”则贯穿于整个肝硬化的病程中。治疗上既要补脾柔肝、三焦同治,又要扶正祛邪并举,同时注意顾护胃气。在长期大量临床诊治过程中,创制了治疗肝硬化软肝散结利水方基本方。药用醋柴胡6 g、茯苓15 g、白术15 g、牡蛎30 g、泽泻15 g、鸡内金15 g,并结合古今肝病名家的临床经验,在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2.1 疏肝气,筑中焦,运脾胃 肝郁脾虚是肝硬化早期常见证型,症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食少纳呆,脘腹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 ,常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若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有气化热趋势者可加牡丹皮12 g,栀子12 g,茵陈15 g等清热凉血利湿之品;气滞兼有血瘀者可加延胡索10 g,莪术10 g,预知子10 g等行气活血之品;大便稀溏者加山药15 g,薏苡仁30 g,以健脾渗湿止泻。

2.2 祛湿邪,解热毒,利小便 湿热蕴结是肝硬化中期常见的证型,症见:腹大胀满,目肤黄染,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或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方用茵陈五苓散为主方加减,治宜清热利湿、利水消肿。若热重发黄者可加茵陈20 g、栀子15 g、大黄10 g、赤芍20 g以清热利湿退黄;恶心干呕者加姜半夏10 g、砂仁10 g,以降逆止呕;兼见鼻衄、齿衄者可加三七3 g、仙鹤草30 g化瘀凉血止血;小便不利者可加冬瓜皮20 g、白茅根30 g利尿消肿;食少纳呆者加鸡内金15 g、神曲12 g、麦芽15 g,以助消化。

2.3 滋肾肝,清虚热,防变证 肝肾阴虚是肝硬化后期常见的证型,易出现变证、坏证。症见:右胁隐痛,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腰膝酸软或腰痛,口干、眼干,心烦,低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方用一贯煎或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加减,治宜滋补肝肾、清热凉血。若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 g、火麻仁20 g以润肠通便,兼见出血倾向者加牡丹皮15 g、仙鹤草30 g、三七粉3 g以活血止血。

此外,笔者认为,治疗上应以“驱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为宜。若清热过用苦寒则伤及脾胃,补之太过则壅塞中焦,碍脾之运化,不利于湿邪去除。

3 善用中药外治法

由于肝硬化晚期,脾胃功能受损,腹水难消,腹胀明显,纳食减少,“旦能食则不能暮食”,中药口服困难,需积极寻找新的给药途径[12]。笔者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善于中医外治法综合治疗,运用中药荷叶封包及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常用利水方(甘遂12 g、芫花12 g、沉香6 g、肉桂6 g、丁香6 g、木香12 g、牵牛子30 g、大黄20 g、葶苈子30 g等将中药研制成细末,用蜂蜜调制成膏状)贴敷神阙穴,具有行气、利尿、消肿等功能;健脾清肠汤(药用大黄9 g、黄芩12 g、白及15 g、紫草15 g、茯苓30 g、薏苡仁24 g、赤芍24 g等)煎汤取汁200 mL,经直肠滴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药物,治疗了大量腹水、少尿,合并肝肾综合征的患者。陈英杰[13]认为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在于,肝寄腑于大肠, 借助大肠而降浊气, 通过大肠的降浊保证肝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大肠顺利降浊又受肝主疏泄功能的保证。近年来临床研究[14]认为,中药敷脐联合口服汤药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提高临床疗效,并且推动气血运行,刺激淋巴回流及组织血液循环,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加,腹围缩小,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15]。

4 验案举例

邵某,男,32岁,因“间断右胁胀痛1年,加重伴腹胀、身目、尿黄半月”为主诉来院。刻下症见:间断右胁胀痛,伴腹部胀大如鼓,双下肢水肿,身黄、目黄、尿黄如浓茶色,黄色鲜明,口干口苦,厌油腻,恶心干呕,纳食减少,眠差,大便干结,2 d一行,少尿,日约800 mL。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辅助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95 μmol·L-1,白蛋白(ALB):28 g·L-1,谷丙转氨酶(ALT):134 U·L-1,谷草转氨酶(AST):203 U·L-1,彩超:肝硬化,脾大,腹水,腹水深约100 mm。

中医诊断:肝积、鼓胀、黄疸(湿热蕴结),西医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 活动性并大量腹水。治疗法:清热利湿、利水消肿。处方:茵陈30 g、炒栀子30 g、大黄15 g、泽泻20 g、猪苓30 g、茯苓15 g、炒白术15 g、桂枝6 g、郁金12 g、赤芍15 g、黄芩12 g、海螵蛸30 g、浙贝母15 g、白及15 g、葛花15 g、虎杖15 g、姜竹茹10 g、姜半夏10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副,早晚两次分服。

3 d后,患者恶心干呕较前减轻,大便质软成形,每日1~2次,小便量每日1 000~1 200 mL,体重日增1 kg,腹水查彩超:腹水深约120 mm。在原方基础上加白茅根30 g、泽兰15 g,并配合利水方中药荷叶封包神阙穴以及健脾清肠汤中药直肠滴入。3 d后尿量逐渐增加,7 d后尿量每日2 500~3 000 mL,体重逐渐下降,2周后腹水消失。

按:患者摄生不慎,嗜食醇酒厚味,酿生湿热,湿热蕴结于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久病气滞血瘀,阻于肝络,发为肝积。肝病日久及肾,肝脾肾功能失调,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导致气血水停聚于腹,发为鼓胀。患者腹部胀大如鼓,身黄、目黄、尿黄如浓茶色,黄色鲜明,口干口苦,厌油腻,恶心干呕,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一派湿热蕴结之象,同时有胁下积块固定不移、舌下脉络显露等血瘀征,治疗以清热利湿、利水消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但效果不明显。笔者查房后认为,该患者首诊方清热利湿、利水消肿,以内服为主,复诊时加用中药荷叶封包神阙穴以及健脾清肠汤直肠滴入,尿量明显增加,腹水消退。在中医药综合治疗肝硬化腹水过程中,未发现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利水肝郁气滞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国医大师治肾病水肿验方精选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