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茎基腐病的诊断及防治关键技术
2021-12-08高晶
□文/高晶
辣椒是衡水市主要种植的蔬菜,2019年种植面积11.92万亩,单产2.20吨/亩,总产26.26万吨。茎基腐病,常被菜农叫做“烂脚脖病”,是辣椒的常发病害,危害严重,严重的可以损失3~4成秧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文章分析了辣椒茎基腐病的危害特征,与肥害和猝倒病的区别。在分析发病原因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一套辣椒茎基腐病防治关键技术,以期菜农参考。
一、危害症状
茎基腐病主要危害辣椒茎基部,多发生在开花结果期间,茎基部皮层变黑褐色腐烂,使得肥水不能吸收传输,导致植株死亡。初发病时,茎基部的外部表皮症状表现不明显,茎基部以上全株表现为萎蔫状,叶色开始变淡;然后茎基部出现暗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向左右上下扩展,导致茎基部皮层坏死,病斑绕茎基部一圈,失水后病部干缩,由于茎基部木质化程度高,使得缢缩不明显。纵向剖开病茎基部,发现木质部变暗,而维管束不变色;横向切病茎基部,经保湿处理后没有乳白色黏液溢出;皮层不容易剥开;根部没有表现腐烂症状;后期叶片变黄褐色后枯死,多数残留在枝上,不脱落。该病发病进程较慢,约10~15天全株枯死。
二、疑似症状
1.肥害
辣椒植株从根部到茎秆均黑褐色病变,有的环茎腐烂,症状疑似茎基腐病。但是仔细观察,与茎基腐病症状的区别是,没有达到茎秆接触地面部位,茎秆和根部均表现为枯干性褐变,根部缺少活性。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此症应该是肥害表现。
2.猝倒病
在生产中,有的辣椒苗期秧根茎发生病变,病斑在湿度大时表现水渍状,在干燥时病斑凹陷,开始怀疑是茎基腐病。但是对比后发现,凹陷处呈水渍状是猝倒病的典型特征,并且苗期是猝倒病发生期,而不是茎基腐病的发生时期。所以,最后确定此病症应该是猝倒病。
三、发病原因
1.高温高湿
病害能够通过浇水、雨水传播、蔓延,进而再侵染。浇水温差大、夏季辣椒苗长时间处在高温或高湿环境下、污水蒸腾等都是导致茎基腐病大发生的原因。
2.施肥不合理
为追求高产,菜农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差,数量少。连年种植却不进行深翻,致使土壤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茎基部位与盐浓度高的土壤接触,导致细胞失水,表皮抗病能力差。这些原因使得茎基腐病发生。另外,有的菜农施用农家肥没有腐熟,农家肥中的病菌也能导致病害发生。
3.栽种过深
辣椒适宜浅栽,有些刚开始种植辣椒的菜农缺少种植经验,定植时根系埋深了,根系活性差,导致茎基腐病的发生。
4.定植方法不对
有些菜农在定植辣椒时,覆土后会用力压根部的土壤,土壤中的砂砾或硬土粒会造成鲜嫩幼苗根茎轻微损伤。随后,病菌通过伤口侵染,诱发病害发生,造成根茎部位变褐坏死,甚至死苗。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高垄栽培:定植前先洇地,然后栽苗覆土,最后浇小水。这种方法有利于幼苗扎根缓苗、壮秧。高温季节,采用高垄栽培可以减少井水对辣椒苗的冷刺激。井水从沟中慢慢浸到垄上的过程,可以减少水与环境的温差,避免辣椒苗茎基部受到温度剧烈变化的刺激,导致辣椒幼苗抗病能力差;同时避免因受浸泡而导致病害发生。
(2)控制水温:越夏栽培、露地和麦茬种植的辣椒,定植日早晨应早浇水。因为这些模式定植时间多在5月下旬或7月中下旬,正值高温盛夏季节,棚室的温度可高达60℃左右,低温也在50℃左右,若天气晴好,露地地温可达40℃,而井水温度在15℃左右,中午浇水,大于20℃的温差会使辣椒苗直接受到冷刺激,本来新定植的幼苗长势就弱,再加上受到冷刺激,极易感病。因此,越夏种植模式下浇水,应尽量在清晨浇水,以减少温差。早春种植辣椒,要采取措施(如晒水)提高水温后再浇苗。
(3)科学施肥:施用有机肥前一定要腐熟好,有机肥与秸秆要深施,不能裸露在土壤表面,特别是没有经过腐熟的圈肥。否则,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有害气体,对辣椒苗造成伤害。要重视磷钾肥的施用,这样才能促进根系更好的生长,并且提高抗病性。
(4)清除病残体、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后,要及时清除。降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病害发生。
2.药剂防治
(1)药剂预防:一是在定植前应对幼苗进行预防用药浸根处理。方法是将辣椒苗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浸根,把配好的药液倒在大盆里,将苗盘或辣椒苗放置在盆中浸泡,浸根时间以3~5秒钟为宜;二是采用喷淋式药剂淋灌处理,在幼苗充分吸取药液后就可定植。采用这两种方式能起到很好的主动预防效果。
(2)定植前地面药剂处理:可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等喷雾或淋灌的方法,对定植土壤进行表面封闭喷施,然后进行定植。这种方法是当前生产中最有效的防控茎基腐病的方法。
(3)发病后的药剂救治:在发现病株后,可用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淋喷救治。